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托痘花蛇散
TUO DOU HUA SHE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8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8.00)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9%
脾經 29%
肝經 16%
腎經 12%
胃經 12%
肺經
脾經
肝經
腎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託痘花蛇散」方劑中包含「白花蛇」,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大作用:
- 解毒消腫:白花蛇性寒,味甘,入肝經,具有解毒消腫、止痛止癢的功效。對於痘瘡毒邪深伏肌膚,或發熱疼痛、腫毒流膿等症狀,白花蛇可有效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 活血化瘀:白花蛇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毒素排出。對於痘瘡毒邪阻塞經絡,或瘡瘍潰爛,組織壞死等情況,白花蛇可有效活血化瘀,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託痘花蛇散」方劑中加入白花蛇,可有效治療痘瘡等毒邪侵襲的疾病,達到解毒消腫、活血化瘀的目的。
託痘花蛇散中加入丁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 解毒消腫: 丁香性溫,味辛,具有解毒消腫的功效。痘瘡為熱毒之病,丁香能清熱解毒,消散痘毒,促進瘡瘍的癒合。
- 芳香闢穢: 丁香氣味芳香,能闢穢濁之氣,有助於改善因痘瘡而引發的口臭、鼻臭等症狀,提升患者的身心舒適度。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托痘花蛇散】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大人、小兒瘡子倒黡」,即痘疹(如天花或水痘)發病過程中,毒邪內陷、痘瘡難以透發,或痘色黯黑不紅活之危重證候。「倒黡」為中醫痘疹專有術語,指痘瘡因正氣不足或毒邪壅滯,導致疹點隱伏不出、塌陷枯萎,或色紫黯無生機。此方通過「托毒透發」之力,助痘疹外透,轉黯為紅活。
二、組成與藥理邏輯
白花蛇(連骨,炙乾)
- 性味歸經:甘鹹溫,入肝經,搜風通絡、攻毒透疹。
- 作用原理:白花蛇為血肉有情之品,傳統認為其性善走竄,能內透筋骨、外達皮腠,可深入血分搜剔毒邪,促使伏毒外透。連骨炙用,加強溫通托毒之效,避免焦枯以保存藥性。
大丁香(21粒)
- 性味歸經:辛溫,入脾、胃、腎經,溫中降逆、散寒行滯。
- 作用原理:丁香辛溫芳香,能振奮中焦陽氣,助氣血生化以資托毒之力;其溫散之性可破除寒凝血滯,改善痘瘡因寒邪鬱遏導致的黯滯不發。
三、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 透毒與溫托並行:白花蛇專攻外透,丁香溫裡助陽,形成「內溫外透」之力。中焦陽氣得振,則氣血充盈;蛇毒外引,則伏邪有出路,二者協力促使痘毒從深層向表透發。
- 從「血分」論治:痘瘡黯陷多與血分毒滯相關,白花蛇入血分搜邪,丁香辛溫活血,共奏活絡化瘀、轉黯為紅之效。
- 劑量設計意圖:白花蛇用量一兩為主藥,重在透毒;丁香21粒(約合古制2-3錢)為佐藥,比例懸殊,避免過溫燥血,反佐以調和藥性。
四、用藥特點
此方藥簡力專,體現「急救透托」思路,適用於痘疹毒陷之危急階段。以「淡酒調服」為引,借酒性宣通行散,助藥力速達病所;服後「發熱瘡出」為藥效標誌,符合中醫「正邪交爭」的透發轉機理論。
(分析基於古籍記載與中醫傳統理論,未涉及現代藥理學驗證。)
傳統服藥法
白花蛇(連骨)1兩(慢火炙令乾,勿令焦),大丁香21粒。
上為末。
大人每服1大錢,小兒半錢,以水解淡酒調下。移時身上發熱,其瘡頓出紅活。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托痘花蛇散, 出處:《幼幼新書》卷十八引《王氏手集》。 組成:白花蛇(連骨)1兩(慢火炙令乾,勿令焦),大丁香21粒。 主治:大人、小兒瘡子倒黶。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