方劑組成解釋
當歸寄生湯中包含當歸,乃因其具有以下功效:
1. 補血活血: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之功效。方中以當歸補血活血,以改善血虛之症,促進氣血循環,緩解疼痛。
2. 滋陰潤燥:當歸亦有滋陰潤燥的作用。此湯方以當歸補益氣血,滋陰潤燥,改善因血虛所致的皮膚乾燥、口乾舌燥等症狀。
當歸寄生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改善氣血循環:川芎性溫,味辛,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氣血運行不暢的情況。當歸寄生湯主要針對血虛、血瘀、肝腎不足等症狀,川芎的活血化瘀作用能配合當歸補血,寄生補腎,共同改善血虛、血瘀等問題。
- 疏通經絡,增強藥效:川芎能通經活絡,疏通氣血運行阻滯,有助於其他藥物的藥效發揮。當歸寄生湯中的藥物主要作用於肝腎,而川芎的通經活絡作用能促進藥物更好地到達病竈部位,發揮最佳的療效。
當歸寄生湯為一傳統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婦女因血虛、寒濕所導致的腰酸背痛、胎動不安等症狀。其方中含有多種草藥,其中艾葉為重要成分之一。艾葉味辛、苦,性溫,歸肝、脾、腎經,具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在中醫上常用於調理婦科疾病,特別是與月經不調、宮冷不孕、產後腹痛等相關的病症。
在當歸寄生湯中加入艾葉,主要是取其溫經散寒、安胎之效。一方面,艾葉能夠溫暖子宮,驅除體內的寒氣,對於因寒濕引起的腰酸背痛有良好的緩解作用;另一方面,艾葉還能穩定胎兒,減少胎動不安的情況。配合方中其他藥材如當歸補血活血、桑寄生強筋骨等作用,整體達到溫經散寒、養血安胎的效果,適用於血虛寒濕型的婦科疾病患者。
當歸寄生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白朮味甘性溫,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當歸寄生湯以補血滋陰為主,白朮的加入可補脾益氣,使氣血生化源源不斷,並有助於藥物吸收和利用,提升整體療效。
- 防止滋膩:當歸寄生湯藥性偏於滋膩,易造成脾胃虛弱者消化不良。白朮可健脾燥濕,防止藥物過於滋膩,避免脾胃受損,確保藥效發揮。
當歸寄生湯中加入人參,是為了增強補益氣血之效。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之功。
當歸寄生湯以當歸、寄生為主,補血滋陰,但單用則恐傷陽氣。人參加入其中,可補益元氣,協同當歸、寄生,溫補氣血,使補而不滯,陰陽調和,更能有效改善氣血不足、頭暈目眩、腰膝酸軟等症狀。
當歸寄生湯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血虛和肝腎不足所引起的各種症狀,尤其是與婦女健康相關的問題。在該方劑的組成中,續斷是一味重要的藥材。續斷具有補肝腎、強筋骨的功效,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同時也具有安胎的作用。這對於一些因血虛而導致的婦科疾病,尤其是孕婦出現的早期不適,具有顯著的療效。此外,續斷能加強整個方劑的滋補效果,使其在治療過程中能更好地調和脈絡,增強體內氣血的運行,從而緩解由於虛弱引起的疲勞和不適。因此,續斷的加入,不僅增強了當歸寄生湯的整體功效,還提升了其在臨牀中的應用價值,為患者提供了更全面的療愈效果。這使得當歸寄生湯成為治療各類與血虛相關病症的理想選擇。
當歸寄生湯中加入桑寄生,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肝腎、強筋骨: 桑寄生性味甘平,入肝腎經,具有補肝腎、強筋骨、祛風濕的功效。與當歸、杜仲等藥材相配,能加強補肝腎、強筋骨之效,對於肝腎不足、腰膝痠軟、筋骨疼痛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 活血通絡、止痛: 桑寄生亦具有活血通絡、止痛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配合當歸、川芎等活血化瘀藥材,能更有效地改善氣血運行,減輕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環。
當歸寄生湯中加入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益腎陰:熟地黃為補腎陰之要藥,可滋陰養血,潤燥生津。當歸寄生湯主治腎虛腰痛,而腎虛常伴有陰虛,故以熟地黃補益腎陰,從根本上改善腰痛之症。
- 配伍相宜:熟地黃與當歸、寄生等藥物配伍,相得益彰。當歸補血活血,寄生補腎壯腰,與熟地黃共同滋補腎陰,協同作用,更能有效緩解腰痛,恢復腎氣。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當歸寄生湯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醫學正印》,主治「妊娠漏胎,非時下血」,即孕期不規則陰道出血。其病機涉及「氣虛血虛,兼有熱象」,脈象「弦細」反映陰血不足、肝氣偏亢。古代醫家認為,妊娠時氣血需養胎元,若氣虛不固、血虛內熱,則胎失所養,衝任不調而見漏下。本方組合意在補氣養血、清熱安胎,標本兼治。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補血養胎:
- 當歸、川芎、熟地黃:此三味實為「四物湯」之簡化(去白芍),以當歸補血和血、川芎行血中氣滯、熟地滋陰填精,共奏養血安胎之效。去白芍恐其酸寒伐肝,不利胎元。
- 桑寄生、續斷:補肝腎、強筋骨,古謂「續斷續筋骨,安胎止漏」,寄生能「益血脈、安胎氣」,二者固衝任而止胎漏。
益氣固攝:
- 人參、白朮:人參大補元氣,白朮健脾安胎,二者助氣以攝血,治氣虛不統血之漏下。《本草備要》云「白朮能健脾消穀,為安胎聖藥」。
清熱止血:
- 黃芩(《醫學正印》版本):苦寒清熱,瀉火安胎,針對「血虛有熱」之病機。《本草綱目》載其「治熱病胎動」,合人參、白朮可制其寒涼伐胃之弊。
- 艾葉:溫經止血,雖性溫但配伍黃芩可制其熱性,發揮「止漏」之功。
用藥配伍特點:
- 氣血雙補:人參配當歸,氣血同調,使血得氣攝而歸經。
- 寒溫並用:黃芩清熱與艾葉溫攝相佐,既清血熱又防寒凝瘀滯。
綜論:本方以補益氣血為本,兼清熱固衝,符合「胎前多熱、氣血宜充」的妊娠病調治理念。其組方邏輯清晰,後世加黃芩更強清熱安胎之效,體現古人對「虛中夾熱」證的靈活辨治。
傳統服藥法
當歸1錢,川芎1錢,艾葉1錢,白朮1錢,人參2錢,續斷2錢,桑寄生2錢,熟地黃2錢。
水2鐘,煎1鐘,空心服。
《醫學正印》有黃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補血活血、止血安胎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當歸寄生湯, 出處:《廣嗣紀要》卷七。 組成:當歸1錢,川芎1錢,艾葉1錢,白朮1錢,人參2錢,續斷2錢,桑寄生2錢,熟地黃2錢。 主治:妊娠漏胎,非時下血,氣虛血虛,有熱,脈弦細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