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大補益母丸是一種廣泛應用於婦科的中藥方劑,其中益母草作為主要成分之一,具有特殊的療效。益母草的學名為“Leonurus japonicus”,在中醫中被視為調理女性生理的良藥,其主要功效包括促進血液循環、調經止痛、以及補血養血。由於益母草富含多種生物活性成分,如生物鹼和黃酮,能有效舒緩因經期不規則或血虧所引起的各種不適。此外,這種藥材還能增強子宮的功能,對於產後恢復及婦女的整體健康具有重要的幫助。大補益母丸中的益母草不僅在於補充身體所需的營養,還透過其獨特的調理作用,達到平衡陰陽、促進健康的效果。因此,將益母草納入大補益母丸的組成中,是基於其在女性健康領域的優越表現與歷史使用根據,使其成為一種深受婦女信賴的傳統中藥方劑。
大補益母丸中加入香附,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香附性味辛行散,具有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的功效。益母草活血化瘀,但若肝氣鬱結,氣機不暢,則會影響藥效發揮。香附加入可疏通肝氣,促進益母草藥效的發揮,並改善因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不適。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香附與益母草搭配使用,可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使藥性更加平和,減少副作用。同時,香附的疏肝解鬱功效,也能輔助益母草活血化瘀,增強治療效果。
大補益母丸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固表: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之效。益母草性寒,長於活血化瘀,但可能耗氣傷陽。加入黃耆能補氣固表,防止益母草寒性過於傷陽,維持整體方劑溫和平衡。
- 助益母草活血化瘀: 黃耆能補中益氣,使氣血充盈,有利於益母草活血化瘀的功效發揮。同時,黃耆還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血液運行,進一步增強益母草的藥效。
總之,黃耆在補益母丸中的加入,起到了協調藥性、增強藥效的作用,使藥物更加溫和有效。
大補益母丸中加入人參,主要是考慮到人參的補氣功效。益母草性寒涼,擅長活血化瘀,但若體虛氣弱者服用,容易導致氣血不足,影響藥效。而人參具有補氣益血之功,可助益母草活血化瘀,同時溫補脾胃,避免寒涼藥性傷脾胃。
此外,人參亦能增強益母草止痛、消腫的功效,使得整體藥效更加顯著。因此,大補益母丸中加入人參,不僅能協調藥性,更能提升療效,達到溫補氣血、活血化瘀、止痛消腫的功效。
大補益母丸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健脾益氣:白朮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益母草性寒,長於活血化瘀,但容易損傷脾胃陽氣。白朮配伍,可補脾益氣,防止益母草寒性過強,損傷脾胃,並有助於藥力更好地吸收和傳輸。
2. 促進藥物吸收:白朮能健脾運化,改善脾胃功能,提高機體的吸收能力,促進益母草藥效的發揮。同時,白朮還具有一定的止瀉作用,可避免益母草寒涼性引起腹瀉等副作用。
大補益母丸中加入茯苓,主要有兩個原因:
- 健脾利濕,促進藥物吸收: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心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功效。益母草性偏寒,加入茯苓可調和藥性,幫助脾胃運化,促進益母草有效成分的吸收,提高藥效。
- 利水消腫,緩解瘀血: 益母草活血化瘀,但容易造成血行過於旺盛。茯苓利水消腫,能減輕益母草活血化瘀後的局部充血,避免藥效過於強烈,同時也能緩解因瘀血造成的腫脹不適。
大補益母丸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活血: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女性常因月經不調、血虛而導致氣血不足,當歸能補益氣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經血量少、色淡等症狀。
2. 溫潤脾胃: 當歸能溫補脾胃,改善脾胃虛弱導致的氣血不足,從根源上解決月經不調的問題。對於脾胃虛寒的女性,當歸可溫補脾胃,使氣血生化充足,進而改善月經狀況。
大補益母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調理女性的身體,特別是在產後或經期不調的情況下。其成分中加入了白芍,是由於其具備多種有益的藥理效果。白芍含有豐富的皁苷和有機酸,能有效補益血液,調節月經,並具有緩解疼痛的作用。
白芍在中醫理論中被視為“補血”和“柔肝”的重要草藥。它能促進血液循環,增加血液的供應,這對於女性來說尤其重要,因為她們在生理週期和生育過程中常常面臨血虧的情況。此外,白芍還能調和肝脾,有助於緩解由於情緒波動引起的身心不適。因此,將白芍納入大補益母丸的配方中,不僅能夠增強補血的效果,還能提升整體的調理作用,有助於女性恢復健康,增強體質。
大補益母丸中加入陳皮,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行氣: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行氣、燥濕化痰的功效。益母丸中含有多種藥材,容易造成氣機鬱滯,不利藥效發揮。加入陳皮可起到疏通氣機,促進藥物吸收的作用,使藥力更易到達病竈。
2. 和胃降逆:陳皮還有和胃降逆、止嘔的功效。益母丸主要用於治療婦科疾病,而部分婦科疾病會伴隨胃氣不和、嘔吐等症狀。陳皮的加入可緩解這些症狀,提高患者的耐受性。
大補益母丸中加入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補益腎陰,滋養血脈: 熟地黃性溫,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填精益髓的功效。益母草偏於活血化瘀,而熟地黃能滋陰補血,兩者相配,可更好地改善因血虛所致的月經不調、痛經、崩漏等症。
- 輔助益母草活血化瘀: 熟地黃雖屬滋陰藥,但其性溫,能溫煦血脈,使氣血流通,輔助益母草活血化瘀,進一步促進血行,改善經血運行不暢。
大補益母丸中加入砂仁,主要是因為砂仁具有以下功效,有助於提升整體藥效:
- 理氣止痛,助藥力流通: 砂仁味辛溫,能行氣止痛,有助於疏通氣血,使益母草等藥材的藥力更順暢地到達病竈,提高藥效。
- 溫脾止嘔,緩解藥物副作用: 益母草性寒,服用後可能出現脾胃不適、噁心嘔吐等副作用。砂仁溫脾止嘔,可緩解這些副作用,讓患者更易接受藥物治療。
主治功效
大補益母丸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履霜集》的記載,大補益母丸主要用於治療婦人因虛損而引起的各種症狀。具體而言,其主治功效包含以下方面:
- 經候不調: 由於氣血虛弱導致的月經不規律,包括月經週期紊亂、經量過多或過少、經期延長或縮短等。
- 經閉不行: 由於氣血虛弱,甚至氣血枯竭,無法推動月經正常到來而導致的停經。
- 吐衄崩帶: 由於氣血虧虛,統攝無權,導致的各種出血症狀,如吐血、鼻衄(鼻出血)、崩漏(非經期陰道大量出血)、帶下(白帶過多)。
- 小胎不穩: 由於氣血不足,不能滋養胎兒,導致的胎動不安、先兆流產等症狀。
- 產後多疾: 由於生產過程耗傷氣血,產後氣血虛弱,容易出現各種疾病,如產後惡露不盡、產後腹痛、產後發熱等。
治療原理分析
大補益母丸的治療原理基於中醫的「補虛」和「調經」兩大原則。方劑中各藥物相互配合,達到益氣養血、活血調經、健脾和胃、滋陰補腎的綜合效果。
- 益氣養血: 人參、黃耆、白朮、茯苓、當歸、白芍、熟地黃等藥物共同起到補氣養血的作用。其中,人參大補元氣,黃耆補中益氣,白朮健脾益氣,茯苓健脾利水,當歸補血活血,白芍養血調經,熟地黃滋陰補腎、養血生精。這些藥物協同作用,補充人體氣血的不足,從根本上改善虛損狀態。
- 活血調經: 益母草、香附是方中的核心藥物,具有活血調經的作用。益母草活血祛瘀、利水消腫,尤其擅長治療婦科疾病;香附疏肝解鬱、調經止痛,對於氣機鬱滯引起的月經不調有良好的效果。
- 健脾和胃: 陳皮、砂仁理氣健脾、化痰行滯。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砂仁化濕開胃、溫脾止瀉。這兩味藥物可以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氣血的運化和吸收,進一步增強補益效果。
從《履霜集》中的記載「肥人氣虛有痰,宜豁痰補氣,四君倍加,四物減半。瘦人血虛有火,宜瀉火滋陰,四物倍加,四君減半。」可以看出,古人強調辨證施治,根據病人的體質和具體症狀調整方劑的組成。大補益母丸則是在八珍湯的基礎上,加強了活血調經和健脾和胃的作用,更適合於治療婦人虛損兼有血瘀、氣滯的病症。
經不調,建議用龍眼肉、炒棗仁、蓮子煎湯送服,以增強養心安神、調經的效果。經閉,建議用炒桃仁、炒紅花煎湯送服,以增強活血通經的效果。
總之,大補益母丸通過補益氣血、活血調經、健脾和胃等多方面的作用,達到治療婦人虛損相關疾病的目的。其配伍精妙,功效全面,體現了中醫學「扶正祛邪」、「標本兼治」的治療思想。
傳統服藥法
益母草8兩(用上截),香附2兩(7制),嫩黃耆3兩(蜜炒),人參2兩(去蘆),白朮3兩(土炒),白茯苓2兩(蒸透),炙草2兩,當歸身3兩(俱酒洗),白芍2兩(酒炒),陳皮2兩,熟地3兩,砂仁2兩(炒)。調經安胎。
為丸服。經不調,龍眼肉、炒棗仁、去心蓮子煎湯送下;經閉,炒桃仁,炒紅花煎湯送下;下血,生地、炒芩、丹皮煎湯送下;小胎不穩,炒芩、陳皮(去自)、蘇梗煎湯送下,俱四、5分為率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大補益母丸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大補益母丸, 出處:《履霜集》卷二。 組成:益母草8兩(用上截),香附2兩(7制),嫩黃耆3兩(蜜炒),人參2兩(去蘆),白朮3兩(土炒),白茯苓2兩(蒸透),炙草2兩,當歸身3兩(俱酒洗),白芍2兩(酒炒),陳皮2兩,熟地3兩,砂仁2兩(炒)。 主治:調經安胎。主治:虛損而經候不調,或因虛損而經閉不行,或因虛損而吐衄崩帶,或因虛損而小胎不穩,或因虛損而産後多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