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肝益氣湯

順肝益氣湯

SHUN GAN YI Q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偏熱 (1.6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4%
心經 17%
肝經 14%
腎經 12%
肺經 12%
胃經 11%
大腸經 4%
小腸經 4%
脾經
心經
肝經
腎經
肺經
胃經
大腸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順肝益氣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益血,扶正祛邪:人參性溫,味甘,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定志等功效。肝氣鬱結易導致氣血不足,而人參能補益元氣,促進氣血運行,從而緩解肝氣鬱結,達到舒肝解鬱、益氣養血的目的。
  2. 佐以其他藥物,增強療效:順肝益氣湯中常配伍柴胡、白芍、當歸等藥物,人參的補氣作用能協同其他藥物,增強藥效,使其更有效地發揮疏肝解鬱、養血調經的作用。

順肝益氣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活血,調和肝脾: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養血滋陰、潤腸通便等功效。肝主藏血,脾主運化,當歸能補益肝血,促進脾氣運化,調和肝脾,使氣血運行通暢,從而改善肝氣鬱結、氣血不足等症狀。
  2. 養血柔肝,緩解肝鬱:肝喜條達,惡鬱滯。當歸能養血柔肝,緩解肝氣鬱結,使肝氣舒暢,有助於改善情緒低落、失眠多夢、胸脅脹痛等肝鬱症狀。

順肝益氣湯為一傳統中醫方劑,主要用於調理肝氣、增強體質。在該方劑的組成中包含了輕粉這一成分,其使用背後有其特定的考量與理論基礎。輕粉,又稱水銀粉,根據中醫藥典籍記載,具有解毒、殺蟲、通便等作用,適用於治療某些皮膚病、瘡癰及腸道寄生蟲等症狀。在順肝益氣湯中加入輕粉,旨在利用其解毒殺蟲之效,輔助調理肝臟機能,並促進氣血運行。

然而,現代醫學認為輕粉含有重金屬汞,長期或過量使用可能對人體產生毒性反應,影響神經系統、腎臟等器官功能。因此,在使用含輕粉的方劑時必須謹慎,應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且需控制劑量,避免產生不良反應。現代中醫臨床應用時往往會尋找更安全的替代品,減少潛在風險,確保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順肝益氣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 白朮性溫味甘,入脾胃經,能健脾益氣,燥濕利水,對於肝氣鬱結導致的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有良好的調理作用。肝氣順暢,脾胃健運,氣血生化源源不絕,有助於改善肝氣鬱結之症。
  2. 補氣固本: 白朮具有補氣固本之效,能提升人體正氣,抵禦外邪侵襲。肝氣鬱結常伴有體虛乏力、易感風寒等症狀,白朮能補氣固本,增強人體抵抗力,從根本上改善肝氣鬱結的體質。

順肝益氣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健脾益氣,助肝氣生發:茯苓性平味甘,入脾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的功效。肝喜條達,脾主運化,脾氣健旺則能更好地供給肝氣,促進肝氣生發,有利於肝臟功能的恢復。

二、利濕化痰,解除肝鬱:肝喜疏泄,若脾失健運,濕氣內阻,容易導致肝氣鬱結,出現胸悶、脅痛等症狀。茯苓利濕化痰,可幫助清除濕氣,解除肝鬱,使肝氣通暢,促進肝臟健康。

因此,順肝益氣湯中加入茯苓,能夠起到健脾益氣、利濕化痰的作用,協同其他藥物,共同達到順肝益氣的功效。

順肝益氣湯中加入熟地黃,是為了補益肝腎,調節氣血,以達順肝益氣之效。

熟地黃性溫,味甘苦,歸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益精填髓之功效。肝腎同源,肝血不足會導致肝氣鬱結,而腎精不足則會影響肝血的生成。熟地黃能滋補肝腎陰血,使肝血充盈,肝氣得以舒展,同時還能促進腎精的生成,為肝血提供源泉,從根本上解決肝氣鬱結的問題。

此外,熟地黃還具有養血安神之效,有助於緩解肝氣鬱結所引起的失眠多夢、心煩易怒等症狀。

順肝益氣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肝解鬱:白芍性微寒,入肝經,具有養血柔肝、緩解肝氣鬱結的作用。肝氣鬱結可導致情緒波動、失眠、胸悶等症狀,白芍能緩解肝氣鬱結,使肝氣舒暢,從而改善上述症狀。
  2. 養血止痛:白芍有養血止痛的功效,能滋養肝血,緩解肝血不足引起的疼痛。順肝益氣湯主要用於治療肝氣鬱結、血虛所致的肝痛、脅痛、失眠等症狀,白芍的養血止痛作用可輔助緩解疼痛,提高治療效果。

順肝益氣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養肝: 麥門冬性寒味甘,入心、肺、胃經,具有滋陰潤肺、養心安神之效。肝主疏泄,若肝氣鬱結,易導致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麥門冬能滋養肝陰,緩解肝氣鬱結,使肝氣得以疏泄,心神安定。
  2. 益氣生津: 麥門冬亦具益氣生津之效。肝氣鬱結,易導致氣機不暢,出現胸悶氣短、口乾舌燥等症。麥門冬能滋陰生津,補充津液,使氣機得以通暢,緩解氣短乏力等症狀。

因此,順肝益氣湯中加入麥門冬,能起到滋陰養肝、益氣生津之效,有助於改善肝氣鬱結所致的各種症狀。

順肝益氣湯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健脾: 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行氣消脹、健脾和胃的功效。肝氣鬱結會影響脾胃功能,導致食慾不振、消化不良。陳皮能理氣健脾,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改善肝氣鬱結導致的消化不良。
  2. 疏肝解鬱: 陳皮還有疏肝解鬱的作用。肝氣鬱結會導致胸悶、脅肋脹痛、情緒波動等症狀。陳皮能疏肝理氣,緩解肝氣鬱結,幫助舒緩這些不適。

順肝益氣湯中加入砂仁,主要是基於其 行氣止痛、和胃醒脾 的作用。

砂仁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健脾開胃的功效。對於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胃脘不舒等症狀,砂仁能起到疏肝理氣、和胃止痛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有助於達到順肝益氣、和中理脾的療效。

順肝益氣湯中加入神麴,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消食化積,增進脾胃功能: 神麴為麥芽經發酵製成,具有消食化積、健脾開胃之效。肝氣鬱滯常伴隨脾胃不和,影響食慾,神麴可改善消化功能,增強脾胃運化,從而間接疏肝解鬱。
  2. 理氣和中,協調肝脾: 神麴性味甘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解鬱、和胃止痛之效。肝脾互為表裏,神麴可調節脾胃功能,促進氣血運行,達到疏肝理氣、協調肝脾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順肝益氣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孕婦因「肝血太燥,肝氣橫逆」所致諸症,如惡心嘔吐、嗜酸解渴、厭食、倦怠等,屬中醫「妊娠惡阻」範疇。古人認為妊娠時陰血聚於衝任以養胎,肝血相對不足,肝氣失於濡養則亢逆犯胃,胃失和降而嘔逆;血燥生內熱,故見渴喜酸飲。本方以滋肝養血、理氣和胃為核心,使肝氣條達、胃氣得降,緩解妊娠不適。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補益氣血以養肝體

    • 人參、白朮、茯苓:補脾益氣,助氣血生化之源,土旺則能榮木,間接柔肝。
    • 當歸、熟地、白芍:養血柔肝,當歸酒洗增強活血,熟地九蒸取其滋而不膩,白芍酒炒緩和其寒性,共奏滋陰補血、斂肝抑陽之效。
  2. 理氣降逆以調肝用

    • 蘇子、陳皮、砂仁:蘇子炒研降氣化痰,陳皮理氣和中,砂仁醒脾止嘔,三者協同疏理氣機,平息肝氣橫逆犯胃之勢。
  3. 兼顧脾胃以固後天

    • 神曲:炒用助運化,消食積,防滋膩礙胃。
    • 麥冬:去心免其寒涼傷中,養陰生津以潤肝燥。

全方配伍特點
本方以「養血柔肝」為本,佐以「理氣降逆」,標本兼治。補血藥搭配理氣藥,使補而不滯;健脾藥輔以消導藥,防胃氣壅塞。砂仁、陳皮用量輕,取其「少佐以通」之理,適合孕婦體質。因妊娠多虛多鬱,此方避用峻烈之品,通過調和肝脾,恢復氣機升降,從而改善症狀。

推論延伸
從組成看,除主治妊娠惡阻外,若遇「肝血不足、氣逆犯胃」之非孕婦嘔逆證(如經前症候群或慢性胃炎),亦可能加減應用,惟需依具體病機調整。

傳統服藥法


人參1兩,當歸1兩(酒洗),蘇子1兩(炒,研),白朮3錢(土炒),茯苓2錢,熟地5錢(九蒸),白芍3錢(酒炒),麥冬3錢(去心),陳皮3分,砂仁1粒(炒,研),神曲1錢(炒)。
水煎服。1劑輕,2劑平,3劑全愈。
本方方名,《女科證治約旨》引作「順氣益肝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滋補的功效,孕婦在服用前最好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嘔吐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噁心反胃

相同名稱方劑


順肝益氣湯, 出處:《傅青主女科》卷下。 組成:人參1兩,當歸1兩(酒洗),蘇子1兩(炒,研),白朮3錢(土炒),茯苓2錢,熟地5錢(9蒸),白芍3錢(酒炒),麥冬3錢(去心),陳皮3分,砂仁1粒(炒,研),神曲1錢(炒)。 主治:婦人懷娠之後,肝血太燥,肝氣橫逆,惡心嘔吐,思酸解渴,見食憎惡,困倦欲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