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理飲湯中包含白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健脾益氣: 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理飲湯旨在治療脾胃虛弱,濕濁內停所致的痰飲、水腫等症,白朮可健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水濕的能力,從根本上改善體內水液代謝,消除痰飲。
- 燥濕利水: 白朮具燥濕利水之功,可利水滲濕,促進水液代謝,使痰飲得以化解。理飲湯中常配伍其他利水滲濕藥物,如茯苓、澤瀉等,白朮與之相輔相成,加強利水滲濕之效,達到治療痰飲、水腫的目的。
理飲湯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溫中散寒: 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的功效。理飲湯多用於治療寒飲內阻,脾胃虛寒所致的嘔吐、腹痛、腹瀉等症。乾薑可溫暖脾胃,散寒止痛,有助於驅散寒飲,恢復脾胃功能。
2. 助藥力: 乾薑能促進其他藥物的吸收和利用,增強藥效。理飲湯中常配伍其他藥物,如茯苓、白朮等,乾薑可溫助這些藥物發揮其健脾利濕的作用,使藥效更顯著。
理飲湯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溫陽化氣,驅散寒邪:桂枝性溫,味辛,入肺、膀胱經,具有溫陽化氣、散寒止痛的功效。理飲湯用於治療寒飲內阻所致的胸悶、氣短、咳嗽等症,桂枝可溫陽化氣,驅散寒邪,使氣機通暢,達到止咳化飲之效。
- 調和營衛,促進氣血運行:桂枝能調和營衛,促進氣血運行,有利於改善寒飲所致的氣血瘀滯,減輕胸悶、氣短等症狀。此外,桂枝還有發汗解表的作用,可輔助驅散體內寒邪,提高療效。
理飲湯中包含茯苓,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健脾利濕: 茯苓性平味甘,具有健脾利濕的功效,能促進體內水液代謝,有助於改善因脾虛濕盛導致的口渴、尿少、水腫等症狀。理飲湯主治熱病津傷,口渴引飲,故加入茯苓以利水消腫,補充津液,緩解口渴。
- 寧心安神: 茯苓還具備寧心安神的功效,有助於緩解因熱病引起的煩躁不安、失眠等症狀。理飲湯中加入茯苓,可以起到安神定志的作用,幫助患者安然入睡,促進病體康復。
理飲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肝氣鬱結: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的功效。理飲湯多用於治療肝氣鬱結導致的口乾舌燥、心煩失眠等症狀,白芍能舒肝解鬱,緩解肝氣上逆,使津液得到滋潤,從而起到潤燥止渴的效果。
- 配合其他藥物:理飲湯中常與其他藥物搭配使用,白芍的藥性偏於緩和,能起到調和藥性、保護脾胃的作用。例如,理飲湯中常加入麥冬、生地等滋陰潤燥的藥物,白芍可防止藥性過寒,避免對脾胃造成負擔。
理飲湯中加入橘紅,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化痰:橘紅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理飲湯主要針對濕熱痰濁引起的咳嗽、胸悶等症狀,橘紅能有效化解濕熱,並將痰液排出體外,達到止咳化痰的目的。
2. 行氣止咳:橘紅還具有行氣止咳的作用,能疏通肺氣,使肺氣宣降,進而止咳。同時,橘紅也能緩解因濕熱痰濁引起的胸悶、氣喘等症狀。
因此,理飲湯中加入橘紅,可以發揮其燥濕化痰、行氣止咳的功效,達到治療濕熱痰濁所致的咳嗽、胸悶等症狀的效果。
理飲湯中加入厚朴,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化痰: 厚朴味辛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燥濕化痰、行氣消積的功效。理飲湯主要用於治療痰飲、咳嗽、胸悶等症,而厚朴能有效化解濕痰,使痰液易於咳出,改善呼吸道症狀。
2. 行氣止痛: 厚朴具有行氣止痛的作用,能疏通氣機,緩解胸悶氣滯所致的胸痛、腹痛等症狀。理飲湯中加入厚朴,可加強其行氣止痛效果,幫助患者解除疼痛。
理飲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大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性味甘平,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理飲湯中常包含其他性質較寒涼的藥材,如石膏、知母等,甘草可緩解這些藥材的寒涼之性,避免過寒傷胃。
2. 增強療效: 甘草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緩解咽喉腫痛等功效,配合其他藥材,可以更有效地治療熱病、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增強理飲湯的療效。
總而言之,甘草在理飲湯中的加入,既能調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寒涼,又能增強療效,是組成理飲湯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主治功效
理飲湯主治功效分析
理飲湯,出自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由白朮、乾薑、桂枝、茯苓、白芍、橘紅、厚朴、甘草組成。
主治
此方主治心肺陽虛,脾濕不升,胃鬱不降所致的諸多症狀。具體表現為:
- 飲食不能運化精微,變為飲邪:停於胃口為滿悶,溢於膈上為短氣,漬滿肺竅為喘促,滯膩咽喉為咳吐黏涎。
- 陰霾布滿上焦,心肺之陽不能暢舒:轉鬱而作熱,或陰氣逼陽外出為身熱,迫陽氣上浮為耳聾。
- 其他症狀:嗜睡、怔忡、飲食減少、兩腿畏寒、臥牀不起、脈遲、脈弦細、脈浮大而軟、黎明泄瀉、胃口有物杜塞、氣不上達、發搐等。
治療原理
理飲湯的治療原理基於中醫的臟腑理論和氣血津液學說,通過溫補心肺之陽,健脾燥濕,理氣化痰,以恢復脾胃升降功能,消除痰飲。
溫補心肺之陽:
- 乾薑、桂枝:辛溫,助心肺之陽,宣通經脈,散寒化飲。乾薑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桂枝發汗解表,溫通經脈。二藥合用,增強溫陽散寒之力。
- 張氏在一些病例中加用人參、附子,進一步增強溫陽之力,尤其適用於陽虛甚者或草木之品難以奏效的情況。對於硫黃的應用也體現了溫陽的思路。
健脾燥濕,理氣化痰:
- 白朮:健脾利水,燥濕和中。
- 茯苓:利水滲濕,與甘草同用最瀉濕滿。
- 橘紅:理氣化痰,和胃止咳,助白朮、茯苓、甘草以利痰飲。
- 厚朴:行氣除滿,燥濕消積,少用則通陽,使胃中陽通氣降,運水穀速於下行。
- 甘草:調和諸藥,益氣緩急。
制約熱藥,兼顧肝膽:
- 白芍:苦平,防熱藥上僭;酸斂,制虛火浮游;涼潤,滋肝膽之陰,防肝膽之熱;利小便,助痰飲排出。在一些病例中,若患者出現明顯的熱象,張氏會去除白芍,以避免其寒涼之性與溫陽之法相悖。
總結
理飲湯通過溫陽、燥濕、理氣、化痰等方法,針對心肺陽虛、脾濕不升、胃鬱不降所導致的痰飲證,恢復脾胃正常的升降功能,消除痰飲,從而改善患者的各種症狀。方中藥物配伍精妙,體現了張錫純對中醫理論的深刻理解和臨牀經驗的靈活運用。值得注意的是,張氏在應用此方時,會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對藥物的劑量和組成進行加減,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例如,痰飲既開、自覺氣不足者加黃耆;黎明泄瀉者去厚朴、白芍,加生雞內金、補骨脂;寒飲凝結者加重乾薑用量;呼吸無力者加黃耆;寒飲結胸甚者重用黃耆,去白芍等等,這些靈活的加減變化,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
傳統服藥法
於朮4錢,乾薑5錢,桂枝尖2錢,炙甘草2錢,茯苓片2錢,生杭芍2錢,橘紅1錢半,川厚朴1錢半。
診其脈,確乎弦遲細弱者,方能投以此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慎用。
- 對本方過敏者禁用。
- 本方不宜與其他中藥同時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理飲湯, 出處:《衷中參西》上冊。 組成:于朮4錢,乾薑5錢,桂枝尖2錢,炙甘草2錢,茯苓片2錢,生杭芍2錢,橘紅1錢半,川厚朴1錢半。 主治:心肺陽虛,致脾濕不升,胃鬱不降,飲食不能運化精微,變爲飲邪,停於胃口爲滿悶,溢於膈上爲短氣,漬滿肺竅爲喘促,滯膩咽喉爲咳吐粘涎,甚或陰霾布滿上焦,心肺之陽不能暢舒,轉鬱而作熱。或陰氣逼陽外出爲身熱,迫陽氣上浮爲耳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