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聖黃耆湯

RU SHENG HUANG Q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2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2%
脾經 15%
胃經 12%
心經 12%
肝經 9%
腎經 8%
大腸經 6%
三焦經 5%
膽經 5%
心包經 2%
肺經
脾經
胃經
心經
肝經
腎經
大腸經
三焦經
膽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聖黃耆湯中包含黃耆,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固表:黃耆為補氣要藥,具有補中益氣、固表止汗、託毒生肌之功效。聖黃耆湯多用於氣虛乏力、表虛自汗、易感風寒等症狀,而黃耆能補益正氣,固護表衛,提升機體抵抗力,與方劑主治相符。
  2. 協調藥性:聖黃耆湯中其他藥材如生地、麥冬等,具有滋陰涼血之效,而黃耆則能補氣升陽,與之相配,可避免寒涼之性傷陽氣,維持藥性平衡,發揮最佳療效。

聖黃耆湯中加入烏梅,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斂酸止瀉: 烏梅性酸斂,可收斂腸胃,止瀉止痢。聖黃耆湯補氣益血,但同時可能造成脾胃虛弱,容易腹瀉。加入烏梅,可緩解藥性燥烈,保護脾胃,避免腹瀉。
  2. 酸甘化陰: 烏梅酸味,可制約黃芪甘味過於燥烈,使藥性更為平和,並能滋陰潤燥,避免補氣過度造成虛火上炎。

總而言之,烏梅在聖黃耆湯中起到調節藥性,保護脾胃,滋陰潤燥的作用,使藥效更加溫和、持久,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聖黃耆湯中加入知母,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降陰熱:知母味苦寒,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降火的功效。聖黃耆湯以黃耆、人參等溫熱藥物為主,用於補氣固表,但容易導致體內熱氣上浮,知母能起到清熱解毒,平衡藥性,避免燥熱之弊。
  2. 滋陰潤燥,防止燥熱傷陰:黃耆、人參等溫熱藥物雖然補氣固表,但也可能導致津液消耗,出現口乾舌燥等燥熱症狀。知母性寒,能滋陰潤燥,緩解溫熱藥物的燥熱之弊,使藥性更加和緩,避免傷陰。

聖黃耆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諸藥,緩解其他藥材的烈性,避免藥性過於偏激,使藥效更加穏和。例如,黃耆性溫燥,甘草能緩解其燥性,防止藥物對人體造成損害。
  2. 增強藥效: 甘草具備補脾益氣、緩急止痛、解毒化痰等功效,與黃耆等藥物搭配使用,能加強藥效,使治療效果更加顯著。例如,甘草能增強黃耆的補氣作用,提高人體的免疫力。

聖黃耆湯中加入款冬花,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潤肺止咳: 款冬花味甘性溫,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化痰止喘的功效。聖黃耆湯主治脾胃氣虛、肺氣不足、咳嗽氣喘等症,款冬花可以輔助藥物,更好地緩解咳嗽、氣喘等症狀。
  2. 調和藥性: 聖黃耆湯中黃耆、人參等藥性偏溫燥,而款冬花性溫和,可以起到調和藥性、避免燥熱的作用,使藥物更溫和、更易於患者接受。

聖黃耆湯中加入秦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疏風解表,祛除寒濕:秦艽性苦寒,善於疏散風寒濕邪,與黃耆、當歸等溫補藥材相配,可達到溫補氣血、祛風散寒之效,適用於風寒濕痹證,如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

二、 緩解疼痛,促進恢復:秦艽具有舒筋活絡、止痛消腫的功效,能夠緩解因風寒濕邪侵襲引起的疼痛,配合其他藥材,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疾病的康復。

聖黃耆湯中加入川貝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肺化痰: 川貝母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化痰、潤肺止咳之效。聖黃耆湯中以黃芪補氣,容易導致氣滯痰凝,川貝母的加入可有效化解痰濁,避免氣機鬱滯,使補氣效果更佳。

2. 協調藥性: 黃芪性溫,容易燥熱,川貝母的寒涼之性可緩解黃芪的燥性,避免補氣過度,造成上火。同時,川貝母的潤肺作用也能更好地配合黃芪的補氣功效,達到氣血雙補之效。

聖黃耆湯中加入半夏,主要原因有二:

一、 和胃降逆:半夏味辛,性微溫,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聖黃耆湯以補氣為主,若患者脾胃虛弱,容易導致氣機升降失調,出現噁心嘔吐等症狀。半夏加入方中,可和胃降逆,使氣機順暢,避免補氣過度,引發上逆之弊。

二、 化痰止咳:半夏亦具化痰止咳之效。聖黃耆湯若用於治療氣虛咳嗽,半夏可幫助化解痰濁,促進肺氣宣降,進一步改善咳嗽症狀,提高療效。

在中藥方劑「如聖黃耆湯」中,糯米的加入是因為其性溫味甘,能夠補中益氣、健脾養胃。糯米在方劑中起到調和藥性、保護胃黏膜的作用,特別適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所導致的消化不良、體力不支等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糯米能夠增強整體方劑的溫和性,使其更加適合體質虛弱者服用。

聖黃耆湯中加入桑白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清肺止咳:桑白皮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肺熱、止咳化痰的功效。聖黃耆湯主要用於氣虛津傷、肺燥咳嗽等症,桑白皮的加入可以緩解肺熱,起到止咳化痰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全面。
  2. 利水消腫:桑白皮還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可以幫助改善患者因肺熱津傷導致的水腫,促進體內水液代謝,有利於整體病情的恢復。

總而言之,桑白皮在聖黃耆湯中起到清熱止咳、利水消腫的作用,協同其他藥材,達到治療氣虛津傷、肺燥咳嗽等症的功效。

聖黃耆湯中加入桃仁,主要原因在於其活血化瘀之效。桃仁味甘苦,性溫,入心、肝、肺經。其藥性具有以下作用:

  1. 破血行瘀:桃仁能活血化瘀,消散瘀血阻滯,對於血瘀所致的胸痛、腹痛、經閉、痛經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2. 潤腸通便:桃仁亦可潤腸通便,對於因血瘀阻滯所致的便祕有改善作用。

聖黃耆湯本身以補氣養血為主,加入桃仁可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以達到氣血雙補的效果,更有效地改善病患的整體狀況。

聖黃耆湯中加入鱉甲,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滋陰潛陽:鱉甲味甘鹹寒,入肝腎經,具有滋陰潛陽、清熱解毒之效。聖黃耆湯以黃耆為君,溫補脾氣,若患者陽氣過盛,易致陰虛火旺,此時加入鱉甲可起到滋陰降火,平衡陰陽的作用。
  • 補腎強筋:鱉甲有補腎強筋之功效,可改善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筋骨無力等症狀。聖黃耆湯補中益氣,結合鱉甲可增強補益腎氣的效果,使藥效更趨全面。

因此,聖黃耆湯中加入鱉甲,不僅有助於平衡陰陽,更可強化補益腎氣的作用,進一步提升藥效。

聖黃耆湯中加入人參,主要有以下原因:

  1. 補氣固本:人參為補氣藥之首,能補元氣、益脾胃,與黃芪同用,相輔相成,更能提升補氣固本的效果,對於氣虛乏力、脾胃不健等症狀有明顯改善。
  2. 扶正祛邪:聖黃耆湯主要用於治療氣虛外感,人參可增強人體正氣,提升免疫力,抵抗外邪侵襲,更能有效地緩解發熱、咳嗽、乏力等症狀。

聖黃耆湯中加入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柴胡性微寒,味苦,歸肝經,具有疏肝解鬱、升陽舉陷的功效。聖黃耆湯以補氣為主,但若患者兼有肝氣鬱結,氣機不暢的情況,則需加入柴胡以疏肝理氣,使補氣之藥物更易於發揮作用。
  2. 調和氣血:柴胡能調節氣血運行,使氣血流通順暢,避免補氣過度而導致氣滯血瘀。在聖黃耆湯中,柴胡可以與黃芪、人參等補氣藥物相配伍,協同作用,達到補氣而不滯,補而不燥的效果。

主治功效


如聖黃耆湯

組成:

  • 黃耆
  • 烏梅
  • 知母
  • 甘草
  • 款冬花
  • 秦艽
  • 川貝母
  • 半夏
  • 糯米
  • 桑白皮
  • 桃仁
  • 鱉甲
  • 人參
  • 柴胡

主治:

  • 虛勞:身體虛弱,精神疲倦,氣血不足。
  • 心肺俱傷:心肺同時受損,形容身體虛弱到了極點。
  • 咳唾膿血:咳嗽時咳出膿血,是肺部疾病的嚴重表現。

組成介紹:

  • 甘草:

    • 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 半夏:

    • 性味辛溫,歸肺、脾、胃經,具有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等功效。
  • 鱉甲:

    • 性味鹹、甘,歸肝、腎經,具有滋陰、補氣、清熱瀉火、平肝息風、降氣、清虛熱、調經等功效。
  • 柴胡:

    • 性味苦、微寒,歸肝、膽經,具有散風熱、發汗解表、止咳化痰、平肝息風、補陽、清熱瀉火、疏肝解鬱等功效。
  • 川貝母:

    • 性味甘、微苦,歸肺、胃經,具有清肺熱、化痰、潤肺、止咳、平喘、鎮咳、祛痰、散結、清熱解毒、安神等功效。
  • 糯米:

    • 性味甘、溫,歸脾、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止瀉、健脾胃、解毒、補中益氣、溫裡溫中、止汗等功效。
  • 黃耆:

    • 性味甘、溫,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
  • 秦艽:

    • 性味苦、辛,歸肝、腎經,具有清熱瀉火、祛風除濕、清熱利尿和強筋骨的功效。
  • 人參:

    • 性味甘、微苦,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安神益智等功效。
  • 桑白皮:

    • 性味苦、甘,歸肺、肝經,具有止咳化痰、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散血等功效。
  • 桃仁:

    • 性味苦、甘,歸肝經,具有調經、活血化瘀、通便、止咳化痰、清熱瀉火等功效。
  • 烏梅:

    • 性味酸、澀,歸肝、脾、肺經,具有固澀收斂、驅蟲殺蟲、生津止渴、止咳平喘、止血、止瀉、止嘔等功效。
  • 知母:

    • 性味苦、寒,歸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
  • 款冬花:

    • 性味甘、辛,歸肺、腎經,具有止咳化痰、除煩、止咳平喘、抗炎抗氧化等功效。

總結: 中藥方劑「如聖黃耆湯」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清熱瀉火、滋陰潤燥、止咳化痰、平喘、止咳、祛痰、散結、清熱解毒、安神、調經、活血化瘀、通便等功效。臨牀上主要用於治療虛勞、心肺俱傷、咳唾膿血等病症。

傳統服藥法


黃耆1兩(銼),烏梅1兩(去核),知母1兩(焙),甘草1兩(炙,銼),款冬花1兩,秦艽1兩(去苗土),貝母1兩(去心,炒),半夏(湯洗7遍,焙)1兩,糯米1分,桑根白皮(銼)1分,桃仁半兩(去皮尖,麩炒),鱉甲(去裙襕,醋炙黃)半兩,人參1兩半,柴胡(去苗)2兩。
上為粗末。
每服3錢匕,水1盞半,加生薑3片,桃枝、柳枝、蔥白、薤白各少許,同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補氣養陰、清熱解毒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虛勞,心肺俱傷,咳唾膿血。但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滋陰過度,導致陽氣不足。

相關疾病


咳血肺結核低血壓肺氣腫慢性腎衰竭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骨質疏鬆症咳嗽多痰

相同名稱方劑


如聖黃耆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 組成:黃耆1兩(銼),烏梅1兩(去核),知母1兩(焙),甘草1兩(炙,銼),款冬花1兩,秦艽1兩(去苗土),貝母1兩(去心,炒),半夏(湯洗7遍,焙)1兩,糯米1分,桑根白皮(銼)1分,桃仁半兩(去皮尖,麸炒),鱉甲(去裙襕,醋炙黃)半兩,人參1兩半,柴胡(去苗)2兩。 主治:虛勞,心肺俱傷,咳唾膿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