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生津補血湯中加入當歸,主要是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補血滋陰: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養血潤燥的功效。其能滋養肝腎陰血,改善因血虛引起的口乾舌燥、面色蒼白等症狀,同時也能改善因血瘀引起的疼痛、經閉等問題,與生津補血湯的功效相符。
- 調和氣血:當歸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流不暢,同時也能調節氣血運行,使氣血流通順暢,從而達到滋養臟腑、改善體質的效果。這與生津補血湯滋補氣血,改善因氣血不足引起的各種症狀的功效相一致。
生津補血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養血柔肝: 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能養血柔肝,緩解肝氣鬱結,促進血液循環,改善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等血虛症狀。
- 收斂止痛: 白芍具有收斂止痛的作用,能緩解血虛所致的疼痛,如心悸、胸痛、腹痛等,同時也能改善血虛引起的月經不調、痛經等症狀。
因此,白芍在生津補血湯中起到養血柔肝、收斂止痛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滋陰補血、潤燥生津的功效。
生津補血湯中加入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補血:熟地黃味甘性溫,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填精益髓的功效。其能有效改善因陰虛血虧所致的口乾舌燥、面色蒼白、心悸失眠、頭暈目眩等症狀,與生津補血湯的整體功效相符。
- 養血生津:熟地黃能促進血紅蛋白合成,增加血液容量,同時能滋養陰液,促進津液生成,從而達到生津潤燥的效果。此功效與生津補血湯中其他藥材,如麥冬、生地等,共同作用,增強整體補血生津的效果。
生津補血湯中包含生地黃,其主要原因如下:
- 滋陰生津: 生地黃味甘性寒,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生津、涼血止血的功效。對於陰虛內熱、津液不足所致的口乾舌燥、心煩失眠、血虛面色蒼白等症狀,生地黃可以有效滋養陰液,改善血液循環,緩解症狀。
- 涼血止血: 生地黃亦有涼血止血的作用,可用於熱病耗血、出血不止等症。生津補血湯中加入生地黃,除了滋陰生津外,也能起到輔助止血的作用,改善血虛引起的各種症狀。
生津補血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利濕,促進營養吸收: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補血需脾胃運化精微物質,將其轉化為氣血,而茯苓能健脾利濕,使脾胃功能正常運作,有助於營養物質的吸收,促進氣血生化。
- 利水滲濕,防止水濕困阻: 茯苓具利水滲濕功效,可將體內多餘水分排出,避免水濕困阻脾胃,影響氣血生化。同時,茯苓能改善心悸、失眠等症狀,有助於提高睡眠品質,促進氣血生成。
因此,茯苓的加入可提升生津補血湯的整體功效,使其更有效地改善因脾胃虛弱、水濕困阻所導致的氣血不足症狀。
生津補血湯中加入枳實,主要是因為其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咳的功效。
枳實味苦、性寒,入脾、胃經,能理氣消積,化痰止咳,對於氣滯血瘀、痰濕阻絡所致的津液不足、血虛面色蒼白等症狀,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此外,枳實還能促進腸胃蠕動,有助於食物的消化吸收,進而改善脾胃功能,從而促進津液生成,達到生津補血的效果。
生津補血湯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理氣健脾: 陳皮味辛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補血藥多滋膩,容易損傷脾胃,導致氣機不暢,影響藥物吸收。陳皮的加入可助脾胃運化,促進血氣生化,提高藥效。
二、調和藥性: 生津補血湯多用滋陰潤燥之品,容易造成脾胃虛寒,出現胸悶、腹脹等不適。陳皮性溫,可以溫中散寒,調和藥性,避免滋膩過度,使藥效更平和。
「生津補血湯」中加入「黃連」,看似矛盾,實則有其道理。
「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瀉火、燥濕解毒的功效,可抑制因熱燥所導致的津液虧損,同時也能抑制因血熱所致的出血症狀。因此,在「生津補血湯」中加入「黃連」,一方面可清熱生津,另一方面也能起到涼血止血的作用,避免補血過程中出現血熱上火的情況。
此外,黃連還有抑制細菌生長的作用,有助於預防感染,進一步提升補血效果。總而言之,黃連在「生津補血湯」中起到清熱生津、涼血止血、預防感染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更佳的補益效果。
生津補血湯為一味傳統中醫方劑,旨在滋養陰液、補益血液,適用於陰虛血弱之症。其組成精妙,其中輕粉(氯化汞)的加入,雖非現代醫學首選,但在古方中卻有其特殊考量。輕粉性寒質輕,能入心、肝經,具清熱解毒、燥濕殺蟲之功。在生津補血湯中,輕粉少量應用,意在清熱除煩、助陰液生化,並可輔助其他藥物,增強整體療效。然而,由於輕粉含有水銀成分,現代應用時需謹慎,避免長時間或過量服用,以免造成中毒風險。此方應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以確保安全有效。
生津補血湯中加入川貝母,主要基於其潤肺止咳、清熱化痰的功效,在補血滋陰的同時,兼顧了肺燥咳嗽的症狀。
川貝母性寒,入肺經,能清肺熱、化痰止咳。對於因肺陰不足、燥熱傷肺所致的咳嗽、咯痰不爽等症狀,川貝母能有效緩解。而生津補血湯主要針對氣血不足、陰虛津傷的病症,加入川貝母可以避免補血滋陰過程中出現燥熱上火,進一步促進整體療效。
生津補血湯中加入砂仁,主要是為了其行氣健脾之效。砂仁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開胃消食、化濕止嘔、行氣止痛的功效。
由於生津補血湯主要針對津液不足、血虛之症,而脾胃氣虛則會影響營養吸收,進而加重血虛。因此,加入砂仁可以健脾開胃,促進消化吸收,使補血藥物更易於吸收,提高補血效果。同時,砂仁還能行氣止痛,緩解因氣血不足引起的胸悶、腹脹等症狀。
生津補血湯中加入沉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行氣止痛,溫中止嘔: 沉香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止嘔的功效。對於因氣滯血瘀、脾胃虛寒所致的口乾舌燥、心悸氣短、面色蒼白等症狀,沉香可起到溫陽補氣、緩解疼痛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更能有效改善血虛症狀。
- 提升藥效: 沉香香氣濃鬱,能促進藥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和利用,起到引藥入藥的作用,增強整體方劑的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生津補血湯 」
中藥方劑「生津補血湯」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年輕時胃部有熱邪,導致食管阻塞、胃部翻騰的症狀。
方劑組成: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
- 白芍: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
- 熟地黃:補血、滋陰、益精、補腎、滋補養生。
- 生地黃: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
- 茯苓: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
- 枳實:理氣行氣、降逆化痰、寬中消脹。
- 陳皮: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
- 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輕粉:化腐生肌、清熱燥濕、殺蟲止癢、收斂止汗。
- 川貝母:清肺熱、化痰、潤肺、止咳、平喘、鎮咳、祛痰、散結、清熱解毒、安神。
- 砂仁:燥濕、芳香化濕、理氣行氣、止瀉、安胎、健脾胃。
- 沉香:溫裡溫中、理氣行氣、止嘔、止咳平喘、補腎、健脾胃。
功效: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滋陰補血、理氣行氣、止嘔、止咳平喘、補腎、健脾胃。
主治:
年輕時胃部有熱邪,導致食管阻塞、胃部翻騰的症狀。
用法:
口服,一日三次,每次一劑。
禁忌:
孕婦禁用。
注意事項:
- 本方含有輕粉,不宜久服。
- 服用本方期間,應忌食辛辣、油膩、生冷食物。
- 服用本方期間,應避免飲酒。
- 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
總結:
中藥方劑「生津補血湯」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年輕時胃部有熱邪,導致食管阻塞、胃部翻騰的症狀。本方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滋陰補血、理氣行氣、止嘔、止咳平喘、補腎、健脾胃等功效。服用本方時,應注意禁忌和注意事項,並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傳統服藥法
當歸1錢, 白芍(炒)1錢, 熟地黃1錢, 生地黃1錢, 茯苓(去皮)1錢, 枳實(麩炒)7分, 陳皮7分, 黃連(炒)7分, 蘇子7分, 貝母(去心)7分, 砂仁5分, 沈香5分。
上銼一劑。
加生薑1片,大棗1枚,水煎,竹瀝磨沈香同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滋陰補血、生津止渴的功效,適用於年輕人胃脘血燥,噎膈翻胃的症狀。但本方有滋膩礙胃的副作用,因此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生津補血湯, 出處:《回春》卷三。 組成:當歸1錢,白芍(炒)1錢,熟地黃1錢,生地黃1錢,茯苓(去皮)1錢,枳實(麸炒)7分,陳皮7分,黃連(炒)7分,蘇子7分,貝母(去心)7分,砂仁5分,沉香5分。 主治:年少胃脘血燥,噎膈翻胃。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