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紫蘇飲

DA ZI SU YI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8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5%
脾經 24%
胃經 19%
心經 13%
大腸經 6%
腎經 5%
肝經 3%
小腸經 1%
肺經
脾經
胃經
心經
大腸經
腎經
肝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大紫蘇飲中加入大腹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脾胃,理氣化濕: 大腹皮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理氣化濕、消食導滯的作用。大紫蘇飲中紫蘇葉辛溫散寒,擅長解表散寒,但易傷脾胃。大腹皮可與紫蘇葉相配,起到調和脾胃,防止紫蘇葉過於辛散傷脾的作用。
  2. 促進水液代謝,利水消腫: 大腹皮利水消腫,能促進水液代謝,對於因寒濕阻滯導致的水腫有良好的療效。大紫蘇飲主要用於風寒感冒,伴有胸悶、咳嗽、痰多等症狀,大腹皮的利水作用可以幫助祛除體內寒濕,減輕患者的症狀。

大紫蘇飲中包含訶子,主要原因有二:

一、 收斂止瀉:訶子味酸澀,性平,入肺、大腸經,具有收斂止瀉、生津止渴的功效。大紫蘇飲主治風寒感冒,兼有表寒裏熱、氣機阻滯、脾胃不和等症,而訶子能收斂腸胃,防止因風寒感冒引起的腹瀉,與方中紫蘇葉、生薑等發散解表藥物配合,可使表寒散解,裏熱消退,達到治標治本的效果。

二、 調和脾胃:訶子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增強消化功能,有助於緩解因風寒感冒引起的脾胃不和,與方中陳皮、甘草等理氣健脾藥物協同作用,能促進脾胃運化,恢復正常功能。

大紫蘇飲中加入桑白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宣肺止咳: 桑白皮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宣肺止咳、利水消腫之效。大紫蘇飲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咳嗽氣喘等症,桑白皮可助紫蘇等藥材宣肺散寒,止咳平喘,並可利水消腫,減輕肺部水腫,改善呼吸道症狀。
  2. 清熱解毒: 桑白皮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輔助紫蘇等藥材清熱解毒,尤其在感冒初期,合併有咽喉腫痛、口渴等熱毒症狀時,桑白皮的加入可起到清熱解毒的作用,減輕病情的發展。

大紫蘇飲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化濕: 厚朴味辛、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燥濕化痰之效。紫蘇主治風寒感冒、咳嗽氣喘,而厚朴可助其行氣散寒,化解濕氣,提升療效。
  2. 和中降逆: 厚朴還可和中降逆,緩解因寒邪或濕氣引起的胃氣不降、噁心嘔吐等症狀。對於伴有胃脘脹滿、胸悶氣短等症的風寒感冒患者,厚朴的加入更能起到輔助作用,提高治療效果。

大紫蘇飲中加入生薑,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1. 溫胃散寒:紫蘇性辛溫,善於發散風寒,而生薑亦屬辛溫,可溫中散寒,兩者合用,可增強散寒之力,緩解因風寒侵襲所致的胸悶、咳嗽、惡寒等症狀。
  2. 和胃止嘔:紫蘇能行氣解鬱,而生薑則可降逆止嘔,兩者合用,可協調脾胃,增強止嘔效果,適用於風寒犯胃,伴有惡心嘔吐的患者。

大紫蘇飲中加入人參,主要考慮以下兩點:

  1. 扶正固本: 大紫蘇飲主治風寒感冒,症狀以發熱、惡寒、咳嗽、頭痛等為主。人參性溫,味甘,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的作用,能增強機體抵抗力,幫助患者抵禦風寒侵襲,從而達到扶正固本、改善感冒症狀的效果。
  2. 緩解虛寒: 部分風寒感冒患者伴隨體虛乏力、面色蒼白等症狀,屬於氣虛之證。人參能補氣益氣,與紫蘇、生薑等藥材配合,可溫陽散寒、化解虛寒,使體質得以恢復。

大紫蘇飲中加入陳皮,主要是為了發揮其理氣燥濕、降逆止嘔的功效。

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其理氣功效可緩解紫蘇發散之性,避免藥性過於燥烈,並促進藥效於肺、脾二經。其燥濕功效可針對脾胃濕阻,幫助藥物更好地發揮解表散寒、止咳化痰的作用。此外,陳皮還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可以緩解因寒邪客肺、脾胃濕阻引起的嘔吐等症狀,使藥物更能發揮療效。

大紫蘇飲中包含紫蘇葉,主要原因有二:

  1. 解表散寒:紫蘇葉性溫味辛,具有解表散寒、宣肺止咳之功效,可治療風寒感冒、咳嗽、痰多等症狀。
  2. 行氣寬中:紫蘇葉能行氣寬中,助脾胃消化,對於因寒邪阻滯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亦有緩解作用。

因此,紫蘇葉在[大紫蘇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與其他藥物共同作用,達到治療風寒感冒、咳嗽、痰多等病症的效果。

大紫蘇飲中包含草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草果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大紫蘇飲本身以散寒解表為主,而草果的加入可以增強散寒之力,尤其對於寒邪客於中焦,導致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2. 助脾健胃:草果還能促進消化,增進食慾。大紫蘇飲中含有紫蘇等辛溫發散之品,可能造成脾胃運化功能減弱,而草果的加入可以溫脾胃,助消化,避免藥物對脾胃的負擔,使藥效更顯著。

大紫蘇飲中加入五味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斂肺止咳:五味子味酸甘,性溫,入肺、腎經,具有收斂肺氣、止咳化痰的作用。大紫蘇飲以疏風散寒、宣肺止咳為主,加入五味子可增強其收斂肺氣的效果,避免因宣散過度而耗傷肺氣,有助於緩解咳嗽。
  2. 固腎止汗:五味子有固腎止汗的作用,可以防止因汗出過多而導致氣虛,進一步加強大紫蘇飲治療風寒感冒所致的發熱、汗出等症狀的效果。

大紫蘇飲中包含茯苓,主要原因有二:

  1. 健脾利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功效。紫蘇辛溫,善解表散寒,但易耗氣傷津。茯苓配合紫蘇,可健脾益氣,利水消腫,防止紫蘇過於耗氣傷津,使藥效更加協調。
  2. 和中降逆: 大紫蘇飲用於外感風寒,伴有胸悶、氣喘等症。茯苓可和中降逆,協助紫蘇疏散風寒,使氣機通暢,解除胸悶、氣喘等症狀。

大紫蘇飲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紫蘇性辛溫,擅長解表散寒,但若單味使用,容易燥烈傷津。甘草性甘平,味甘能緩和紫蘇的辛溫之性,避免其過於燥烈,同時甘草又能補脾益氣,使藥性更平和,更適合脾胃虛弱者使用。
  2.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解毒、抗炎、止咳等功效,可以增強紫蘇解表散寒、止咳化痰的功效,同時也能緩解紫蘇可能引起的副作用,例如口乾舌燥等。

因此,大紫蘇飲中加入甘草,不僅可以調和藥性,更能增強藥效,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大紫蘇飲中加入桔梗,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宣肺利咽:桔梗性味辛溫,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止咳的功效,能幫助疏通氣道,促進痰液排出,與紫蘇葉、生薑等藥材配合,可有效緩解風寒束肺所致的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狀。
  2. 利氣降氣:桔梗能利氣降氣,使肺氣宣降,配合紫蘇葉疏散風寒,使肺氣通暢,達到解表散寒、宣肺止咳的效果。

主治功效


本草備要 — 中藥方劑「 大紫蘇飲 」

中藥方劑「 大紫蘇飲 」

  • 主治功效:萬物皆由氣組成。

方劑組成:

  1.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2. 生薑:性味辛溫,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止咳化痰、降氣、補陽、健脾胃、解毒、止嘔、祛風除濕、活血化瘀等功效。

  3. 草果:性溫、味辛,具有芳香化濕、溫裡溫中、消食化積、治瘧、降氣、燥濕、解酒毒等功效。

  4. 陳皮:性溫,味苦、辛,歸脾、肺經。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

  5. 大腹皮:具有理氣行氣、利水消腫、健脾胃等功效。

  6.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7. 訶子:性酸澀,微寒,入脾、肺、肝、大腸經,具有澀腸止瀉、固表止汗、清肺利咽、化痰止咳、降氣除煩等功效。

  8. 厚朴:具有溫裡溫中、降氣、健脾胃、燥濕、驅蟲殺蟲等功效。

  9. 桔梗:性微寒,味甘辛,歸肺、胃經,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破血消癥、止血、清熱解毒之功效。

  10. 人參:具有多種傳統代功效。它能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還能安神益智,緩解神經衰弱、失眠等症狀。

  11. 桑白皮:具有止咳化痰、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散血等功效。

  12. 五味子:性溫、味酸、澀,具有固澀收斂、補氣、補腎、止咳化痰、降氣、生津止渴、強筋骨、解酒毒等功效。

  13. 紫蘇葉:性溫味辛,歸肺、脾經,具有發汗解表、散風寒、止嘔、理氣行氣、降氣、補陽、補中益氣、溫裡溫中、安胎、止咳平喘、止血和解毒等傳統代功效。

總結:

中藥方劑「 大紫蘇飲 」的組成主要包括甘草、生薑、草果、陳皮、大腹皮、茯苓、訶子、厚朴、桔梗、人參、桑白皮、五味子、紫蘇葉等,具有多種功效,可治萬物皆由氣組成。

傳統服藥法


大腹子3分,訶子(炮、去核)3分,桑白皮3分,厚朴(去粗皮,薑制,炒)3分,人參(去蘆)3分,陳皮(去白)1兩,紫蘇葉1兩,草果(炮)半兩,五味子(去枝)半兩,茯苓(白者,去皮)半兩,甘草(炙)半兩,桔梗(炒)半兩。
通利胸膈。
上為粗末。
每服4錢,水1盞半,加生薑3片,鹽1字,煎至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子懸《赤水玄珠·醫案》:費少垣乃眷,妊己九月,痰多喘嗽,胎氣上逆,眼撐不起,兩太陽微疼。予曰:此子懸症兼痰火也。以大紫蘇飲為主。才服一帖,逆即不逆,胸膈頓寬,唯咳嗽不止,與七制化痰丸而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腹瀉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大紫蘇飲,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二。 組成:大腹子3分,訶子(炮、去核)3分,桑白皮3分,厚朴(去粗皮,薑制,炒)3分,人參(去蘆)3分,陳皮(去白)1兩,紫蘇葉1兩,草果(炮)半兩,五味子(去枝)半兩,茯苓(白者,去皮)半兩,甘草(炙)半兩,桔梗(炒)半兩。 主治:通利胸膈。主治:一切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