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審平湯中包含遠志,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方面的功效:
- 安神解鬱: 遠志味甘苦,性溫,入心、肺經,具有安神解鬱、益智開竅之效。對於心神不寧、憂鬱寡歡、失眠多夢等症狀,遠志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配合其他藥材,有助於調節患者情緒,改善睡眠品質。
- 化痰止咳: 遠志亦具有化痰止咳的功效,可以改善痰多咳嗽、胸悶氣喘等症狀。在審平湯中,遠志與其他化痰藥材配合,能夠更有效地清除痰液,緩解呼吸道阻塞,改善患者呼吸功能。
審平湯的組成中包含檀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一、清心安神:檀香氣味清香,能入心經,具有鎮靜安神的作用。對於心神不寧、失眠多夢、心煩意亂等症狀,可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二、行氣止痛:檀香氣味辛香,能行氣止痛,對於氣滯血瘀引起的胸悶、腹痛等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審平湯中加入檀香,可以起到清心安神,行氣止痛的功效,有助於治療心神不寧、失眠多夢、胸悶、腹痛等症狀。
審平湯中加入天門冬,主要考量其滋陰潤燥、清熱生津的功效。
天門冬味甘、微苦,性寒,入肺、胃經。其性寒,可清熱降火,尤其適合熱病傷陰、津液不足所致的口渴、咽痛、便祕等症狀;其甘潤之性,可滋陰潤燥,緩解燥熱所致的咳嗽、皮膚乾燥等症狀。
審平湯主要用於治療熱病傷陰、津液虧虛所致的煩渴、便祕、小便赤、口舌乾燥等症狀,天門冬的滋陰潤燥、清熱生津之效,正好與方劑整體功效相契合。
審平湯中加入山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腎固精: 山茱萸性溫,味酸澀,入肝、腎經,具有補益肝腎、固精縮尿之效。審平湯主治腎氣虛弱、精關不固所致的遺精、滑精、早洩等症,而山茱萸可補益腎氣,固攝精關,從根本上改善病症。
- 澀腸止瀉: 山茱萸亦能收斂止瀉,對於腎虛脾弱、滑脫泄瀉者,有助於固澀腸道,減少腹瀉。審平湯在治療遺精、滑精等症時,常伴隨有脾腎虛弱、腸胃不適等問題,山茱萸的澀腸止瀉作用,可改善患者的整體症狀。
審平湯中包含白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 白朮味甘性溫,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固表之效。審平湯旨在治療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導致的脾虛泄瀉、腹痛、食少便溏等症狀。白朮入脾胃經,能補中益氣,固攝脾陽,改善脾胃功能,從而達到止瀉止痛、改善消化吸收的作用。
- 利濕化痰: 審平湯中常配伍茯苓、蒼朮等利濕藥,白朮則可與之相輔相成,增強利濕化痰的作用。白朮可燥濕健脾,將濕邪從脾胃中排除,並促進水液代謝,達到利水化痰的效果,進一步改善脾胃功能,促進身體恢復健康。
審平湯中包含白芍,主要源於其兩大功效:
- 緩解肝氣鬱結:白芍具有養血柔肝、和解肝脾的功效,能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脇脹痛、脅肋疼痛等症狀。審平湯主治肝鬱脾虛,白芍正是針對肝鬱之證而加入。
- 抑制胃酸分泌:白芍能抑制胃酸分泌,減少胃酸對胃黏膜的刺激,進而緩解胃痛、泛酸等症狀。審平湯亦兼顧脾胃虛弱,白芍的此項功效也與方劑整體功效相符。
因此,白芍在審平湯中的加入,既能疏肝解鬱,又能和胃止痛,為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審平湯方中含有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 調和藥性,緩解毒性: 審平湯屬於較為寒涼的方劑,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藥性,減輕藥物寒涼之性,避免過於寒涼傷脾胃。同時,甘草亦具解毒作用,可緩解其他藥材可能帶來的毒性,增加方劑安全性。
- 補益脾氣,增強藥效: 甘草入脾經,具有健脾益氣之功效,能增強脾胃運化能力,幫助其他藥材更好地發揮藥效。同時,甘草還能增強其他藥物的吸收和利用,提高方劑整體療效。
審平湯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溫中和胃,緩解寒凝:生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和胃止嘔的作用。審平湯常用於寒凝氣滯、脘腹冷痛等症,生薑可溫暖脾胃,緩解寒凝之痛,促進胃腸蠕動,有利於藥物更好地發揮效用。
- 解表散寒,增強療效:生薑還具有解表散寒的作用,可助於驅散體內寒邪,增強藥物散寒止痛的效果。審平湯中加入生薑,可使藥效更加全面,提高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審平湯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宋元時期醫籍(如《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專治「卯酉之歲,陽明司天,少陰在泉」之歲氣所引發的病症。其病機核心為:
- 陽明司天(燥金主令):燥氣偏勝,易傷肺津,見鼻鼽(鼻塞流涕)、面浮(肺失宣降)、便血(燥熱迫血妄行)、癰腫(熱毒壅滯)。
- 少陰在泉(君火下熾):熱邪內擾,見中熱(煩熱)、小便赤黃淋澀(心移熱於小腸)、譫妄振慄(火熱擾神)、寒瘧(火極似水,寒熱交作)。
- 疠氣暴病:歲氣異常致疫癘流行,善暴仆(火風上擾)、振慄(氣血逆亂)。
全方對應「運氣病機」,調和燥熱、安定君火,兼顧標本。
組成結構與治療原理
主方基礎配伍
- 遠志(薑制):化痰安神,通心腎,防君火亢盛之譫妄。
- 紫檀香:理氣散結,除穢辟疠,針對疠氣與氣滯。
- 天門冬、山茱萸:滋肺腎之陰,制陽明燥金之剋伐。
- 白朮、炙甘草:健脾和中,防燥熱傷脾(「培土生金」法)。
- 白芍、生薑:和營衛、調肝脾,抑木火刑金。
四時加減法(順應六氣變化)
- 大寒至春分(初之氣,厥陰風木)
- 加茯苓、半夏、紫蘇:風木主令,痰濕易動,故化痰袪濕(茯苓、半夏)、疏風散表(紫蘇)。
- 春分至小滿(二之氣,少陰君火)
- 加玄參、白薇:君火漸盛,清熱涼血(玄參)、透解伏熱(白薇)。
- 小滿至大暑(三之氣,少陽相火)
- 去遠志、山茱萸、白朮:相火熾盛,恐溫補助熱,改以丹參(涼血)、澤瀉(泄相火)。
- 大暑至秋分(四之氣,太陰濕土)
- 去遠志:濕土當令,避其辛溫燥散,專注調中。
邏輯推導與方義核心
- 治燥熱並行:陽明燥金傷上焦,少陰君火動下焦,故以天冬潤燥、紫檀清上,佐山茱萸固下,使水火既濟。
- 動靜相兼:遠志「動」以開竅醒神,白朮「靜」以守中,契合「審其歲氣,平其虛實」之旨。
- 運氣調控:四時加減暗合「司天在泉」之氣化規律,如春分加玄參應火、大暑去朮應濕,顯中醫「天人相應」思維。
此方體現宋元運氣學派「因時制方」特色,非固守成方,而重氣化推移,後世可借鑒其靈活辨證思路。
傳統服藥法
遠志(去心,薑制,炒)1兩,紫檀香1兩,天門冬(去心)3分,山茱萸3分,白朮半兩,白芍藥半兩,甘草(炙)半兩,生薑半兩。
自大寒至春分,加白茯苓、半夏(湯洗去滑)、紫蘇、生薑各半兩;自春分至小滿,加玄參、白薇各半兩;自小滿至大暑,去遠志、山茱萸、白朮,加丹參、澤瀉各半兩;自大暑至秋分,去遠志
上銼散。
每服4錢,水1盞半,煎7分,去滓,食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審平湯有一定的副作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年老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審平湯, 出處:《三因》卷五。 組成:遠志(去心,薑制,炒)1兩,紫檀香1兩,天門冬(去心)3分,山茱萸3分,白朮半兩,白芍藥半兩,甘草(炙)半兩,生薑半兩。 主治:卯酉之歲,陽明司天,少陰在泉,病者中熱,面浮,鼻鼽,小便赤黃,甚則淋;或癧氣行,善暴僕,振慄,譫妄,寒瘧,癰腫,便血。
審平湯, 出處:《衛生家寶方》卷三。 組成:人參1錢,木香1錢,半夏(生用)1錢,阿膠(炒成珠子)1錢,瓜蔞(連子炒熟)1錢,紫菀(洗淨)1錢,五味子1兩,款冬花(去皮梗)1錢,真紫蘇子1錢,苦葶藶(銼)1錢,陳皮(去白)半兩,甘草(炙)1兩,桂心1兩,乾薑(炮裂)1兩。 主治:肺氣不足,寒邪留滯,上氣喘急,咳嗽無時。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