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加味扶桑飲中加入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補血:熟地黃性溫,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益精填髓的功效。扶桑飲本身偏於清熱涼血,加入熟地黃可平衡藥性,避免過於寒涼傷陰,同時補充氣血,使藥效更為全面。
- 調和藥性:熟地黃能夠補益腎陰,並協同其他藥物,如當歸、川芎等,共同改善血虛、頭暈目眩、心悸失眠等症狀。熟地黃的加入,可使扶桑飲的藥性更為溫和,更易於人體吸收,提高療效。
加味扶桑飲中加入當歸,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 補血活血: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之效。扶桑飲本為清熱解毒之劑,加入當歸可補血活血,平衡藥性,避免單純清熱而傷陰,更能增強藥效,改善因血虛或氣血瘀滯導致的症狀。
- 改善氣血循環: 扶桑飲主治熱毒壅盛,導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當歸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供血,從而加速炎症消退,緩解疼痛,達到更佳的療效。
加味扶桑飲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肝鬱氣滯: 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的功效。扶桑飲本身以疏肝解鬱為主,加入白芍可協同疏肝解鬱,緩解肝鬱氣滯所導致的胸脅脹痛、胃脘不舒等症狀。
- 調和藥性: 扶桑飲中藥材多偏於辛散,白芍性微寒,能起到緩和藥性、防止燥烈傷陰的作用。同時,白芍還能與其他藥材相配,增強藥效,使藥物更易於被人體吸收利用。
加味扶桑飲中加入川芎,主要考慮以下兩點:
- 活血化瘀: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扶桑飲本身也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加入川芎可以增強其活血效果,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瘀血阻滯所致的症狀。
- 疏散風寒: 川芎還具有疏散風寒的功效,對於風寒襲表所致的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可以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扶桑飲中加入川芎,可以擴大其治療範圍,增強其祛風散寒的效果。
加味扶桑飲中加入木瓜,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木瓜具消食健胃之效,能助消化、緩解腹脹、促進食慾,與扶桑飲中其他清熱解毒之藥材相輔相成,有助於增強體質,提高療效。
其二,木瓜性平味甘,潤肺止咳,能緩解因熱邪犯肺引起的咳嗽、痰多等症狀,與扶桑飲中清熱解毒的功效相互配合,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加味扶桑飲中加入酸棗仁,主要有兩大原因:
- 安神寧心:酸棗仁性平味甘,入心、脾經,具有養心安神、斂汗止汗的作用。扶桑飲本身偏於清熱解毒,加入酸棗仁可以緩解其寒涼之性,避免藥性過寒,同時也兼顧了安神寧心,平衡藥性,使藥效更趨穏和。
- 改善睡眠:酸棗仁擅長治療失眠多夢、心悸不安等症狀,而扶桑飲治療的症狀中,也常伴隨睡眠問題。因此,加入酸棗仁能進一步改善患者睡眠品質,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加味扶桑飲中加入牡蠣,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 滋陰潛陽,制止虛火上炎:牡蠣性寒鹹,入肝、腎經,具有滋陰潛陽、軟堅散結的功效。扶桑飲本身清熱解毒,而牡蠣則可以滋陰降火,平衡藥性,避免過於寒涼傷胃。
- 鎮心安神,改善失眠:牡蠣有安神定志的作用,可以緩解因心火亢盛而導致的失眠、心悸等症狀。加味扶桑飲中加入牡蠣,可以增強其安神鎮靜的功效,幫助患者改善睡眠品質。
加味扶桑飲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健脾利濕: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功效。扶桑飲本身偏於清熱利濕,但可能存在脾虛濕困之症,茯苓可健脾利濕,增強脾胃運化功能,助濕邪外排,避免單純利濕傷脾。
- 利水滲濕:茯苓能利水滲濕,與扶桑飲中其他藥物如桑葉、薄荷等,共同達到清熱利濕、消腫止痛的效果。尤其對於濕熱蘊結,水濕停滯所致的症狀,茯苓能促進水液代謝,使濕邪排出,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加味扶桑飲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理氣健脾: 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扶桑飲本身偏寒涼,加入陳皮可中和寒涼之性,避免寒涼損傷脾胃,同時促進脾胃運化,增強藥效。
二、和中降逆: 扶桑飲主治咳嗽、痰多、胸悶等症,而陳皮能降氣止嘔,和胃降逆,可配合扶桑飲中的其他藥物,更好地緩解咳嗽、痰多等症狀,同時也減輕藥物的副作用。
加味扶桑飲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扶桑飲本身藥性偏寒,加入甘草可以中和寒性,避免寒涼傷脾胃。
- 增強功效: 甘草與扶桑花共同作用,可增強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甘草能清熱解毒,緩解咽喉腫痛,而扶桑花則能清熱利濕,消腫止痛,二者合用,相輔相成,更能有效治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
「加味扶桑飲」方劑中加入續斷,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肝腎、強筋骨: 續斷味甘苦性溫,入肝腎經,具有補肝腎、強筋骨之效。扶桑飲原方以清熱涼血為主,加入續斷,可平衡其寒涼之性,並兼顧補益肝腎,改善因肝腎不足導致的腰膝酸軟、筋骨無力等症狀。
- 促進血行、消腫止痛: 續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扶桑飲原方用於治療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症狀,加入續斷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瘀血,並減輕疼痛,進一步達到止血消腫的目的。
總而言之,續斷的加入,既可補足扶桑飲的不足,又能增強其療效,使藥效更加全面。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加味扶桑飲」
主治功效:
- 肝臟受損。
- 陽氣逆行。
- 陰氣虧損。
- 身體發熱。
- 脅肋疼痛。
- 頭暈耳鳴。
- 筋骨鬆馳。
組成:
- 熟地黃:補血、滋陰、益精、補腎、滋補養生。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
- 白芍: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
- 川芎: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
- 木瓜:祛風除濕、平肝息風、強筋骨、通經絡。
- 酸棗仁:安神、生津止渴、補血養肝、清虛熱、固表止汗。
- 牡蠣:補腎固精、益氣養血、益氣養血、化痰止咳、生津止渴、清熱利濕、滋陰補腎、健脾胃。
- 茯苓: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
- 陳皮: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
-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 續斷:補陽、補氣、強筋骨、補益肝腎、利水消腫、安胎、通經絡、止血。
藥理作用:
- 熟地黃:補血、滋陰、益精、補腎,可改善貧血、肝腎陰虛等症狀。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可改善貧血、月經不調、痛經等症狀。
- 白芍: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可改善肝陰不足、肝氣不舒、脾胃虛弱等症狀。
- 川芎: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可改善頭痛、眩暈、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等症狀。
- 木瓜:祛風除濕、平肝息風、強筋骨、通經絡,可改善風濕痹痛、關節炎、水腫等症狀。
- 酸棗仁:安神、生津止渴、補血養肝,可改善失眠、多夢、口渴、口乾舌燥等症狀。
- 牡蠣:補腎固精、益氣養血、化痰止咳,可改善陽痿、早泄、不孕不育、咳嗽、痰多等症狀。
- 茯苓: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可改善水腫、尿路感染、膀胱炎、腎炎等症狀。
- 陳皮: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可改善胸悶、腹脹、消化不良、咳嗽、痰多等症狀。
-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可改善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等症狀。
- 續斷:補陽、補氣、強筋骨,可改善腰腿疼痛、跌打損傷、腰膝酸軟、風濕痹痛等症狀。
臨牀應用:
- 加味扶桑飲主要用於治療肝臟受損、陽氣逆行、陰氣虧損、身體發熱、脅肋疼痛、頭暈耳鳴、筋骨鬆馳等症狀。
注意事項:
- 本方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及兒童應慎用。
- 服用本方期間,應忌食辛辣、油膩、生冷食物。
傳統服藥法
熟地5錢, 當歸2錢, 白芍1錢5分, 川芎8分, 木瓜1錢(酒炒), 棗仁2錢(炒,研), 牡蠣4錢(煅,研), 茯苓2錢, 廣皮1錢, 甘草5分, 金毛脊2錢(去毛,切片), 續斷2錢。
上藥以嫩桑枝2兩,煎湯代水煎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扶桑飲, 出處:《醫醇剩義》卷二。 組成:熟地5錢,當歸2錢,白芍1錢5分,川芎8分,木瓜1錢(酒炒),棗仁2錢(炒,研),牡蠣4錢(煅,研),茯苓2錢,廣皮1錢,甘草5分,金毛脊2錢(去毛,切片),續斷2錢。 主治:肝勞,陽氣拂逆,陰氣虧損,身熱脅痛,頭眩耳鳴,筋節弛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