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柏子仁散中包含柏子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寧心安神: 柏子仁味甘性平,入心、肝經,具有疏肝解鬱、寧心安神的作用。方劑中加入柏子仁,可針對心神不寧、失眠多夢、心悸不安等症狀,起到安撫心神、緩解情緒的作用。
2. 潤腸通便,滋陰潤燥: 柏子仁還具有潤腸通便、滋陰潤燥的功效。方劑中加入柏子仁,可緩解因肝鬱氣滯引起的便祕,同時滋潤腸道,促進排泄,改善因燥熱引起的便祕症狀。
柏子仁散中加入遠志,主要基於其安神定志的作用。柏子仁性味甘平,主治虛勞、失眠、健忘等症,而遠志則性味辛甘,入心經,具有安心神、開胸膈的功效。
兩者配伍,一者滋陰養心,一者安神定志,相輔相成,可更有效地治療心神不寧、失眠健忘等症。此外,遠志還能行氣解鬱,有助於緩解柏子仁的滋膩之性,使藥效更加協調。
柏子仁散為一傳統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心悸、失眠、健忘等症狀,其組成精妙,各藥材間相輔相成。方中含有人參這一珍貴藥材,其之所以被選用,是因為人參在中醫學中被視為大補元氣之品。人參性溫,味甘微苦,歸脾肺經,能補五臟之虛損,尤其善於補益心脾兩臟。在柏子仁散中,人參能夠起到安神定志、增強心臟功能的作用,對於改善心悸不安、精神疲憊等症狀具有顯著效果。此外,人參還能促進腦部血液循環,提高記憶力,對於柏子仁散用於治療健忘亦有助益。因此,人參在柏子仁散中的應用,不僅強化了整體方劑的補益功效,也增強了其安神益智的作用,使其成為治療心脾兩虛所致諸般症狀的理想選擇。
柏子仁散中加入桑寄生,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相輔相成:柏子仁性平,善於滋陰潤燥,寧心安神。桑寄生則性平,味甘苦,入肝腎經,具有補肝腎、強筋骨、安胎止瀉的功效。兩者合用,可相輔相成,加強滋陰安神、補益肝腎的作用。
- 針對病症:柏子仁散主要用於治療心神不寧、失眠多夢、腰膝痠軟等症狀。桑寄生則可補肝腎、強筋骨,緩解因肝腎不足引起的腰膝痠軟等症狀,同時也可安神定志,與柏子仁共同作用,改善失眠多夢等症狀。
柏子仁散中加入防風,主要出於以下兩點考慮:
- 疏風散寒,止痛止痙: 柏子仁散主要用於治療肝腎不足所致的頭昏耳鳴、腰膝痠軟、心悸失眠等症,而防風具有疏風散寒、止痛止痙的功效,可改善因風寒入侵所致的頭昏、頭疼、肢體麻木等症狀,協同柏子仁散的滋養肝腎功效,更全面地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態。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柏子仁散中以柏子仁爲主,性偏寒涼,而防風性微溫,加入防風可以中和柏子仁的寒性,避免過寒傷胃,更能促進藥物吸收,提高藥效。
柏子仁散中加入琥珀,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安神定驚: 琥珀性味甘平,入心經,具有安神定驚之效。柏子仁散主治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琥珀的加入可增強方劑安神定驚的功效,使患者能安然入睡,消除不安情緒。
二、化痰開竅: 琥珀還具化痰開竅之效,可通利心竅,改善心神恍惚、神志不清等症狀。柏子仁散中加入琥珀,可使心神安定,思慮清晰,提升藥效。
柏子仁散中加入當歸,是基於其補血潤燥的功效,與方劑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滋陰潤腸、養血安神的療效。
柏子仁散主治燥熱便祕,而當歸具有養血活血、潤腸通便的功效,能滋養血氣,使腸道潤滑,促進排便。此外,當歸還有養心安神的功效,能緩解因便祕引起的煩躁不安。
因此,當歸的加入,不僅能改善便祕症狀,還能補充血氣,安神定志,使整體療效更佳。
柏子仁散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是基於其滋陰降火的功效。
柏子仁性味甘平,能滋養心腎,寧心安神,但其功效偏於補益,對於熱證不足以清熱降火。生地黃性寒,入心、肝、腎經,有清熱涼血、滋陰生津之效,可有效地輔助柏子仁清熱降火,平衡藥性,避免過於滋膩,更能發揮其安神定志的效果。因此,生地黃的加入,有助於柏子仁散整體功效的完善。
柏子仁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柏子仁性寒,具有潤腸通便之效,但過於寒涼,易傷脾胃。甘草性甘平,味甘入脾,能緩解柏子仁的寒性,調和藥性,避免寒涼損傷脾胃。
- 增強功效: 甘草味甘,具有補脾益氣之效,可增強柏子仁的潤腸通便效果,同時也保護脾胃,避免因過於寒涼而導致脾胃虛弱。
因此,甘草在柏子仁散中起到調和藥性、增強功效的作用,使方劑更加安全有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柏子仁散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產後「妄言亂語」「乍見鬼神」,屬中醫「產後血暈」「瘀血攻心」範疇。古代認為產後氣血驟虛,瘀血流滯未盡,痰閉心竅所致。
組成與配伍邏輯
柏子仁為君藥:
性平味甘,歸心、腎經,養心安神,潤燥通便。治心虛驚悸,可安定神志,針對產後血虛心神失養。活血通絡組(赤芍、枳實、五加皮):
- 赤芍清肝涼血、散瘀止痛,化解產後瘀熱。
- 枳實(麩炒)行氣化痰,通滯消積,助瘀血下行。
- 五加皮祛風濕、強筋骨,兼活血之效,助氣血通行。
祛風解表組(羌活、防風、細辛、蒺藜):
- 羌活、防風祛風勝濕,散表邪,防止外風引動內風。
- 細辛溫經散寒,開竅化痰,與防風協同化解痰瘀蒙蔽清竅。
- 白蒺藜(炒去刺)平肝疏肝,祛風止眩,治肝風上擾神明。
溫陽化痰組(桂心、前胡、赤茯苓):
- 桂心溫通血脈,助陽化氣,促進血液運行。
- 前胡降氣化痰,與赤茯苓(利水滲濕)搭配,導痰濕從小便出,避免痰瘀互結擾心。
調和藥性(炙甘草、生薑):
- 甘草調和諸藥,補中益氣;生薑溫中止嘔,助藥力散發,兼解表邪。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以「養心活血為主,祛風化痰為輔」:
- 產後血虛兼瘀,瘀熱擾心則神亂,故用柏子仁養心,赤芍、枳實化瘀。
- 風痰上擾加劇神昏,用羌活、防風、細辛祛風開竅,前胡、茯苓化痰滲濕。
- 桂心溫通助陽,蒺藜平肝,共奏「扶正祛邪、標本兼治」之效,使氣血調和,神志自安。
總結
此方結合安神、活血、祛風、溫通四法,針對產後「虛、瘀、痰、風」交織的病機,體現中醫「多因並治」的配伍智慧。
傳統服藥法
柏子仁1兩,羌活1兩,枳實1兩(麩炒微黃),前胡1兩(去蘆頭),赤茯苓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五加皮1兩,赤芍藥1兩,細辛1兩,白蒺藜1兩(微妙,去刺),桂心1兩,防風1兩(去蘆頭)。
上為散。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安神定志、養血通絡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肝腎功能損害。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柏子仁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二。 組成:柏子仁1兩。 主治:小兒驚啼,狀如物刺。
柏子仁散, 出處:《聖惠》卷三。 組成:柏子仁1兩,人參3分(去蘆頭),虎頭骨1兩(塗酥炙令黃),知母3分,茯神3分,犀角屑3分,遠志3分(去心),桃仁3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小草3分。 主治:肝臟氣逆,不欲見人,面青多怒。
柏子仁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 組成:柏子仁3分,羌活半兩,當歸3分(銼碎,微炒),防風半兩(去蘆頭),赤箭3分,桂心半兩,川芎3分,白附子半兩(炮裂),牛膝3分(去苗),桑寄生3分,藿香3分,仙靈脾3分,麝香1分(研入)。 主治:婦人風虛勞冷,氣血不調,手腳攣急,頭目旋眩,肢節煩疼痛。
柏子仁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 組成:柏子仁半兩,遠志(去心)半兩,人參(去蘆頭)半兩,桑寄生半兩,防風(去蘆頭)半兩,琥珀(細研)半兩,當歸(銼,微炒)半兩,熟乾地黃半兩,甘草(炙微赤,銼)半兩。 主治:産後妄言亂語,皆由內虛,是血邪氣攻心,産後元氣虛弱,瘀血停滯,妄言亂語,乍見鬼神。
柏子仁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七。 組成:柏子仁1兩,巴戟1兩,天雄(炮裂,去皮臍)1兩,牛膝(去苗)1兩,天門冬(去心,焙)1兩,川椒(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1兩,菟絲子(酒浸3宿,曬乾,别搗)1兩,肉桂2兩(去皺皮),石南3分,續斷3分,當歸3分。 主治:益氣血,利四肢,強腰腳,除濕痹。主治:風勞。
柏子仁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四。 組成:柏子仁半兩,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莽草1兩(微炙),石斛1兩(去根節,銼),牛膝1兩(去苗),萆薢半兩(銼),赤芍藥半兩,防風半兩(去蘆頭),桂心半兩,山茱萸半兩,細辛半兩,白朮半兩,川芎半兩,羌活1兩,天麻1兩,麻黃1兩(去根),甘草1兩(炙微赤,銼)。 主治:風,遍身如蟲行。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