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疰散

散疰散

SAN ZHU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辨證錄》卷八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偏寒 (0.7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9%
肝經 20%
胃經 16%
腎經 13%
肺經 9%
心經 9%
脾經
肝經
胃經
腎經
肺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散疰散中包含鱉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鱉甲性寒,味甘鹹,入肝、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功效。散疰散主治疰夏暑熱所致的發熱、口渴、煩躁、皮膚疹癢等症狀,鱉甲的清熱解毒之效可以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 滋陰潛陽: 鱉甲還有滋陰潛陽之效。疰夏暑熱易耗傷陰液,導致陰虛陽亢,出現煩躁不安、失眠多夢等症狀。鱉甲的滋陰潛陽之效可以起到滋陰降火、安神定志的作用,幫助患者恢復健康。

因此,散疰散中加入鱉甲,不僅能清熱解毒,也能滋陰潛陽,有助於緩解疰夏暑熱所致的各種症狀。

散疰散方中包含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扶正:散疰散主治小兒疰夏症,症狀多為脾胃虛弱、氣血不足。人參性溫味甘,具有大補元氣、益氣復脈之效,能補益脾胃之氣,提升小兒正氣,抵抗外邪侵襲。

2. 扶正祛邪:散疰散方中,人參與其他藥物如茯苓、白朮等配合,共同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人參補氣,茯苓健脾利濕,白朮健脾燥濕,三者相輔相成,既能扶持正氣,又能祛除邪氣,從而達到治療小兒疰夏症的目的。

總而言之,人參在散疰散方中起到補氣扶正、扶正祛邪的作用,是方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散疰散中含有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緩和毒性: 散疰散方中常含有較多辛溫燥烈的藥物,容易傷及脾胃。甘草性甘平,味甘,歸脾胃經,能調和諸藥,緩和藥性,防止藥物過於燥烈,減輕對脾胃的刺激。
  2. 益氣健脾,增強體質: 甘草具有益氣健脾的功效,能增強機體抵抗力,提高抗病能力,有利於機體恢復健康。同時,甘草還可緩解因病邪侵襲而導致的脾胃虛弱,改善消化功能,使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

散疰散中使用神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和胃,消食化積:神麴為酒麴,性溫,善於健脾胃,消食化積,對於因脾胃虛弱、消化不良所致的疰夏症狀,如食慾不振、腹脹、腹痛等,有很好的調理作用。
  2. 燥濕化痰,宣肺止咳:神麴還有燥濕化痰的功效,可以幫助清除積聚在肺部的濕痰,緩解因濕熱鬱肺所致的咳嗽、喘息等症狀。

因此,神麴在散疰散中,起到了健脾和胃、消食化積、燥濕化痰、宣肺止咳等多重作用,對於治療疰夏症狀具有重要意義。

散疰散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 散疰散旨在治療小兒疰夏,而脾胃虛弱是疰夏的重要病因。白朮性溫燥,能健脾益氣,補中益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改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從根本上改善疰夏。
  2. 燥濕止瀉: 白朮具燥濕止瀉之效,能祛除濕熱,改善脾虛泄瀉,使小兒腹瀉症狀得到緩解。疰夏常伴隨脾虛泄瀉,白朮的加入可有效改善此症狀,配合其他藥物更能起到標本兼治的作用。

散疰散中加入山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固澀止汗: 山茱萸性溫,味酸澀,入肝腎經,具有固澀止汗的功效。散疰散主治小兒疰夏,症狀常伴有盜汗、夜啼、驚厥等,山茱萸能收斂固澀,減少汗液流失,緩解因脾胃虛弱、氣陰不足導致的汗出過多。
  2. 補益肝腎: 山茱萸有補益肝腎的功效,能改善因肝腎不足導致的脾胃虛弱、氣陰不足等問題。疰夏多發於夏季,暑熱易傷脾胃,導致脾胃功能失調,山茱萸能補益脾腎,增強脾胃運化能力,改善因脾胃虛弱導致的症狀。

總之,山茱萸在散疰散中的加入,既能固澀止汗,又能補益肝腎,有助於改善小兒疰夏的症狀,起到安神定驚、健脾益氣的作用。

散疰散中加入白芍,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 緩解痙攣,平復肝陽: 散疰散主要針對小兒驚癇、發熱、煩躁不安等症狀,而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平肝解痙、養血柔肝之功效。其能緩解因肝陽上亢而引發的痙攣、抽搐等症狀,並可平復肝火,安定神經,起到安神定驚的作用。
  2. 養血活血,和解脾胃: 白芍不僅能平肝解痙,亦有養血活血、和解脾胃的功效。散疰散中多含有辛溫燥烈的藥物,容易傷脾胃,而白芍可緩解藥物對脾胃的刺激,並能補益脾胃,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藥物更好地發揮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散疰散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鬼疰」一類的傳染性痼疾,其症狀描述頗具古代醫家對「癆瘵」(類似結核病或慢性消耗性疾病)的觀察:

  1. 夢遺鬼交、洩精淋瀝:指虛勞所致腎精不固,伴隨盜汗、遺精等陰虛內熱之象。
  2. 沉沉默默,無處不惡:患者精神萎靡,周身不適卻難以明確病位,符合慢性消耗性疾病的非特異性症狀。
  3. 一家傳染,滅門絕戶:強調其傳染性,與古時「癆瘵相染」的認知相符,可能影射結核病等具家族聚集性的疾患。

此方立意於「補虛截癆」,既能調補正氣,又針對「鬼疰」這類邪毒,屬「扶正祛邪」並用之劑。


組成藥物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鱉甲(炒,為末)5錢

  • 主位藥物,性味鹹寒,入肝腎經,為「陰虛癆熱」要藥。
  • 炒製後減其寒性,增其固攝之效,針對陰虛內熱所致遺精、盜汗。
  • 現代理解:可能調節免疫,抑制結核桿菌等病原體(古人謂「除癆瘵伏邪」)。

2. 狐心末1錢

  • 「以形治形」思維,狐性狡黠,古人認為其心能「通靈辟穢」,用治「邪祟所侵」之症(如精神萎靡、妄見鬼交)。
  • 可能具鎮靜安神作用,或屬心理暗示療法。

3. 人參2錢、白朮5錢、甘草3分

  • 補氣健脾,固後天之本(脾胃),改善「困頓漸羸」之症。
  • 人參大補元氣,白朮燥濕健脾,甘草調和,共奏「培土生金」之效(間接補肺抗癆)。

4. 山茱萸5錢、白芍5錢

  • 山茱萸酸溫,補肝腎、固精止遺,針對遺精淋瀝。
  • 白芍酸甘斂陰,柔肝止痛,緩解「無處不惡」之虛性疼痛。
  • 二者合用,調和肝腎,抑制相火妄動(古人認為夢遺與肝腎陰虛火旺相關)。

5. 神曲2錢

  • 消食導滯,防補藥滋膩礙胃,兼助脾胃運化水穀精微以養正氣。

全方配伍邏輯

  1. 扶正層面
    • 補氣(人參、白朮、甘草)+ 滋陰(鱉甲、山茱萸、白芍),針對氣陰兩虛之本。
  2. 祛邪層面
    • 鱉甲潛鎮伏熱, 狐心(或含心理療效)祛「鬼疰」邪氣。
  3. 標本兼顧
    • 固精止遺(山茱萸)、斂陰和營(白芍),改善夢遺盜汗等標症;神曲輔助脾胃運化,使補而不滯。

此方體現古人對「癆瘵」的治療智慧:既補虛勞,又兼顧「祛邪辟穢」,符合「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之理。其強調「服一月即愈,不再傳」,反映對療程的重視,與現代慢性病需長期調治的觀念暗合。

傳統服藥法


鱉甲(炒,為末)5錢,狐心末1錢,人參2錢,甘草3分,神曲2錢,白朮5錢,山茱萸5錢,白芍5錢。
水煎服。服1月即愈,不再傳。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散疰散有一定的副作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不宜服用。服用散疰散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膀胱炎遺精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腎盂腎炎尿道膿傷小便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散疰散, 出處:《辨證錄》卷八。 組成:鱉甲(炒,爲末)5錢,狐心末1錢,人參2錢,甘草3分,神曲2錢,白朮5錢,山茱萸5錢,白芍5錢。 主治:傳染鬼疰。其症夢遺鬼交,泄精淋瀝,沉沉默默,不知所苦,而無處不惡,經年累月漸就困頓,以至于死,一家傳染,多至滅門絕戶。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