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耆甘草湯

黃耆甘草湯

HUANG QI GAN CAO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6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4.3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4%
心經 16%
腎經 15%
肺經 13%
肝經 9%
胃經 8%
三焦經 5%
大腸經 5%
膀胱經 2%
脾經
心經
腎經
肺經
肝經
胃經
三焦經
大腸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黃耆甘草湯中包含黃耆,其原因主要在於:

  1. 補氣固表: 黃耆為補氣藥,具有補中益氣、固表止汗、託毒生肌之功效。甘草性甘平,能調和藥性,與黃耆相配,能增強補氣固表之效,適用於氣虛乏力、表虛自汗、易感風寒等症。
  2. 甘草的緩解作用: 甘草能緩解黃耆的燥性,使其補氣而不傷陰,並能增強其抗炎、抗氧化等作用,使得藥效更加溫和,適合多種體質人羣使用。

黃芪甘草湯中包含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甘草性平味甘,具有調和諸藥、緩和藥性、減輕副作用的作用。黃芪性溫,甘草的加入可使藥性平和,避免黃芪燥熱傷陰,更適合脾胃虛弱者服用。
  2. 甘草與黃芪相輔相成,增強補氣效果。黃芪補氣昇陽,甘草補氣益脾,兩者配合,可以更好地發揮補氣固表、益氣健脾的功效。

綜上,甘草在黃芪甘草湯中既能調和藥性,又能增強藥效,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中藥方劑「黃耆甘草湯」中,使用了茯苓作為成分之一。茯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安神的功效。在該方中加入茯苓主要是為了增強利水滲濕的功能,對於水腫、脾虛等症狀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在中藥方劑「黃耆甘草湯」中,使用了白芍作為成分之一。白芍具有養血調經、柔肝止痛的功效。在該方中加入白芍主要是為了增強養血調經的功能,對於婦女月經不調、腹痛等症狀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在中藥方劑「黃耆甘草湯」中,使用了白朮作為成分之一。白朮具有健脾利濕、補氣固表的功效。在該方中加入白朮主要是為了增強健脾利濕的功能,對於脾虛引起的水腫、疲乏等症狀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在中藥方劑「黃耆甘草湯」中,使用了桑螵蛸作為成分之一。桑螵蛸具有補腎固精、利尿消腫的功效。在該方中加入桑螵蛸主要是為了增強補腎固精的功能,對於腎虛引起的腰膝酸軟、夜尿頻多等症狀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在中藥方劑「黃耆甘草湯」中,使用了肉桂作為成分之一。肉桂具有溫陽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在該方中加入肉桂主要是為了增強溫陽散寒的功能,對於寒凝引起的肢冷、腰背疼痛等症狀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黃耆甘草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出自《傷寒論》後世醫家應用,主治「傷寒後虛勞短氣、小腸急痛、羸劣」。其證多因傷寒病後,正氣耗傷,氣血兩虛所致:

  1. 虛勞短氣:傷寒熱病過後,元氣未復,黃耆補益脾肺之氣,甘草和中,共奏益氣緩急之效。
  2. 小腸急痛:氣虛推動無力,氣機鬱滯則痛,甘草緩急止痛,黃耆補氣以助氣行,標本兼顧。
  3. 羸劣(形體瘦弱、機能衰退):氣血不足而形體失養,二藥甘溫補虛,助氣血生化。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黃耆(生用)

    • 性甘微溫,歸脾肺經,專擅「補氣升陽」,尤適合虛勞氣短。生用偏走表、益衛固表,兼能利水,助氣化以緩小腸之急。
    • 重用四兩,彰顯「大補元氣」之旨,針對病後氣虛之本。
  2. 甘草(生用)

    • 甘平,歸心脾胃肺經,既能補脾益氣,又能「緩急止痛」,直接針對小腸拘攣疼痛。
    • 用量八錢,與黃耆形成「補氣為主,緩急為輔」的配伍,強化止痛效果。

配伍邏輯與可能功效延伸:

  • 甘溫除熱:二藥皆甘溫,可治氣虛發熱(如傷寒後低熱不退),透過補氣以退虛熱。
  • 氣血互生:黃耆補氣推動血行,甘草補中益血,間接改善血虛羸弱。
  • 藥簡力專:全方僅兩味,重點在「補氣緩急」,符合張仲景組方「少而精」的特點,適用於虛性疼痛或氣虛失養之證。

結論:
此方以補氣為核心,透過益氣以調節氣機、緩解疼痛,尤適於「氣虛為本,筋脈失養」之證,後世亦可延伸用於慢性疲勞、中氣下陷之腹痛等。

傳統服藥法


黃耆4兩(生),甘草8錢。
水煎服。病重1日2付。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及有出血傾向者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肺結核低血壓肺氣腫慢性腎衰竭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骨質疏鬆症心胸煩熱呼吸氣短言語無力呼吸急促,氣不接續之症

相同名稱方劑


黃耆甘草湯, 出處:《醫林改錯》卷下。 組成:黃耆4兩(生),甘草8錢。 主治:老年溺尿,玉莖痛如刀割,不論年月深久。

黃耆甘草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四。 組成:黃耆1兩半,甘草(炙)1兩半,桂(去粗皮)半兩,人參1兩,芍藥2兩,赤茯苓(去黑皮)2兩。 主治:咽喉似有物噎,胸中滿,脅下氣上衝,飲食減少。

黃耆甘草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一。 組成:黃耆2兩(銼),甘草半兩(炙),白茯苓半兩(去黑皮),芍藥半兩,白朮半兩,桑螵蛸3分(炙),桂(去粗皮)3分。 主治:傷寒後,虛勞短氣,小腸急痛,羸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