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氣合痹針

三氣合痹針

SAN QI HE BI ZHE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3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2.8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5%
脾經 21%
腎經 18%
心經 11%
胃經 8%
肺經 6%
大腸經 3%
膀胱經 3%
膽經 1%
肝經
脾經
腎經
心經
胃經
肺經
大腸經
膀胱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三氣合痹針方劑中包含乳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乳香性溫,味苦辛,入肝、脾經。其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能有效改善痺證所致的肢體疼痛、麻木、腫脹等症狀。

二、 通絡止痛,祛風除濕: 乳香能通經絡,散寒濕,可有效治療因風寒濕邪侵襲經絡所導致的痺證,配合其他藥物,能更好地達到通絡止痛、祛風除濕的效果。

乳香在三氣合痹針方劑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與其他藥物配合,可有效緩解痺證的各種症狀,達到治療目的。

三氣合痹針方劑中包含沒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 沒藥性溫,味苦,歸肝、脾經。其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瘀血,緩解關節疼痛和腫脹。對於風寒濕邪痹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痺證,沒藥能有效疏通經絡,改善痺痛。
  2. 消腫止痛: 沒藥能抑制炎症反應,減輕組織水腫,進而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對於因風寒濕邪引起的關節腫脹疼痛,沒藥能起到消腫止痛、緩解疼痛的作用。

「三氣合痹針」方劑中,使用豬牙皁,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解毒消腫: 豬牙皁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因風寒濕邪侵襲所致的痺證,具有較好的消炎鎮痛作用,能有效緩解疼痛、腫脹等症狀。

2. 通絡止痛: 豬牙皁入肝經,可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改善痺證患者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

因此,豬牙皁在「三氣合痹針」中,發揮著解毒消腫、通絡止痛的雙重功效,有助於改善痺證患者的病症。

三氣合痹針方中包含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羌活性溫,味辛,入肝、膀胱經,具有祛風濕、通絡止痛之效。三氣合痹針治療風寒濕痹,而羌活能有效驅散寒濕,舒筋活絡,緩解疼痛,故為方中重要藥物。
  2. 協同其他藥物:羌活與方中其他藥物如防風、獨活等,共同發揮祛風濕、通絡止痛的作用,相輔相成,增強藥效,更有效地治療風寒濕痹。

三氣合痹針方中包含獨活,主要原因如下:

  1. 祛風濕止痛:獨活性溫,味辛,入肝、腎經,具有祛風濕、止痛、通絡之效。對於痹症所致的肢體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狀,獨活能有效緩解。
  2. 疏通經絡:痹症多因風寒濕邪阻滯經絡所致,獨活能疏通經絡,使氣血運行通暢,達到祛除痹痛的目的。

因此,獨活在三氣合痹針中發揮重要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三氣合痹針方中加入烏頭,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寒止痛:烏頭性溫,味辛,入厥陰肝經和足太陽膀胱經,具有溫經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對於寒溼痹痛,尤其以關節疼痛、肢體麻木、屈伸不利爲主症者,烏頭能夠溫散寒邪,解除筋脈拘攣,起到止痛的作用。
  2. 活血通絡:烏頭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的功效。對於氣血瘀滯導致的痹痛,烏頭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營養供應,緩解疼痛,促進功能恢復。

因此,三氣合痹針方中加入烏頭,旨在發揮其溫經散寒、祛風止痛和活血通絡的功效,以達到治療寒溼痹痛的目的。

三氣合痹針方劑中加入白芷,乃取其祛風、散寒、通竅之效。

白芷性溫,味辛,入肺、胃經,能散風寒濕邪,通鼻竅,止痛。痹症多因風寒濕邪侵襲經絡所致,白芷可驅散寒濕,通利經絡,緩解痺痛。

此外,白芷還具活血化瘀之功,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痹痛部位的恢復。因此,白芷在三氣合痹針方劑中,起著散寒祛濕、通經活血之作用,有助於治療痺症。

三氣合痹針方劑中包含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散寒,通絡止痛: 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溫經散寒、通絡止痛之效。對於風寒濕痺所致的肢體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細辛能溫散寒邪,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細辛與其他藥物配合,可相輔相成,達到更好的療效。例如,與川烏、草烏等藥物配伍,可加強散寒止痛的效果;與桂枝、白芍等藥物配伍,可溫經通絡,緩解肌肉痙攣。

三氣合痹針方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溫經散寒,通痺止痛: 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腎、膀胱經,具有溫經散寒、通痺止痛的功效。對於寒邪痺阻經絡,導致肢體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狀,肉桂能溫通經絡,驅散寒邪,從而緩解疼痛。
  2. 助陽化氣,溫腎壯腰: 肉桂還具有助陽化氣,溫腎壯腰的作用。對於腎陽虛弱,腰膝痠軟,肢體乏力等症狀,肉桂能溫補腎陽,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腰膝痠軟,增強體力。

因此,三氣合痹針中加入肉桂,旨在溫經散寒、通痺止痛,並兼顧助陽化氣、溫腎壯腰的作用,以達到治療痺症的最佳效果。

三氣合痹針方劑中包含蒼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濕,除痺痛: 蒼朮味辛、苦,性溫,歸脾、胃經,具有祛風濕、除痺痛的功效。三氣合痹針主治風寒濕痺,而蒼朮能有效祛除痺證的風寒濕邪,緩解疼痛。
  2. 燥濕健脾: 蒼朮兼具燥濕健脾之效,可改善因濕邪困脾所致的脾虛乏力、食少納呆等症狀。三氣合痹針常用於風寒濕痺兼脾虛者,蒼朮的燥濕健脾作用,能增強患者正氣,更有效地驅除痺邪。

三氣合痹針方劑中包含雄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止痛、解毒散結: 雄黃性溫,具有較強的祛風止痛、解毒散結功效。針對痺證所致的疼痛、麻木、腫脹等症狀,雄黃能有效地疏通經絡、散瘀消腫、止痛。
  2.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療效: 三氣合痹針方劑中,其他藥材如白芷、蒼朮、防風等,主要以祛風散寒、化濕止痛為主。雄黃的加入,既能增強祛風止痛的效果,又能起到解毒散結、消腫止痛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全面,療效更顯著。

三氣合痹針方劑中,以硫磺為主要組成成分,主要是基於其具有溫陽散寒、祛風止痛、解毒殺蟲等多方面的功效。

硫磺性溫,入肝經,具有溫陽散寒的作用,可溫通經絡,緩解因寒邪阻滯所致的痺痛。同時,其亦具有祛風止痛之效,可驅散風寒濕邪,緩解關節疼痛。此外,硫磺也具有一定的解毒殺蟲作用,可清除體內積聚的毒素,緩解某些痺症的病因。

總而言之,硫磺在三氣合痹針方劑中,發揮著溫陽散寒、祛風止痛、解毒殺蟲的重要作用,對於治療因寒邪、風邪、濕邪所致的痺症具有良好的效果。

三氣合痹針中包含穿山甲,主要是因為穿山甲具有以下兩點作用:

1. 通經活絡: 穿山甲性味辛、微寒,歸肝、胃經。其具有 通經活絡消腫止痛 的功效,能有效疏通經絡,解除痹痛。

2. 祛風除濕: 穿山甲善於 祛風除濕,可有效治療因風寒濕邪侵襲而引起的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痹症。

因此,穿山甲在三氣合痹針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能 協同其他藥物,達到 通絡止痛、祛風除濕 的效果,有效治療痹症。

三氣合痹針中包含麝香,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通經活絡,散瘀止痛: 麝香氣味辛香,性溫,具有開竅醒神、通經活絡、散瘀止痛的功效,能有效疏通經絡,緩解痹症引起的疼痛。
  2. 助藥力達病所: 麝香性芳香走竄,能引導藥力直達病所,使其他藥物更有效地發揮作用,起到增效的作用,提升治療效果。

總之,麝香的加入,不僅能有效緩解痹症的疼痛,更能提升其他藥物的療效,使三氣合痹針的治療效果更佳。

三氣合痹針方劑中加入艾葉,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溫通經絡,散寒止痛: 艾葉性溫,具有溫經散寒、通絡止痛之效。痹症常因寒邪入侵、經絡阻滯而起,艾葉可溫通經絡,驅散寒邪,緩解疼痛。
  2.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艾葉亦有活血化瘀之效,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進而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因此,三氣合痹針方劑中加入艾葉,有助於溫經散寒、活血化瘀,達到治療痹症之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三氣合痹針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專治「風寒濕毒留住經絡,痛腫不散」,意指因風、寒、濕三種外邪結合(即「三氣」),侵襲經絡,導致氣血阻滯,形成局部疼痛、腫脹且難以消散的痹證。古代醫家認為,此類病證多見於關節腫痛、肌肉僵硬或慢性風濕病症。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分類與協同作用
方中藥物可分為以下幾類,共同發揮「祛邪通絡、消腫止痛」之效:

  • 活血化瘀通絡
    乳香、沒藥、山甲——活血行氣,破除經絡瘀滯,消腫止痛。
  • 祛風散寒除濕
    羌活、獨活、白芷、蒼朮——祛風濕、散寒邪,尤善走表,解肢體痠痛。
  • 溫經止痛
    川烏、草烏、肉桂、細辛——大辛大熱,溫通經絡,逐深層寒濕痺痛。
  • 開竅透關
    麝香、樟冰、牙皂——辛香走竄,助藥力穿透經絡關節,引藥直達病所。
  • 解毒殺蟲
    雄黃、硫黃——燥濕殺蟲,兼解濕毒鬱久之腫痛。
  • 載藥外用
    艾絨——作為針灸介質,溫熱穿透,增強藥效。

2. 組方特點

  • 內外合治:雖以「針」為名,實為藥末施於穴位(類似灸法或敷貼),結合針灸與藥物雙重作用。
  • 攻邪為重:全方偏於辛溫燥烈,集中攻伐風寒濕邪,適合實證、寒證,而無補益之品。
  • 速效設計:麝香、樟冰等揮發成分能快速起效,緩解急性疼痛。

3. 治療原理推論
透過穴位刺激與藥性滲透,達到:

  • 溫通:以熱力驅散寒凝,改善局部氣血循環。
  • 逐瘀:破除經絡停滯的瘀血與濕濁,消腫散結。
  • 祛毒:化解濕毒久鬱所生之腫痛,防止病邪深入。

此方體現「以溫制寒、以動制靜」的思路,針對風寒濕痺「不通則痛」的核心病機。

傳統服藥法


乳香5分,沒藥5分,牙皂5分,羌活5分,獨活5分,川烏5分,草烏5分,白芷5分,細辛5分,肉桂1錢,蒼朮1錢,雄黃1錢,硫黃1錢,山甲1錢,樟冰1錢,麝香3分,艾絨1.5兩。
上為細末,作針。
按穴針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應注意用量,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坐骨神經痛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膝部腫大疼痛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三氣合痹針, 出處:《種福堂方》卷二。 組成:乳香5分,沒藥5分,牙皂5分,羌活5分,獨活5分,川烏5分,草烏5分,白芷5分,細辛5分,肉桂1錢,蒼朮1錢,雄黃1錢,硫黃1錢,山甲1錢,樟冰1錢,麝香3分,艾絨1兩半。 主治:風寒濕毒留住經絡,痛腫不散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