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花蛇散
BAI HUA SHE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奇效良方》卷六十五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熱 (28.0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白花蛇散中包含「白花蛇」,乃因其藥性與方劑主治息息相關。
白花蛇,即蛇蛻,性味甘平,入肝經,具有祛風止痙、通絡止痛之功效。此方治風濕痹痛、麻木癱瘓、半身不遂等症,皆因風寒濕邪阻絡,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白花蛇能祛風通絡,散寒止痛,與其他藥材相伍,可達標本兼治之效。因此,白花蛇為此方重要藥材,不可或缺。
白花蛇散方中加入丁香,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 溫中散寒,祛風止痛:丁香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之功效。白花蛇散主治風寒濕痹,肢體疼痛麻木,而丁香的溫散作用可驅散寒邪,解除痺痛,協同其他藥物發揮療效。
- 芳香闢穢,增強療效:丁香氣味芳香,具有闢穢的作用,可以中和藥物中可能存在的腥味,改善藥物的口感,提升患者的服藥意願。同時,丁香的芳香氣味也能促進藥物成分的吸收,增強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白花蛇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大人小兒瘡子倒黡,痘虛寒白陷」,屬中醫外科及痘疹範疇。
- 瘡子倒黡:指瘡瘍潰後膿出不暢、瘡面暗沉凹陷,多因氣血虛弱或風邪毒滯所致。
- 痘虛寒白陷:痘瘡(如天花或水痘)因體虛寒盛,痘疹色白、塌陷不起,屬陰證,需溫通托毒。
統合而言,此方針對 氣血不足、風毒內陷 所致的瘡痘難發、潰後不斂,具 祛風通絡、溫散托毒、活血消腫 之效。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祛風通絡、透毒外達
- 白花蛇(君藥):性溫味甘鹹,善搜剔風毒,通絡透疹,治「癮疹瘡瘍、風濕癱瘓」(《本草綱目》),為攻毒透邪之主藥。
- 麻黃、羌活、防風:辛溫發表,開腠理、散風寒,助邪從表解。
- 蔓荊子、白蘚皮:清利頭目肌膚風熱,兼燥濕止癢,協調表裡風邪。
(二)溫陽化痰、活血透疹
- 天南星、白附子:辛溫有毒,化痰逐瘀,散結消腫,針對瘡毒痰瘀互結。
- 桂心:溫陽通脈,鼓舞氣血,改善「虛寒白陷」之陰證。
- 白僵蠶、晚蠶蛾:祛風化痰、活絡散結,助痘疹透發。
(三)扶正固本、滋養氣血
- 何首烏:補益肝腎,養血潤燥,防風藥辛燥傷陰。
- 烏犀角屑(現多用代用品):涼血解毒,防溫藥化熱,兼治瘡毒熾盛。
- 磁石:鎮驚安神,潛陽斂瘡,《本草備要》載其「治癰疽瘡毒」,助瘡面收斂。
(四)除濕通痹
萆薢:利濕濁、祛風痹,治瘡瘍濕毒流注,減少膿水浸淫。
全方配伍特點
- 攻補兼施:以白花蛇、麻黃等祛邪為主,佐何首烏、磁石顧護正氣。
- 表裡同治:外散風寒(麻黃、防風),內化痰瘀(天南星、白附子),兼溫通血脈(桂心)。
- 動靜結合:辛溫走竄藥配磁石沉降,防藥性過散。
適用病機推論
此方針對 風寒濕毒鬱表、氣血虛弱無力托毒 之證,透過溫通經絡、化痰透疹、輔以補益,促使瘡痘外發,改善塌陷不起。現代可類比於 虛寒型皮膚潰瘍、痘疹不暢或慢性蕁麻疹 等,屬寒凝氣滯者。
傳統服藥法
白花蛇2兩(酒浸,去皮骨,炙令微黃), 麻黃半兩(去根節), 天麻半兩, 何首烏半兩, 天南星半兩(炮裂), 白附子半兩(炮裂), 桂心半兩, 萆薢半兩(銼), 白蘚皮半兩, 羌活半兩, 蔓荊子半兩, 白僵蠶半兩(微炒), 晚蠶蛾1分, 防風半兩(去蘆頭), 烏犀角屑半兩, 磁石1兩(燒,醋淬7遍,搗碎細研,水飛過)。
上為細散,研入磁石令勻。
每服2錢,食前以溫酒調下。
忌熱面、雞、豬、魚、蒜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白花蛇散, 出處:《奇效良方》卷六十五。 組成:白花蛇(連骨)1兩(火炙令乾,勿焦),大丁香21枚。 主治:大人小兒瘡子倒黶,痘虛寒白陷。
白花蛇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四。 組成:白花蛇5兩(酒浸,去皮骨,微炙),露蜂房2兩(炙黃),苦參1兩半(銼),防風1兩(去蘆頭),丹參1兩,梔子仁1兩,薯蕷1兩,秦艽1兩(去苗),玄參1兩,白蒺藜1兩(微炒,去刺),獨活1兩。 主治:大風疾,皮肉變改,眉須欲落。
白花蛇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五。 組成:白花蛇1條(去皮骨,酒浸,炙令微黃),蜂房3兩(微炙),苦參4兩(銼),防風4兩(去蘆頭),梔子仁3兩,丹參3兩,薯蕷3兩,秦艽2兩(去苗),甘菊花2兩,玄參3兩,白蒺藜2兩(微炒去刺),獨活3兩。 主治:熱毒風,皮膚生瘑疥。
白花蛇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五。 組成:白花蛇肉1兩(酒浸,炙微黃),白僵蠶1兩(微炒),麝香1分(細研),朱砂1兩(細研),羌活2兩,秦艽1兩(去苗),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桂心1兩,當歸1兩,牛膝1兩(去苗),芎藭1兩,萆薢1兩(銼),乾蠍1兩(微炒),防風1兩(去蘆頭)。 主治:一切風。
白花蛇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四。 組成:白花蛇2兩(酒浸,去皮骨,炙令微黃),麻黃半兩(去根節),天麻半兩,何首烏半兩,天南星半兩(炮裂),白附子半兩(炮裂),桂心半兩,萆薢半兩(銼),白鮮皮半兩,羌活半兩,蔓荊子半兩,白僵蠶半兩(微炒),晚蠶蛾1分,防風半兩(去蘆頭),烏犀角屑半兩,磁石1兩(燒,醋淬7遍,搗碎細研,水飛過)。 主治:紫癜風,白癜風。
白花蛇散, 出處:《聖惠》卷六。 組成:白花蛇3兩(酒浸,去皮骨,炙微黃),天麻1兩,槐子1兩(微炒),羌活1兩,防風1兩(去蘆頭),晚蠶沙1兩(微炒),蔓荊子1兩,白鮮皮1兩,威靈仙1兩,枳殼1兩(麸炒微黃,去瓤),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肺臟風毒,遍身生瘡,或生白癜,或生斑點,及皮膚皴裂;白癩,語聲嘶嘎,目視不明,四肢(疒帬)痹,關節熱痛,身體隱疹,鼻生息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