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肝散

TONG GAN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4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9%
肝經 23%
心經 12%
胃經 11%
肺經 9%
膽經 4%
心包經 3%
腎經 3%
三焦經 2%
脾經
肝經
心經
胃經
肺經
膽經
心包經
腎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通肝散中包含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肝氣鬱結: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入肝脾經。其具有柔肝止痛、養血調經之功效,可有效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疼痛、月經不調等症狀。
  2. 配伍增效: 通肝散中多使用辛散之藥,如柴胡、枳殼等,以疏肝解鬱。而白芍的酸味可制約辛散之性,避免藥力過於猛烈,造成肝氣過散,同時又能保護肝陰,防止肝氣虛損,起到協調藥性、增強療效的作用。

通肝散方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養血調經之功效。通肝散旨在疏肝理氣,化瘀止痛,而當歸的活血化瘀作用有助於改善肝鬱氣滯、血瘀阻絡所致的疼痛、脹滿等症狀。
  2. 補血滋陰:當歸還具備補血滋陰的功效,可改善肝血不足、氣血運行不暢等問題。對於一些因肝血不足導致的頭暈目眩、面色蒼白、月經不調等症狀,當歸的補血滋陰作用也能起到輔助治療的效果。

通肝散方中包含川芎,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行氣止痛:川芎味辛性溫,入肝經,具有活血行氣、止痛的功效。通肝散主要針對肝經氣滯血瘀引起的頭痛、頭暈、目眩等症狀,川芎能疏通肝經氣血,緩解疼痛,改善頭部不適。
  2. 活血化瘀:川芎亦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供血,有助於消除瘀血,減輕疼痛。通肝散中常與其他活血化瘀藥物配伍,共同發揮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的作用。

因此,川芎在通肝散中發揮著重要的行氣止痛和活血化瘀作用,有助於改善肝經氣滯血瘀所致的各種不適。

通肝散方劑中包含茯苓,主要原因如下:

  1. 利水滲濕,健脾寧心: 茯苓性平味甘,入心、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之效。通肝散多用於肝鬱氣滯、痰濕阻絡所致的眩暈、頭痛、胸悶等症,茯苓可利水滲濕,化解痰濕,同時健脾益氣,使氣血充盈,有助於緩解肝鬱氣滯之症。
  2. 配伍增效: 茯苓與通肝散中的其他藥物,如柴胡、枳殼、川芎等,有良好的配伍增效作用。茯苓的利水滲濕作用,可以幫助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其功效,使藥效更加顯著。

通肝散中含有鬱金,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鬱金性味苦辛,具有行氣解鬱、活血止痛之功效。通肝散以疏肝理氣、活血止痛為主,鬱金能促進肝氣疏泄,緩解肝鬱氣滯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脹滿等症狀,並能改善肝血循環,有助於止痛。

其二,鬱金含有薑黃素,具有抗氧化、抗炎作用,能有效減輕肝臟炎症,促進肝細胞修復,改善肝功能,有助於治療肝病。因此,鬱金在通肝散中,既能疏肝理氣、活血止痛,又能抗炎護肝,可謂相得益彰。

通肝散方中包含薄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熱,清利頭目:薄荷性涼,味辛,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的功效。通肝散主治肝經風熱,症狀多為頭痛、眩暈、目赤腫痛等,薄荷可有效清熱解表,疏散肝經之熱,改善頭目不清之症狀。
  2. 行氣止痛,開竅醒神:薄荷芳香走竄,可行氣止痛,並具有開竅醒神的功效。通肝散中加入薄荷,可促進氣血流通,緩解肝經氣滯引起的疼痛,並改善神志不清等症狀。

通肝散方中加入香附,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疏肝解鬱,理氣止痛: 香附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其具有行氣解鬱、疏肝止痛之功效,可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疼痛等症狀。

二、調理脾胃,促進消化: 香附還能調理脾胃,促進消化吸收。肝鬱脾虛,可導致食少納呆、腹脹等症,而香附理氣解鬱,可助脾胃運化,改善消化功能。

綜上所述,香附在通肝散方中起到疏肝解鬱、理氣止痛、調理脾胃的作用,有助於整體方劑的功效發揮。

通肝散方劑中包含神麴,主要原因如下:

  1. 疏肝理氣: 神麴味甘辛,性溫,具有疏肝理氣、健脾消食的功效。肝氣鬱結是造成肝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神麴能疏解肝氣鬱滯,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肝臟功能。
  2. 化濕消滯: 神麴還能化解濕氣,消食積,促進脾胃運化。肝病患者常伴隨脾胃虛弱,濕氣內停,神麴能改善脾胃功能,增強肝臟的代謝能力,有助於肝病的康復。

通肝散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理氣健脾,和胃止嘔: 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和胃止嘔的功效。通肝散常用於治療肝氣鬱結、脾胃不和所致的胸脅脹痛、嘔吐等症,陳皮可助其疏肝理氣,健脾和胃,緩解肝鬱脾虛所致的胃氣上逆,達到止嘔的效果。
  2. 降逆止嘔,助藥力達肝: 陳皮的降逆止嘔作用,可以幫助通肝散的藥力更好地直達肝經,發揮疏肝解鬱的功效。此外,陳皮還能增強藥物的滲透性,有助於藥效的充分發揮。

通肝散中加入紫蘇葉,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疏散風寒,宣肺解表:紫蘇葉性溫,味辛,具有疏散風寒、宣肺解表之功效,可治療風寒感冒、咳嗽、胸悶等症狀,與通肝散的功效相輔相成。
  2. 行氣解鬱,理氣止痛:紫蘇葉具有行氣解鬱、理氣止痛的功效,可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脅痛、腹脹等症狀,有助於通肝散疏肝解鬱的功效。

因此,紫蘇葉的加入能協同通肝散疏散風寒、行氣解鬱、理氣止痛,達到治療肝氣鬱結所致的各種症狀之效。

通肝散中加入白朮,主要原因有二:

一、 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白朮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通肝散主要針對肝氣鬱結、脾失健運、濕濁內停等病證,白朮可補脾益氣,促進脾胃運化,使水濕代謝正常,從而有利於肝氣疏泄。

二、 配伍相宜,增強療效:白朮與方中其他藥物,如柴胡、枳殼等,相輔相成,可增強藥效。白朮健脾益氣,能增強柴胡疏肝解鬱的功效;白朮燥濕利水,可配合枳殼理氣消痞,使肝氣流通,濕濁消散。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通肝散」

中醫方劑「通肝散」是一種婦科方劑,主要由白芍、當歸、川芎、茯苓、鬱金、薄荷、香附、神麴、陳皮、紫蘇葉、白朮等成分組成。其藥性溫和,具有活血化瘀、理氣解鬱、調經止痛、安胎養血等功效。

  • **白芍:**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
  • **白朮:**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
  • **薄荷:**發汗解表、清利咽喉、透疹、止血、降氣、透疹、疏肝解鬱、清熱解毒、消暑。
  • **陳皮:**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
  • **川芎:**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
  • **茯苓:**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
  • **香附:**理氣解鬱、疏肝理氣、調經止痛、散結消痞。
  • **鬱金:**活血化瘀、止血、清熱涼血、化腐生肌、理氣行氣、降氣、清熱利濕。
  • **紫蘇葉:**發汗解表、散風寒、止嘔、理氣行氣、降氣、補陽、補中益氣、溫裡溫中、安胎、止咳平喘、止血和解毒。
  • **神麴:**消食化積、健脾胃、除煩。

通肝散功效介紹

  1. 活血化瘀: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子宮供血,緩解肝氣鬱結引起的疼痛。
  2. 理氣解鬱:能疏肝理氣,解鬱安神,緩解肝氣鬱結引起的胸脅脹滿、脘腹疼痛、食慾不振等症狀。
  3. 調經止痛:能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緩解婦科疾病引起的月經不調、痛經等症狀。
  4. 安胎養血:能益氣養血,安胎固本,預防流產、早產。

適應症:

婦女懷有憂鬱的情緒,導致肝氣不通暢,胎兒得不到足夠的血液滋養,因此胎兒躁動不安,左右兩側疼痛,就像腹部被東西懸吊著一樣。

用藥禁忌:

  1. 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慎用。
  2. 患有肝炎、腎臟疾病及其他慢性疾病者慎用。
  3. 服藥期間應忌食辛辣、生冷、油膩食物。
  4. 服藥期間應避免飲酒。

總結,通肝散是一種婦科常用的中藥方劑,具有活血化瘀、理氣解鬱、調經止痛、安胎養血等功效。

傳統服藥法


白芍、柴胡、黃芩、細辛、草決明、龍膽草、蔓荊子、青葙子、木賊草、蒺藜、防風、玄參。
白水煎,食後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慎用。
  • 本方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因此,有出血傾向者慎用。
  • 本方具有養血安胎的功效,因此,有胎動不安者可服用本方。

相關疾病


消化不良容易流眼淚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嘔吐眼睛紅痛噁心反胃胎動不安內障

相同名稱方劑


通肝散, 出處:《張氏醫通》卷十五。 組成:梔子(炒黑)1兩,白蒺藜(炒,去刺)1兩,羌活2兩,荊芥穗1兩2錢,當歸1兩2錢,牛蒡子(炒,研)1兩2錢,甘草(炙)1兩2錢。 主治:轆轤轉關,瞼硬睛疼,風熱翳障。

通肝散, 出處:《眼科全書》卷三。 組成:白芍、柴胡、黃芩、細辛、草決明、龍膽草、蔓荊子、青葙子、木賊草、蒺藜、防風、玄參。 主治:冰翳內障,有頭疼、鼻頰骨疼,或因嘔吐而起,其翳如冰雪之狀,陰看不大,陽看不小者。

通肝散, 出處:《辨證錄》卷十二。 組成:白芍1兩,歸身3錢,川芎3錢,茯苓3錢,鬱金1錢,薄荷1錢,香附2錢,神曲2錢,陳皮3分,蘇葉5分,白朮5錢。 主治:婦人懷抱憂鬱,肝氣不通,子無血蔭,以致胎動不安,兩脅悶痛,如子上懸。

通肝散, 出處:《得效》卷十六。 組成:山梔子半兩,蒺藜(炒,去尖)半兩,枳殼(去白)半兩,荊芥半兩,車前子1分,牛蒡子1分(炒),甘草5錢(炙)。 主治:膽氣盛,攻於肝,致生冰翳,如冰凍堅實,傍觀目透於瞳仁內,陰處及日中看之,其形一同,疼而淚出;旋螺尖起,目疼痛,生翳膜,尖起而赤似旋螺;瞼硬睛疼,瞼中紅赤而堅硬,眼睛疼痛而淚出無時,怕日羞明。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