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扶氣止血湯中加入人參,是為了補氣固脫,促進血液迴圈,從而達到止血的效果。人參味甘性溫,入脾、肺、心經,具有大補元氣、益氣復脈、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的功效。
在出血情況下,人參可以補益氣血,提升機體的抵抗力,促進血液凝固,達到止血的目的。同時,人參也能改善心臟功能,促進血液循環,加快血栓形成,更有效地控制出血。
扶氣止血湯中加入白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健脾益氣,固本培元:白朮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固表之效。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虛氣弱則易導致血不循經,出現出血症狀。白朮健脾益氣,可以改善脾胃功能,使氣血生化充足,從而起到止血的效果。
- 補氣升陽,止血固脫:白朮能補氣升陽,對於氣虛下陷導致的出血,具有升提固脫的作用。扶氣止血湯以扶氣止血為目的,白朮補氣升陽,可以提高機體抵抗力,並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止血。
扶氣止血湯中加入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補益氣血,滋陰養血:熟地黃性微溫,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益精填髓之效。因其補血作用強,可改善氣虛導致的血虛症狀,並提升機體抵抗力,輔助止血。
- 固本培元,防止血脫:扶氣止血湯多用於氣虛血弱、失血過多等症狀,熟地黃能補益氣血,增強造血功能,減少血量流失,防止氣血虛脫,進一步達到止血效果。
扶氣止血湯中加入續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肝腎、強筋骨: 續斷性味甘溫,入肝腎經,具有補肝腎、強筋骨、續筋接骨之效。對於因肝腎不足、筋骨失養而導致的出血症狀,續斷可以起到滋補肝腎、強健筋骨的作用,從而減輕出血症狀。
2. 收斂止血: 續斷同時具有收斂止血的功效。它能收斂止血,固澀精血,對於各種出血症狀,尤其是外傷出血,都有很好的療效。
因此,扶氣止血湯中加入續斷,能有效補益肝腎,強健筋骨,並起到收斂止血的作用,提高療效。
扶氣止血湯中加入艾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經止血:艾葉性溫,入肝、脾經,具有溫經止血的功效,可以改善因寒凝血瘀導致的出血症狀。扶氣止血湯主要用於治療氣虛血瘀引起的出血,艾葉的溫經止血作用有助於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瘀血阻滯,達到止血的效果。
- 扶氣固本:艾葉具有溫陽補氣的作用,可以補益脾氣,改善氣虛導致的出血。扶氣止血湯旨在扶正固本,艾葉的補氣作用可以增強人體抵抗力,促進血止,達到治本的效果。
總而言之,扶氣止血湯中加入艾葉,是為了發揮其溫經止血和扶氣固本的雙重功效,從而達到止血治本的目的。
扶氣止血湯中加入桑寄生,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肝腎,止血益氣:桑寄生性平味甘,入肝腎經,具有補肝腎、益氣血、強筋骨的功效。其能滋養肝腎,增強肝腎之氣,從而達到止血固脫的效果。
- 活血化瘀,通經絡:桑寄生亦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通經絡作用。在血瘀阻滯引起出血的情況下,桑寄生可幫助血液流通,改善血瘀,達到止血的目的。
因此,扶氣止血湯中加入桑寄生,能有效地起到補肝腎、益氣血、止血固脫、活血化瘀等功效,增強了方劑的止血效果。
扶氣止血湯中加入黃耆,主要是基於其補氣固表,升舉陽氣的功效,以達到止血的目的。
黃耆味甘,性溫,入脾、肺經,具有補中益氣、固表止汗、託毒生肌、利水消腫等功效。在扶氣止血湯中,黃耆可以補益氣血,使氣血充盈,從而提高機體的抵抗力,防止血行不暢,達到止血效果。此外,黃耆還能固表止汗,防止氣血外泄,進一步增強止血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扶氣止血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妊娠氣虛胎漏」,屬婦科安胎止血之劑。其核心病機為氣虛不攝,胎元不固,主要表現為:
- 出血特徵:時而下血、量較多,此屬「胎漏」範疇,因氣虛不能統血,血不循經而外溢。
- 氣虛見證:精神疲倦、心累氣短、飲食無味,反映中氣不足、脾失健運。
- 胎元不固:腰脹(腎虛腰府失養)、腹不痛(區別於瘀血或實證腹痛),舌淡紅苔薄、脈滑緩,提示虛證為主,無明顯熱象或瘀滯。
本方立意於補氣為本,止血固胎,兼顧脾腎,符合「氣能攝血」「脾統血」「腎主胞胎」的傳統理論。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補氣為君,統血固胎
- 泡參(4錢)、黃耆(3錢):大補脾肺之氣,增強「攝血」功能。泡參性平力緩,適於孕婦虛不受補之體;黃耆升舉中氣,助氣血上行以養胎。
- 白朮(2錢):健脾益氣,與參、耆相配,強化「脾主統血」之功,且白朮本身有安胎之效(如《本草備要》載其「安胎」)。
2. 補腎固沖,強健胎元
- 熟地(3錢)、續斷(3錢)、桑寄生(5錢):
- 熟地滋腎填精,補衝任之虛;續斷補肝腎、續筋骨,兼能止血,為「胎產要藥」;桑寄生補肝腎、安胎,尤擅治妊娠下血。
- 三藥協同,針對「腰脹」之腎虛見證,鞏固胎元根本(腎為衝任之本)。
3. 溫經止血,標本兼顧
- 焦艾(3錢):艾葉炒炭後溫性減弱,止血力增,既可溫經止漏,又防過燥傷陰,契合妊娠「血虛有寒」之病機。
全方配伍特點
- 氣血同調:以補氣藥為主,輔以熟地養血,符合「氣血互生」之理。
- 脾腎並補:健脾益氣以攝血,補腎填精以固胎,呼應「胎繫於脾,養賴於腎」之說。
- 標本兼治:補氣固本為先,佐以焦艾止血治標,體現「急則治標,緩則治本」原則。
中醫理論依據
- 氣攝血,血養胎:氣虛則血失統攝而漏下,補氣即能止血安胎(如《景岳全書》云:「氣虛則統攝無權」)。
- 衝任不固,胎元失繫:衝任隸屬肝腎,腎虛則衝任不固,故以補腎藥強衝任、系胎元。
- 藥性平和,避險防弊:全方無破血、峻補之品(如川芎、附子等),符合妊娠用藥「勿犯胎元」之慎。
此方適用於氣虛為主、偏寒證不顯著的胎漏,若見血熱或陰虛者(如舌紅苔黃、脈數),則需加減化裁。
傳統服藥法
泡參4錢,白朮2錢,熟地3錢,續斷3錢,焦艾3錢,桑寄生5錢,黃耆3錢。
補氣固胎。
水煎,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 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慎用。
- 有出血傾向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扶氣止血湯, 出處:《中醫婦科治療學》。 組成:泡參4錢,白朮2錢,熟地3錢,續斷3錢,焦艾3錢,桑寄生5錢,黃耆3錢。 主治:補氣固胎。主治:妊娠氣虛胎漏,時而下血,其量較多,精神疲倦,心累氣短,飲食無味,腰脹腹不痛,舌淡紅苔薄,脈滑而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