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白芍藥散中包含白芍,主要原因如下:
- 緩解疼痛,止痛作用: 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的功效,能有效緩解因肝氣鬱結、血虛所致的疼痛,如腹痛、腰痛、頭痛等。
- 滋陰養血,調節氣血: 白芍能滋養肝腎陰血,補益氣血,對於氣血不足、陰虛火旺等症狀有良好的改善作用,有助於整體氣血的平衡。
白芍藥散中以白芍為主要藥材,正是利用其緩解疼痛、滋陰養血的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白芍藥散中加入茯苓,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 健脾利濕,佐以養血柔肝:白芍藥散主治血虛肝鬱所致的月經不調、痛經等症。茯苓性平味甘,入脾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可以協助白芍藥散健脾益氣,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因濕邪阻滯所致的月經不調。
- 緩和藥性,協調功效:白芍藥散中白芍藥偏於養血柔肝,但可能略帶寒涼之性。茯苓性平,可以緩和白芍藥的寒涼之性,避免藥性過於偏寒,使藥效更為平和,更有利於患者的體質接受。
白芍藥散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養血柔肝: 當歸味甘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之效。白芍藥性微寒,善於斂陰止痛,而當歸的溫性可緩解白芍藥的寒性,避免其過於寒涼而損傷陽氣,同時又能協同白芍藥共同起到養血柔肝、調和氣血的作用。
- 促進藥效: 白芍藥散主治血虛肝鬱所致的痛經、經行腹痛等症,當歸能促進白芍藥的活血化瘀、止痛消炎等功效,進一步緩解疼痛,改善血流通暢,使藥效更顯著。
白芍藥散中加入白朮,主要是基於其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與方中其他藥材相輔相成,達到治療目的。
白芍藥散主要用於治療婦女月經不調、腹痛等症。白芍藥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之功,而白朮則能健脾益氣,使氣血運行通暢,並有助於脾胃運化水濕,避免濕邪阻滯經絡,加重腹痛。此外,白朮的燥濕作用也有助於去除濕邪,改善月經不調的根本原因。
白芍藥散中加入陳皮,主要原因有二:
一、 理氣健脾:陳皮味辛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效。白芍藥散中以芍藥為主,性微寒,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之效,但若脾胃虛弱者,服用後易致腹痛腹瀉。陳皮的加入可健脾理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避免芍藥寒涼之性傷脾,使藥效更佳。
二、 調和藥性:陳皮性溫,能調和芍藥的寒涼之性,使藥性更平和,不易產生副作用,更適合脾胃虛弱者服用。
白芍藥散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方劑,其主要組成成分之一為香附。香附的加入具有多重作用,首先,香附具有疏肝解鬱的功效,能夠調和氣機,改善因情緒不暢所引起的腹痛或不適,這與白芍的養血和和中相互輔助,能夠有效舒緩疼痛與不適感。其次,香附的香氣也有助於開竅通絡,促進氣血運行,增強整體方劑的療效,特別是對於婦女月經不調或經痛的治療意義重大。最後,香附還能夠增強白芍的補養效果,使得整方的調和作用更加明顯。因此,香附在白芍藥散中的應用,不僅增強了方劑的療效,還使其在臨牀上更加靈活適用,體現了中醫藥理論中“和而不同”的整體思想。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白芍藥散」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癃疾久不癒」,即慢性淋證或小便不利,日久未癒者。古代「癃」多指排尿困難、淋濁不盡,或伴有氣血虛弱之證,常見於年老體虛、久病傷腎,或下焦虛寒、氣化不利之病患。
二、方劑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本方以固澀收斂、溫補下焦為主,兼顧氣血雙補,推測其治療邏輯如下:
1. 固澀止遺,收斂下焦
- 牡蠣、龍骨:重鎮安神,固精止遺,斂汗澀腸,適用於下元不固之遺尿、淋濁。
- 烏賊魚骨(海螵蛸):收澀止血,固精止帶,輔助牡蠣、龍骨加強固攝下焦之力。
2. 溫補腎陽,散寒通脈
- 桂心、乾薑:溫補命門之火,散寒通脈,助陽化氣,改善下焦虛寒所致氣化不利。
- 鹿角膠:補腎陽、益精血,強筋壯骨,針對久病腎虛、精血虧損之證。
3. 滋陰養血,調和氣血
- 熟乾地黃:滋腎填精,養血補陰,配伍鹿角膠陰陽雙補。
- 白芍藥:養血柔肝,緩急止痛,調和營血,防溫燥藥傷陰。
4. 益氣昇陽,固表止脫
- 黃耆:補氣昇陽,固表利水,助氣化以通淋,兼治久病氣虛下陷。
三、全方配伍邏輯
本方針對「久病虛寒淋證」設立,以「溫補固澀」為核心:
- 治標:牡蠣、龍骨、烏賊骨固澀止遺,直接改善下焦不固。
- 治本:桂心、乾薑、鹿角膠溫腎散寒,恢復氣化;熟地、白芍滋陰養血,避免溫燥傷陰。
- 輔助:黃耆補氣昇提,助膀胱氣化,適合氣虛久淋者。
四、推測應用場景
此方可能用於以下證型:
- 腎陽虛兼下元不固:小便頻數、淋瀝不盡、遺尿,伴畏寒肢冷、腰膝痠軟。
- 氣血兩虛夾寒:久病體弱,氣血不足,下焦虛寒,排尿無力。
全方溫而不燥,澀中寓通,標本兼顧,體現古代醫家對慢性淋證「虛寒為本、滑脫為標」的辨治理念。
傳統服藥法
白芍藥1兩, 牡蠣1兩(燒為粉), 熟乾地黃1兩, 桂心1兩, 乾薑1兩(炮裂,銼), 鹿角膠1兩(搗碎,炒令黃燥), 烏賊魚骨1兩, 黃耆1兩(銼), 龍骨1兩。
上為細散。
每服1錢,食前以溫酒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活血作用,孕婦慎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利水作用,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白芍藥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八九引《肘後方》。 組成:白芍藥1兩,犀角末1分。 主治:咯血,衄血。
白芍藥散, 出處:《雞峰》卷十二。 組成:白芍藥半兩,白茯苓半兩,當歸半兩,白朮半兩,陳皮半兩,香附子半兩。 主治:癃疾久不癒。
白芍藥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三。 組成:白芍藥1兩,牡蠣1兩(燒爲粉),熟乾地黃1兩半,白芷3分,乾薑3分(炮裂,銼),桂心1兩,烏賊魚骨1兩(炙黃),黃耆3分(銼),五色龍骨1兩半。 主治:婦人漏下五色不止,淋瀝連年,黃瘦萎悴。
白芍藥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七。 組成:白芍藥1兩,當歸1兩(銼,微炒),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黃芩1兩,白朮1兩,阿膠1兩(搗碎,炒令黃燥),生乾地黃4兩,甘草1兩(炙微赤,銼)。 主治:虛損勞極,面色枯悴,或時唾血、吐血。
白芍藥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九。 組成:白芍藥1兩,牡蠣1兩(燒爲粉),熟乾地黃1兩,桂心1兩,乾薑1兩(炮裂,銼),鹿角膠1兩(搗碎,炒令黃燥),烏賊魚骨1兩,黃耆1兩(銼),龍骨1兩。 主治:産後崩中,下血不止,淋瀝不絕,黃瘦虛損。
白芍藥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三。 組成:白芍藥1兩,牡蠣粉1兩,熟乾地黃1兩,白朮2兩,麒麟竭3兩,柏子仁2分,烏賊魚骨1兩(炙黃),桂心1兩,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黃耆1兩(銼),龍骨1兩。 主治:婦人崩中下血不斷,淋瀝連年不絕,黃瘦,虛勞盜汗,便濁走失,血少筋痿。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