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耆白朮散

HUANG QI BAI ZHU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4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4.8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9%
心經 18%
肺經 14%
腎經 11%
胃經 11%
肝經 7%
三焦經 3%
大腸經 3%
脾經
心經
肺經
腎經
胃經
肝經
三焦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黃耆白朮散中包含黃耆,主要是因為黃耆具有以下兩種功效,與方劑整體目的相符:

  1. 補氣固表: 黃耆味甘性溫,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的功效。方劑中加入黃耆,可以補益脾氣,提升機體免疫力,增強抵抗力,從而達到固表止汗、防止外邪入侵的效果。
  2. 利水滲濕: 黃耆還具利水滲濕的功效,可以促進體內水液代謝,改善水濕停滯所致的諸症。方劑中加入黃耆,可以配合白朮等藥物,共同發揮利水滲濕的功效,達到治療脾虛濕盛、水腫等症的療效。

黃耆白朮散中包含白朮,原因如下:

  1. 健脾益氣: 白朮味甘性溫,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固表之效。與黃耆同用,可加強補氣健脾之功效,協同作用,更有效地提升機體的免疫力,促進脾胃運化功能,改善氣虛乏力、食慾不振等症狀。
  2. 固表止汗: 白朮能固表止汗,與黃耆配伍,可有效改善氣虛自汗、盜汗等症狀,提高機體的抵抗力,預防外邪入侵。

黃耆白朮散中加入白芍,主要是為了緩和補氣藥的燥性,並調和脾胃

白芍味苦甘酸,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 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緩急止痛、調節腸胃功能等作用。

黃耆性溫燥,白朮燥性偏強,單獨使用容易造成脾胃燥熱。白芍的加入,可以 滋陰潤燥,緩解燥熱,使補氣藥更易於吸收,也防止補氣過度而傷陰。同時,白芍還可以 和中緩急,協調脾胃,使補氣藥物發揮更好的功效。

黃耆白朮散為一經典中藥方劑,用於調理脾胃氣虛之症狀,增強體質與免疫力。其主要成分黃耆、白朮皆為補脾益氣之上品,而方中加入肉桂,則是為了溫陽散寒、助氣行血。肉桂性熱味辛,能溫腎壯陽,促進血液循環,對於脾胃虛寒所導致的腹瀉、食慾不振等問題,有著良好療效。此外,肉桂還可提升整體藥物的溫通性,幫助其他藥材更好地發揮作用,並能緩解因寒邪所致的肌肉痠痛。因此,在黃耆白朮散中,肉桂的存在不僅補足了方劑的溫補效果,更增強了其治療範圍,使之成為一個全面調理脾胃虛弱的優質方劑。

黃耆白朮散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配合黃耆白朮: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功效。與方中黃耆補氣升陽,白朮健脾燥濕,相輔相成,共同達到健脾利濕、益氣固表的效果。
  2. 利水滲濕,防止藥物積滯: 茯苓具有利水滲濕之效,能將脾胃水濕運化排出體外,避免藥物在體內積滯,影響藥效發揮,提高整體療效。

黃耆白朮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黃耆性溫,白朮性溫燥,甘草性甘平,加入甘草可調和藥性,避免燥性過盛,使其更易於人體吸收,減少副作用。
  2. 增強補氣作用: 甘草具有補中益氣、緩和藥性的功效,與黃耆、白朮合用,可增強補氣作用,更能有效改善脾氣虛弱、氣虛乏力等症狀。

甘草的存在,不僅使黃耆白朮散的藥性更為平和,更能提升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黃耆白朮散為一經典的中藥方劑,其組成包括黃耆、白朮、茯苓、甘草與人參等,旨在補氣固表,適用於脾肺氣虛之症狀。人參作為方中重要成分,被稱為「百草之王」,具有大補元氣、復脈固脫的功效。根據《神農本草經》記載,人參能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是補益上品。在黃耆白朮散中,人參與黃耆相輔相成,黃耆補肺氣,人參補元氣,兩者合用可增強免疫功能,提升機體抗病能力。此外,人參還能協調方中其他藥材的作用,使整個方劑的補益效果更加全面而和諧。對於氣虛體弱、易感風寒者,黃耆白朮散通過人參等藥材的綜合調理,可達到固本培元、增強體質的目的。

黃耆白朮散為一傳統中醫方劑,主要用於補氣健脾,治療脾虛所導致的食少便溏、倦怠乏力等症狀。其組成成分包括黃耆、白朮、茯苓、陳皮、甘草,以及神麴。神麴,在本方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是一種經過發酵製成的中藥材,含有豐富的消化酶和微生物,能促進腸胃蠕動,增強消化吸收功能。在黃耆白朮散中加入神麴,不僅能夠協同黃耆與白朮的補氣效果,更可以改善脾胃運化不良,對於脾虛引起的消化問題有顯著療效。此外,神麴還具有調節腸道菌群平衡的作用,進一步強化了此方在治療脾虛相關病症上的全面性與有效性。

主治功效


黃耆白朮散主治功效分析

黃耆白朮散主要用於治療痘疹起漿後的虛證,特別是伴有寒戰、咬牙等症狀。

古文記載與分析:

  • 《醫家心法》《醫宗己任編》 均記載了痘疹過程中出現的「寒戰、咬牙」症狀。
  • 初起時,這些症狀多為毒盛的表現。
  • 但在痘疹起漿之後,出現的「寒戰、咬牙」則屬於虛證。
  • 此時,可用黃耆白朮散治療,病情嚴重者甚至可以加煨薑、桂、附等溫補藥物。

治療原理分析:

黃耆白朮散的組成包括黃耆、白朮、肉桂、茯苓和甘草。這些中藥共同作用,可以達到以下功效:

  1. 補益脾氣: 黃耆和白朮都是補氣健脾的要藥。黃耆補氣升陽,固表止汗;白朮健脾燥濕,益氣生血。二者合用,可以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改善氣血生化不足的狀況。
  2. 溫陽散寒: 肉桂溫經助陽,散寒止痛。對於痘疹起漿後出現的寒戰、畏寒等症狀,有很好的溫陽驅寒作用。
  3. 利水滲濕: 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安神。可以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水濕,減輕身體的負擔。
  4. 調和諸藥: 甘草調和諸藥,緩急止痛,解毒。可以使整個方劑的藥性更加和緩,發揮更好的療效。

痘疹起漿之後,患者正氣大傷,脾胃虛弱,容易出現氣血不足、陽氣虛衰的症狀。黃耆白朮散通過補氣健脾、溫陽散寒、利水滲濕等功效,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虛弱狀態,促進痘疹的康復。

總結:

基於古文的記載和方劑的組成分析,黃耆白朮散主要用於治療痘疹起漿後的虛證,症見寒戰、咬牙等。通過補益脾氣、溫陽散寒、利水滲濕、調和諸藥的作用,達到扶助正氣、促進康復的目的。對於虛證較重的患者,甚至可以加用煨薑、桂、附等溫熱之品,以增強溫陽補虛的功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補氣健脾的功效,適合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等患者使用。但是,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出現上火、便秘等副作用。

相關疾病


身體發低熱

相同名稱方劑


黃耆白朮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二六引《十便良方》。 組成:黃耆1兩,白朮1兩,芍藥1兩,桂1兩,茯苓1兩,甘草1兩,人參1兩(去蘆),神曲1兩。 主治:諸虛不足,面黃食少,困倦,潮熱有時。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