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麝香雙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麝香,這是因為麝香具有獨特的藥理作用。麝香的主要成分是麝香醇,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作用,對於許多循環系統和神經系統的疾病均有良好的療效。其芳香的氣味,不僅可以促進氣血流通,還能調和五臟六腑,增強體內的正氣。此外,麝香在中醫中常被用來解毒及消腫,對於一些外傷或內傷引起的腫脹和劇痛有顯著的療效。配方中加入麝香,不僅可以提升方劑的療效,還能增強患者的整體免疫力。因此,麝香雙丸在調理身體、消除不適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是傳統中醫藥寶庫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使用也反映了中醫強調藥物與患者體質相結合的治療理念,從而達到更佳的療效。
麝香雙丸中加入牛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鎮驚開竅: 牛黃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鎮驚開竅的功效。其可與麝香相輔相成,增強其開竅醒神、活血止痛之效,尤其適用於熱毒熾盛、神昏譫語、驚厥抽搐等症狀。
- 相生相剋,協同作用: 牛黃與麝香在藥性上相互協調,牛黃的清熱解毒可緩解麝香的辛溫之性,避免藥性過於猛烈,同時又能增強麝香的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麝香雙丸中添加黃連,主要是基於其清熱瀉火、解毒涼心的功效。
- 清熱瀉火:麝香雙丸常用於治療熱毒壅盛、神昏譫語、驚厥抽搐等症,而黃連性寒,入心、胃經,能清心火、瀉胃火,可有效降低體內熱度,緩解熱毒症狀。
- 解毒涼心:麝香雙丸中麝香性熱,能開竅醒神,但若不加制約,容易上炎,黃連性寒,可起到制約麝香的作用,避免其過於燥烈,同時也能解毒涼心,防止熱毒入心。
總之,黃連的加入,能有效平衡方劑中各藥物的寒熱屬性,使其藥性更趨平和,更好地發揮治療功效。
麝香雙丸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溫經散寒: 桂枝性溫,味辛甘,具有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麝香雙丸以麝香為君,善於開竅醒神,但其性寒,容易傷陽氣。加入桂枝可溫陽化寒,協調麝香的寒性,避免寒性過重,損傷陽氣。
- 活血止痛: 桂枝亦具活血化瘀、通經活絡之效。麝香雙丸用於治療風寒濕痹、關節疼痛等病症,桂枝能促進血液循環,舒筋活絡,配合麝香的開竅止痛作用,更能有效緩解疼痛症狀。
麝香雙丸方中含有雄黃,主要原因如下:
- 解毒消腫: 雄黃性溫,味辛,具有解毒消腫之效,可解蛇蟲毒、消腫止痛,與麝香配伍,更能增強其解毒功效,用於治療毒蛇咬傷、蜂螫傷等症。
- 活血止痛: 雄黃還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止癢之功效,與麝香合用,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減輕疼痛,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
麝香雙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海螵蛸,具有重要的藥理作用。海螵蛸,又稱海螺螄,是一種廣泛應用於中醫的藥材,主要作用是活血化瘀、散結消腫。由於其特殊的性質,海螵蛸在麝香雙丸中能夠增強藥效,特別是在對於瘀血所引起的各類問題時,能夠起到促進血液循環的效果。此外,海螵蛸富含豐富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對身體的健康有著良好的支持作用。其質地堅硬且具有一定的黏性,能夠為其他藥材提供良好的載體,促進藥效的發揮。在麝香雙丸中,海螵蛸還能與其他成分協同作用,共同對抗病症,達到更佳的療效,進一步證明瞭其在中醫方劑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和重要性。這樣的組合不僅展現了中藥的複雜性,還體現了中醫在調和各種藥材間的智慧和精妙。
麝香雙丸中含有硃砂,主要原因如下:
- 鎮驚安神: 硃砂性寒,味甘,入心經,具有鎮驚安神、清熱解毒的功效。配合麝香的開竅醒神,可以有效治療驚癇、神志不清、心悸失眠等症狀。
- 活血化瘀: 硃砂亦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減輕炎症反應。與麝香的通經活絡作用相輔相成,可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
麝香雙丸中包含附子,乃因其 溫陽散寒、回陽救逆 之效,與方中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治療功效。
附子性溫熱,入心、腎經,可溫補心陽、回陽救逆,對於寒邪深入,陽氣衰敗所致的陽虛證,如肢冷、面色蒼白、脈微細等,有良好的治療作用。同時,附子亦可溫通經絡,改善血液循環,對於寒凝血瘀所致的疼痛,亦有緩解之效。
因此,附子在麝香雙丸中,不僅能增強方劑的溫陽散寒之力,更能配合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溫陽救逆、活血止痛的功效。
麝香雙丸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巴豆,這主要是因為巴豆具有獨特的藥理作用。巴豆性熱,味苦,入肺、大腸經,能有效通腑瀉下,對於治療便祕、腹脹等症狀有顯著效果。此外,巴豆中的主要成分巴豆甙具有刺激腸道蠕動的功能,促進腸道排空,讓體內積聚的毒素得以排出,達到清熱解毒的效果。與麝香的芳香疏散作用相結合,巴豆能增強方劑的整體療效,尤其在針對腑氣不暢所引起的症狀時,能更快地改善患者的情況。雖然巴豆在使用上需謹慎,因其有較強的刺激性,但在合適的劑量與搭配下,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巴豆的加入不僅豐富了麝香雙丸的療效,還使其在臨牀上更具應用價值。
麝香雙丸中包含蜈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通絡止痛:蜈蚣性寒,味辛,入肝經,具有通絡止痛的功效。其能疏通經絡,活血化瘀,對於因經絡不通導致的疼痛,如風濕痺痛、跌打損傷等,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 解毒消腫:蜈蚣還具有解毒消腫的功效,可以治療毒蛇咬傷、蜂螫傷等。在麝香雙丸中,蜈蚣可以與其他藥物配合,發揮協同作用,增強其解毒消腫的效果。
總而言之,麝香雙丸中包含蜈蚣,主要利用其通絡止痛、解毒消腫的功效,用於治療相關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麝香雙丸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首載於古代醫籍,主攻「客忤中惡發癇」等症,涵蓋多種急症與頑疾:
急症範疇
- 客忤中惡:指小兒突受驚恐或外邪侵襲,症見驚厥、面青、吐舌等。
- 中風反折踧:形容肢體強直痙攣,類似中風或癲癇發作。
- 疰忤面青:氣滯血瘀或邪毒內蘊所致面色青紫,多與血行不暢相關。
慢性虛損與發育障礙
- 乳哺不消、腹滿:脾胃失運,積滯不化。
- 丁奚羸瘦、三歲不行:重度營養不良(丁奚疳)與發育遲緩,下肢萎弱難以站立行走。
痰瘀風毒交織之證
- 目下垂、胫交:可能屬痰濕上蒙或經絡阻滞所致。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攻邪解毒爲主
- 麝香、牛黃:開竅醒神,破瘀通絡,針對癇證、中惡神昏。
- 黃連、雄黃、特生礜石:清熱燥濕、解毒殺蟲,治痰熱驚風與疳積化毒。
- 巴豆:峻下冷積,蕩滌腸腑陳垢,配蜜緩其烈性。
溫通經絡
- 附子、桂心:溫補腎陽,散寒通脈,改善四肢反折、發育遲緩。
- 蜈蚣:搜風定驚,協附子治筋脈拘急。
化瘀斂瘡
- 丹砂:鎮心安神,輔助止痙。
- 烏賊骨:斂瘡制酸,或緩解腹滿嘔逆。
配伍特點
全方寒熱並用(黃連配附子)、攻補兼施(巴豆配蜜),集中於「開竅醒神—解毒逐瘀—溫通經脈—消積導滯」四層作用。尤其重用麝香、牛黃,強調急救屬性;而巴豆與蜜丸製法,既峻下積滯又防傷正,契合小兒「易虛易實」體質。
推論延伸
「發癇」「中風反折」等症狀,可能涉及中樞神經異常,而方中多味藥物(如麝香、牛黃、蜈蚣)現代研究顯示具鎮靜、抗驚厥作用。至於「胫交不行」,或與鈣磷代謝異常(古稱「五遲」)相關,烏賊骨含碳酸鈣,特生礜石含砷礦物,或具刺激代謝之效,然須結合時代背景理解其用藥思維。
此方體現古代「急症猛藥」與「緩調製丸」並行的治療智慧,適用於痰瘀風毒交錯、虛實夾雜之重症。
傳統服藥法
麝香2兩,牛黃2兩,黃連2兩,桂心1兩,雄黃1兩,烏賊魚骨(炙)1兩,丹砂1兩,附子1兩,巴豆60粒(去皮炒),特生礜石(燒半日)1兩,蜈蚣1個(淨)。別研巴豆如脂,同蜜和末三千枚,合收勿泄氣。
1月兒服米許,三百日服2麻子許,量加,日夜4-5服,汗出及痊為限。
麝香丸(《聖惠》卷八十二)、麝香紫霜丸(《聖濟總錄》卷一七五)。方中桂心、雄黃、烏賊魚骨、丹砂、附子用量原脫。《聖惠》本方麝香、牛黃、特生礜石、附子、雄黃,丹砂、桂心、烏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較強的刺激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及過敏體質者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不良反應。
- 本方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切勿自行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麝香雙丸, 出處:《幼幼新書》卷十一引《嬰孺方》。 組成:麝香2兩,牛黃2兩,黃連2兩,桂心1兩,雄黃1兩,烏賊魚骨(炙)1兩,丹砂1兩,附子1兩,巴豆60粒(去皮炒),特生礜石(燒半日)1兩,蜈蚣1個(淨)。 主治:客忤中惡發癇,乳哺不消,中風反折踧,口吐舌,并疰忤面青,目下垂,腹滿,丁奚羸瘦,脛交,三歲不行。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