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血散

QING XUE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杏苑》卷六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9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9%
脾經 19%
肝經 17%
肺經 16%
胃經 10%
膽經 5%
腎經 5%
心包經 3%
大腸經 3%
心經
脾經
肝經
肺經
胃經
膽經
腎經
心包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9

方劑組成解釋

清血散方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活血化瘀,補益氣血: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補血養血的功效。清血散多用於治療血瘀、經閉、痛經等症,而當歸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並補益氣血,有助於緩解症狀。
  2. 調和藥性: 清血散中可能包含一些性寒或燥的藥物,而當歸性溫,可以起到調和藥性、緩解寒燥的作用,避免藥物過於寒燥而損傷脾胃。

清血散方劑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活血化瘀:川芎味辛性溫,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清血散旨在清熱解毒、涼血止血,而川芎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毒素排出,同時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減輕瘀血腫痛。
  2. 疏散風邪:川芎亦具有疏散風邪的作用,可緩解因熱毒入侵引起的頭風、頭痛等症狀。清血散多用於治療熱毒血瘀所致的各種病症,川芎的疏散風邪作用能幫助清除熱毒,促進疾病康復。

清血散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涼血止痛: 白芍味苦酸甘,性微寒,入肝脾經。其具有涼血止痛、養血柔肝之功效。清血散主治血熱妄行,導致的各種出血症,如吐血、衄血、尿血等。白芍能清熱涼血,緩解血熱上衝之勢,從而止血止痛。
  2. 調和脾胃: 白芍還能養血柔肝,調和脾胃。清血散中其他藥物可能存在寒涼之性,容易損傷脾胃,白芍可以起到調和脾胃,緩和藥性,避免寒涼傷脾之弊,使藥物更易於發揮療效。

清血散方中包含黃芩,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1. 清熱解毒:黃芩味苦寒,入肺、心、膽經,善於清熱解毒,可瀉心火,清肺熱,對於因熱毒蘊結而導致的各種血癥,如瘡瘍、腫毒、濕疹等,均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2. 涼血止血:黃芩除了清熱解毒外,還具有涼血止血的作用,能抑制血熱妄行,止血止痛,對於因血熱妄行引起的出血症,如吐血、衄血、尿血等,也有一定的療效。

因此,清血散方中加入黃芩,正是利用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以達到清熱涼血、解毒止血的目的。

「清血散」方劑中加入「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補血:熟地黃性溫,味甘苦,入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填精益髓的功效。清血散方劑通常用於治療血虛證,而熟地黃可以補益氣血,改善血虛所致的頭暈眼花、面色蒼白、心悸氣短等症狀。
  2. 引藥入血:熟地黃質地黏稠,能將藥力引導至血液,使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清血散方劑中,其他藥材可能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等功效,而熟地黃則可以將這些藥力更好地導入血液,提高藥效。

清血散方劑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去濁生清: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功效。清血散常用於治療濕熱蘊結、血瘀毒盛所致的瘡瘍、腫毒等症。茯苓能健脾利濕,將體內濕熱之邪清除,使血液流通,達到清血解毒之效。
  2. 輔助藥物,增強功效: 茯苓性平和,能使藥性更為和緩,不至於過於燥烈,同時又能增強其他藥物的功效,有助於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從而提高治療效果。

清血散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理氣健脾: 陳皮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功效。清血散多用於治療血瘀所致的各種疾病,而脾胃虛弱則會影響氣血生化,不利於瘀血的消散。陳皮能健脾理氣,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氣血生化,從而更好地幫助清血散化瘀止痛。
  2. 行氣活血: 陳皮入肺經,具有疏散肺氣、行氣活血的功效。血瘀多伴有氣滯,而氣滯則會阻礙血行,加重瘀血。陳皮能行氣活血,有助於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進一步幫助清血散化瘀止痛。

清血散方劑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一、調和藥性:清血散多以寒涼藥物為主,甘草性甘平,味甘性緩,能調和諸藥,避免寒涼藥性過於強烈,損傷脾胃,同時又能增強藥效。

二、緩解副作用:甘草具有解毒、緩和藥物毒性之效。清血散中可能含有部分藥物對胃腸有刺激性,甘草能保護胃黏膜,減輕藥物的副作用,使患者更易接受藥物治療。

清血散方劑中包含紅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 紅花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其藥性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瘀血阻滯,對於因血瘀引起的各種病症,如跌打損傷、經閉痛經、腫瘤等,均有顯著療效。
  2. 消腫止痛: 紅花對於炎症引起的腫痛也有較好療效。其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促進炎症部位的血液循環,加速炎症產物的代謝,從而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因此,紅花在清血散中扮演著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重要角色,有助於改善血液循環,消除瘀血阻滯,達到清血散的整體療效。

清血散方中加入生薑,主要原因如下:

  1. 溫中散寒,和胃止嘔: 生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和胃止嘔的功效。清血散主要用於治療血瘀、濕熱等症,常伴有脾胃虛寒、嘔吐等症狀。生薑可溫暖脾胃,化解寒凝,減輕嘔吐,增強藥物療效。
  2. 解毒消腫,助藥力: 生薑具有一定的解毒消腫作用,可緩解藥物對胃腸的刺激,保護胃黏膜,同時還可以促進藥物吸收,增強藥效。

主治功效


清血散:中藥方劑治療酒糟鼻

中藥組成: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
  • 川芎: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
  • 白芍: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
  • 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
  • 熟地黃:補血、滋陰、益精、補腎
  • 茯苓: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
  • 陳皮: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
  •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
  • 紅花:調經和通經、活血化瘀、通經絡
  • 生薑:散風寒、發汗解表、止咳化痰

適應症:

酒糟鼻,又稱玫瑰痤瘡,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主要影響臉部。其症狀包括臉部發紅、出現丘疹和膿皰。酒糟鼻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與遺傳、免疫系統、血管疾病和飲食等因素有關。

藥效與作用:

  • 當歸:補血活血,改善面部皮膚微循環,增強皮膚抵抗力,減輕炎癥反應。
  • 川芎:活血化瘀,祛風除濕,促進面部皮膚氣血運行,改善面部皮膚 microcirculation,減輕面部皮膚紅腫的症狀。
  • 白芍: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改善面部皮膚 microcirculation,減輕面部皮膚紅腫的症狀。
  • 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改善面部皮膚 microcirculation,減輕面部皮膚紅腫的症狀。
  • 熟地黃:補血、滋陰、益精、補腎,改善面部皮膚 microcirculation,減輕面部皮膚紅腫的症狀。
  • 茯苓: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改善面部皮膚 microcirculation,減輕面部皮膚紅腫的症狀。
  • 陳皮: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改善面部皮膚 microcirculation,減輕面部皮膚紅腫的症狀。
  •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改善面部皮膚 microcirculation,減輕面部皮膚紅腫的症狀。
  • 紅花:調經和通經,活血化瘀,通經絡,改善面部皮膚 microcirculation,減輕面部皮膚紅腫的症狀。
  • 生薑:散風寒,發汗解表,止咳化痰,改善面部皮膚 microcirculation,減輕面部皮膚紅腫的症狀。

用法及用量:

口服,每次一包,每日兩次。飯後服用。

忌宜: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慎用。
  • 服藥期間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 服藥期間避免飲酒。
  • 服藥期間避免熬夜,注意休息。

總結:

中藥方劑「清血散」,主要成分包括當歸、川芎、白芍、黃芩、熟地黃、茯苓、陳皮、甘草、紅花、生薑等。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補血養陰的功效。臨牀上主要用於治療酒糟鼻。

傳統服藥法


當歸1錢(酒浸),川芎1錢(酒浸),白芍藥1錢(酒浸),黃芩(中枯者)1錢(酒浸),熟地1錢(酒浸),茯苓8分,陳皮8分,生甘草5分,紅花(酒浸)5分,生薑3片。
如氣弱,加黃耆1錢(酒焙)。
上(口父)咀。水煎,調五靈脂末少許,食前熱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 對本方過敏者禁用。
  • 服用本方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 如有不適,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相關疾病


酒渣癬

相同名稱方劑


清血散, 出處:《杏苑》卷六。 組成:當歸1錢(酒浸),川芎1錢(酒浸),白芍藥1錢(酒浸),黃芩(中枯者)1錢(酒浸),熟地1錢(酒浸),茯苓8分,陳皮8分,生甘草5分,紅花(酒浸)5分,生薑3片。 主治:酒渣鼻。

清血散, 出處:《趙柄南臨床經驗集》。 組成: 清血散(《趙柄南臨床經驗集》。)出處:《趙柄南臨床經驗集》。組成:生石膏2兩,滑石2兩,木香2兩,升麻2兩,元參2兩。主治:清熱涼血。 。 主治:清熱涼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