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豆蔻丸

肉豆蔻丸

ROU DOU KOU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中性 (1.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0%
胃經 18%
大腸經 15%
肺經 13%
腎經 8%
肝經 8%
膀胱經 7%
心經 4%
膽經 1%
三焦經 1%
脾經
胃經
大腸經
肺經
腎經
肝經
膀胱經
心經
膽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肉豆蔻丸中包含肉荳蔻,主要是因為肉荳蔻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澀腸止瀉的功效。

肉荳蔻性溫,味辛,歸脾、胃經,可以溫暖脾胃,驅寒止痛,對於寒邪客於脾胃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

此外,肉荳蔻還能行氣止痛,對於氣滯血瘀所致的胸腹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也有幫助。

因此,肉豆蔻丸中加入肉荳蔻,可以發揮溫中散寒、行氣止痛、澀腸止瀉的功效,對於寒邪客於脾胃、氣滯血瘀所致的相關病症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肉豆蔻丸中加入訶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固澀止瀉:訶子味酸澀,性收斂,能固腸止瀉,與肉豆蔻溫中散寒、澀腸止瀉的功效相輔相成,加強治療脾胃虛寒、久瀉不止的效果。
  2. 清熱解毒:訶子具清熱解毒之效,可緩解肉豆蔻溫燥之性,避免燥熱傷陰,同時也能抑制腸道炎症,促進腸道功能恢復。

因此,訶子在肉豆蔻丸中起到收斂固澀、清熱解毒的輔助作用,使藥效更加全面,治療效果更佳。

肉豆蔻丸中包含木香,主要原因如下:

  1. 理氣止痛: 木香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肉豆蔻丸主治脾胃虛寒、脘腹冷痛、食積不消等症,木香可幫助理氣行滯,緩解胃痛,改善消化功能。
  2. 溫中散寒: 肉豆蔻丸中含有肉豆蔻,性溫,能溫中散寒,但性較燥,容易傷陰。木香則能溫和脾胃,不至於過於燥熱,平衡肉豆蔻的燥性,避免藥性過烈。

肉豆蔻丸中加入白礬,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斂腸止瀉: 白礬性寒,味酸澀,入脾、胃、大腸經,具有收斂固澀、止瀉止痢的作用。肉豆蔻丸主治脾胃虛寒、寒瀉腹痛等症,白礬可以輔助肉豆蔻收斂腸胃,減少腸道蠕動,達到止瀉止痛的效果。
  2. 燥濕除痰: 白礬還能燥濕化痰,對於脾胃濕阻所致的腹瀉、嘔吐等症,白礬可以幫助去除濕濁,緩解脾胃不適。

總之,白礬在肉豆蔻丸中起到收斂腸胃、燥濕除痰的作用,輔助肉豆蔻藥性,增強療效。

肉豆蔻丸中加入龍骨,主要考量其鎮驚安神、收斂固澀的功效。

龍骨性寒、味甘鹹,入心、腎經,具有鎮驚安神、斂汗固澀、收斂止血等作用。肉豆蔻丸主治心脾兩虛、氣血不足所致的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夢多、食少便溏、虛汗不止等症狀。

龍骨的鎮驚安神作用,可緩解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夢多等症狀;其收斂固澀之效,則能收斂止汗,改善虛汗不止的情況。因此,加入龍骨可增強肉豆蔻丸的整體療效,使之更能達到治療心脾兩虛、氣血不足所致的各種症狀的效果。

肉豆蔻丸中加入赤石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固澀止瀉: 赤石脂性澀,可收斂腸胃,固澀止瀉,配合肉豆蔻溫中散寒,共同作用於脾胃虛寒、腸滑泄瀉等症。
  2. 制約藥性: 肉豆蔻性溫燥,易傷脾胃,赤石脂性寒,可制約肉豆蔻燥性,防止其過度溫燥,使藥性平和,更好地發揮藥效。

因此,赤石脂在肉豆蔻丸中發揮着重要的配伍作用,不僅增強了方劑的止瀉功效,也保證了藥性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肉豆蔻丸中加入砂仁,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中和胃,行氣止痛:肉豆蔻性溫,能溫中散寒,和胃止痛。砂仁亦性溫,善於行氣止痛,兩者相合,可增強溫中和胃、行氣止痛之效,對於寒邪犯胃、脘腹冷痛、食積不化等症狀,均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2. 增強藥效,協調藥性:肉豆蔻丸中包含肉豆蔻、丁香等溫燥之品,容易燥氣傷津,而砂仁則具有芳香化濕、理氣和中的功效,可緩解燥性,協調藥性,使藥物更易於服用和吸收。

肉豆蔻丸方劑中包含白扁豆,主要原因如下:

  1. 健脾化濕: 白扁豆性平味甘,具有健脾化濕之效,能燥濕健脾,利水消腫。肉豆蔻丸主治脾胃虛弱,濕濁內停所致的腹痛、泄瀉等症,白扁豆能增強藥效,有助於健脾化濕,消解濕濁,緩解腹痛、泄瀉等症狀。
  2. 緩解腹瀉: 白扁豆還具有收斂止瀉的作用,能固澀腸胃,止瀉止痢。肉豆蔻丸也具有止瀉作用,白扁豆的加入,能加強止瀉效果,減輕腹瀉的症狀,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肉豆蔻丸方劑中包含豬苓,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利水滲濕:豬苓性味甘淡平,入脾、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之效。肉豆蔻丸主治脾虛濕盛,症見腹脹、食少、便溏、肢體困重等,豬苓有助於利水滲濕,消腫除脹,緩解脾胃濕困,提升藥效。
  2. 健脾利濕:豬苓除利水滲濕外,還有健脾利濕的作用。肉豆蔻丸中包含肉豆蔻、白朮等溫燥之品,可能造成脾胃燥熱。加入豬苓,可調節脾胃功能,避免燥熱傷脾,增強藥效,更利於脾胃氣化,使藥力更好地發揮。

肉豆蔻丸中加入山楂,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消食化積:山楂性微溫,味酸甘,具有消食化積、行氣散瘀的功效。肉豆蔻丸中常配伍理氣止痛、溫中止瀉藥物,山楂的加入可助其消食導滯,促進藥物吸收,提高療效。
  2. 調和藥性:肉豆蔻性溫,味辛,可燥濕溫中,但若單用易於助熱傷陰。山楂性微溫,味酸甘,可緩解肉豆蔻的溫燥之性,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副作用。

總而言之,山楂在肉豆蔻丸中起到消食化積、調和藥性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全面,更利於臨牀應用。

肉豆蔻丸中加入澤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利水滲濕:澤瀉性寒味甘,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之功,能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有助於改善肉豆蔻所致的濕熱內蘊,並緩解其副作用。
  2. 健脾利濕:肉豆蔻性溫,容易造成脾胃濕熱,而澤瀉能健脾利濕,中和肉豆蔻的燥熱之性,避免其過度耗傷脾胃。

因此,加入澤瀉可有效協調肉豆蔻的藥性,提高藥效並降低其副作用,使藥物更加安全有效。

肉豆蔻丸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化濕:厚朴味辛、苦,性溫,具有行氣化濕、燥濕止瀉之功效。肉豆蔻丸以溫補脾腎、理氣止瀉為主要功效,厚朴加入其中,可增強理氣化濕之力,有助於緩解脾胃氣滯、濕邪阻滯所致的腹痛、腹瀉等症狀。
  2. 降逆止嘔:厚朴還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肉豆蔻丸用於治療脾腎虛寒、胃氣上逆引起的嘔吐,厚朴的加入,可加強降逆止嘔之功,協同肉豆蔻等藥物,共同達到止嘔效果。

肉豆蔻丸中加入白荳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相輔相成,增強功效: 肉豆蔻性溫,善於溫脾止瀉,但其辛溫燥烈,易傷津液。白荳蔻則性溫和,能化濕醒脾,且具芳香健胃之效,可中和肉豆蔻的燥性,並增強其溫脾止瀉的功效,使藥力更加溫和。
  2. 引藥入脾,提高藥效: 白荳蔻氣味芳香,能引導藥力直達脾胃,促進藥物吸收,提高肉豆蔻等藥物的療效。

因此,白荳蔻與肉豆蔻搭配使用,可相互協調,發揮更佳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肉豆蔻丸」之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痘瘡洩瀉」,即小兒感染天花痘瘡期間伴隨的腹瀉症狀。痘瘡為熱毒內蘊之疾,若熱毒下迫大腸,或脾胃虛弱運化失司,則易致泄瀉不止。此時需兼顧清熱解毒、澀腸止瀉,並調理氣機,以防泄瀉耗傷正氣,影響痘毒外透。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主藥配伍:固腸止瀉為主,兼清濕熱

    • 肉豆蔻(煨):辛溫香燥,善溫中行氣、澀腸止瀉,針對脾胃虛寒或氣滯所致的泄瀉。
    • 訶黎勒(煨):酸澀性平,長於澀腸止瀉,與肉豆蔻協同增強收斂之效,且能下氣消脹。
    • 赤石脂:甘酸澀溫,質重沉降,直入下焦澀腸固脫,對於久瀉滑脫尤為適宜。
  2. 輔佐藥:清熱燥濕,調暢氣機

    • 黃連:苦寒清熱燥濕,針對痘毒熱邪下迫大腸引起的濕熱泄瀉,兼能解毒。
    • 木香:辛溫行氣止痛,調理腸道氣滯,改善腹脹痛,助濕邪消散。
  3. 特殊用藥:解毒化瘀,增強止瀉

    • 蟾頭(生薑汁炙):蟾蜍頭部具解毒消腫之力,生薑炙後緩和毒性,增強溫中止嘔功效,助化解痘毒兼調脾胃。
    • 蝸牛肉(研丸):蝸牛性寒,傳統用於清熱解毒、消腫利水,此處研末為丸,或取其黏滑之性保護腸黏膜,並助藥力緩釋。

三、全方治療機轉
本方以「溫澀固腸」為核心,配伍「清熱行氣」,形成攻補兼施之結構:

  • 溫澀:肉豆蔻、訶子、赤石脂收斂止瀉,防津液過度耗傷。
  • 清熱:黃連、蝸牛清解腸道濕熱,針對痘毒下注之病機。
  • 行氣:木香、肉豆蔻調理氣滯,避免澀藥過留邪氣。
  • 解毒:蟾頭協同黃連化解痘毒,減輕熱毒對腸道的損害。

四、推論適用證型
此方適用於「痘瘡熱毒未清,兼脾胃氣虛或濕熱下注」之泄瀉,症見:

  • 痘疹透發不暢,伴腹瀉頻繁、糞質溏臭或夾黏液。
  • 腹脹隱痛,舌紅苔黃膩或淡白,脈滑或濡。

五、配伍特點

  1. 澀清並舉:在收澀的基礎上配伍黃連,避免留邪。
  2. 動靜結合:木香行氣破除澀藥之呆滯,使止瀉不留寇。
  3. 內外兼治:既固護腸道,又通過蟾頭、蝸牛調解全身痘毒,體現中醫「整體觀」與「標本兼顧」思維。

總結而言,本方通過多層次作用,於痘瘡洩瀉時既能保護正氣,又能疏導病邪,為古代治療小兒痘症合併消化系統症狀的典型方劑。

傳統服藥法


肉豆蔻(去殼)1枚,訶黎勒(炮,去核)3枚,黃連(去須)1錢,赤石脂(細研)1錢,木香1分,蟾頭(生薑汁炙)1枚。
上為末,蝸牛肉研為丸,如黍米大,倍乾。
每服3-5丸,食前粥飲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脾胃虛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痤瘡陰道炎肺結核胰臟炎腳氣病霍亂白帶神經性厭食症心內膜炎心包炎低血壓肺氣腫慢性腎衰竭嗜眠症(嗜睡症)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麻疹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

相同名稱方劑


肉豆蔻丸, 出處:《潔古家珍》卷八。 組成:破故紙、肉豆蔻(面裹煨)各等分。 主治:腎泄久不癒,脈沉細無力者。

肉豆蔻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八。 組成:肉豆蔻(去殼)1枚,訶黎勒(炮,去核)3枚,黃連(去須)1錢,赤石脂(細研)1錢,木香1分,蟾頭(生薑汁炙)1枚。 主治:小兒疳痢。

肉豆蔻丸, 出處:《局方》卷三(吳直閣增諸家名方)。 組成:訶黎勒皮3分,龍骨3分,木香3分,丁香3兩,肉豆蔻仁1兩,縮砂仁1兩,赤石脂半兩,白礬灰半兩(枯)。 主治:氣瀉,脾胃氣虛弱,飲食減少。

肉豆蔻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四。 組成:肉豆蔻1分(去殼),人參半兩,(去蘆頭),木香1分,訶黎勒皮1分,麝香1錢(細研),朱砂1分(細研)。 主治:小兒脾胃氣逆,嘔吐不止;小兒疳痢,不食,瘦弱。

肉豆蔻丸, 出處:《痘疹仁端録》卷十四。 組成:肉果1錢半,訶子(面煨)7錢半,木香2錢,枯礬7錢半,白龍骨(煨)3錢,赤石脂(煨)3錢,砂仁3錢,白扁豆(炒去殼)5錢,豬苓5錢(去皮),山楂肉2錢,澤瀉(煨,去皮)5錢,厚朴(薑汁炒)1錢,白豆蔻(炒)2錢。 主治:痘瘡泄瀉。

肉豆蔻丸, 出處:《雞峰》卷十二。 組成:肉豆蔻1兩,赤石脂1兩,鍾乳粉1兩,石斛1兩,乾薑1兩,附子1兩,椒1兩,當歸1兩,茯苓1兩,龍骨1兩,人參1兩,訶子皮2兩,桂2兩。 主治:逐寒,滲濕,補虛,止痢。主治:脾胃俱虛,寒濕氣勝,心腹絞痛,脅肋牽痛,手足厥,身冷,胃哽嘔吐,不思飲食,無力怠惰,嗜卧,滑泄頻數,米谷完出,久痢滑腸或變膿血,腹痛腸鳴,裏急後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