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分氣飲

茯苓分氣飲

FU LING FEN QI YI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三因》卷十四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偏熱 (1.78)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肺經 25%
胃經 17%
心經 14%
腎經 7%
大腸經 3%
小腸經 3%
肝經 2%
脾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大腸經
小腸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茯苓分氣飲中加入五味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固氣止汗: 五味子味酸收斂,性溫,具有益氣固澀、斂汗止瀉之效。茯苓分氣飲主治脾肺氣虛,氣短乏力、自汗、盜汗等症,而五味子則可補益肺氣,固澀止汗,配合茯苓健脾益氣,協同作用,增強療效。

2. 滋養心腎: 五味子入心、腎經,有滋養心腎、安神定志之功。茯苓分氣飲中加入五味子,不僅可改善氣虛所致的心悸失眠,還可滋養腎氣,增強脾肺之氣,使整體治療效果更顯著。

茯苓分氣飲中加入桔梗,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利氣化痰:桔梗性味辛溫,具有宣肺利氣、化痰止咳的功效,與茯苓配伍,有助於疏通氣機,化解痰濕,達到分氣利水的目的。
  2. 助茯苓升提:桔梗性輕,善於升提,可助茯苓向上升提水濕,達到利水消腫的效果。同時,桔梗還能引導茯苓的藥力直達肺部,增強其宣肺利氣的作用。

總之,桔梗在茯苓分氣飲中,既能利氣化痰,又能助茯苓升提,提升整體藥效,達到治療肺氣不宣、痰濕壅滯等症的目的。

茯苓分氣飲中包含茯苓,乃因其具有以下功效:

  1. 利水滲濕: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能利水滲濕,有助於排除體內濕氣,改善水腫等症狀。
  2. 健脾和胃: 茯苓能健脾和胃,促進消化吸收,對於脾胃虛弱、食慾不振等症狀有改善作用。

因此,茯苓作為茯苓分氣飲的主要藥材,有助於利水滲濕,健脾和胃,達到調和氣血,消除水氣的作用。

茯苓分氣飲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茯苓分氣飲以茯苓為主藥,善於利水滲濕,但性偏寒涼。甘草性甘溫,味甘而緩和,能調和茯苓的寒涼之性,使藥性更為平和,避免寒涼傷脾胃。
  2. 增強療效: 甘草味甘,入脾經,具有補脾益氣之效。茯苓分氣飲主要用於治療氣虛水腫,甘草的補氣作用能增強茯苓利水消腫的功效,使療效更顯著。

茯苓分氣飲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理氣健脾,降逆止嘔: 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之功效。茯苓分氣飲以茯苓為主,善於健脾利濕,但若脾胃氣機不暢,則難以發揮其利濕之效。加入陳皮,可理氣健脾,幫助茯苓更好地發揮利濕作用,同時可降逆止嘔,緩解脾胃不和導致的嘔吐。
  2. 調和藥性: 茯苓性平,味甘,偏於滋潤,而陳皮性溫,味辛苦,偏於燥散。二者相配,可以中和藥性,使藥力更加平和,避免藥物過於滋膩或燥烈,更好地達到治療目的。

茯苓分氣飲中加入桑白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肺利水,宣肺降氣:桑白皮性寒,味甘,歸肺經,具有清肺熱、利水消腫、宣肺降氣之功效。茯苓分氣飲主治痰濁壅肺,氣機不利之證,桑白皮可協助清熱化痰,宣肺利氣,使肺氣通暢,痰濁消散。
  2. 輔助茯苓利水滲濕:茯苓性甘淡,味平,歸脾、肺、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之功效。桑白皮利水消腫,可與茯苓協同作用,加強利水滲濕之力,更有效地消除水腫,緩解氣喘。

茯苓分氣飲中加入草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化濕:草果性溫,味辛,歸脾、胃經,具有行氣化濕、溫中止痛的功效。茯苓分氣飲旨在治療脾胃氣滯、濕阻中焦所致的脘腹脹滿、食少納呆、噯氣等症狀。草果加入方中,可助茯苓、陳皮等藥材行氣化濕,疏通脾胃,利於氣機升降,改善消化功能。

2. 溫脾暖胃:草果性溫,可溫脾暖胃,有助於緩解脾胃虛寒引起的胃痛、腹痛等症狀。茯苓分氣飲中,茯苓偏於健脾利濕,草果的溫陽作用可以與茯苓相配,協同調理脾胃,達到溫中散寒、行氣化濕的效果。

茯苓分氣飲中加入大腹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降氣消脹: 大腹皮性寒,味辛,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脹、利水滲濕之效。茯苓分氣飲主要針對氣機阻滯,水濕停滯引起的胸悶氣短、腹脹等症,大腹皮能幫助行氣消脹,促進氣血流通,改善胸悶不適。
  2. 利水滲濕: 大腹皮能利水滲濕,與茯苓、白朮等藥物協同作用,加強利水滲濕之效,有助於排除體內積存的水濕,改善水腫、腹脹等症狀。

茯苓分氣飲中加入紫蘇葉,主要原因有二:

一、解表散寒,行氣止痛:紫蘇葉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解表散寒、行氣止痛之功。茯苓分氣飲主治胸悶氣滯、心悸不寧,而紫蘇葉的加入可助於散寒解表,疏通氣機,緩解胸悶氣滯等症狀。

二、調和脾胃,增進食慾:紫蘇葉亦具調和脾胃、增進食慾之效。茯苓分氣飲中,茯苓、白朮等藥物有助於健脾利濕,但亦可引起脾胃虛弱,影響食慾。紫蘇葉的加入可改善此類情況,使脾胃功能更完善,促進食慾。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茯苓分氣飲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攻「脾胃失和」所衍生的氣機壅滯與水濕不化之證,其主治症狀可分三類:

  1. 氣機受阻:如胸膈噎塞、心下脹滿、腹脅疼痛,反映中焦氣滯,升降失常。
  2. 濕濁內停:嘔吐、飲食不進、四肢浮腫,乃脾不運濕,胃失和降,水濕泛溢肌表。
  3. 肺氣上逆:氣促喘急,乃土不生金,痰濕上犯,肺失宣肅。
    整體病機為「脾虛濕盛,氣滯水停」,故治法需分消氣滯、健脾化濕,兼調肺氣。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健脾滲濕為本

    • 茯苓為君,健脾利水,導濕下行;
    • 草果燥脾濕、溫中焦,助茯苓化濕;
    • 大腹皮行氣寬中,利水消腫,專攻濕阻氣滯之腹滿。
  2. 理氣暢中以解鬱

    • 陳皮理脾肺氣滯,化痰止嘔;
    • 紫蘇葉宣肺疏肝,解表寬中,助氣機外達;
    • 生薑和胃降逆,協同陳皮止嘔。
  3. 肅肺降逆以調水

    • 桑白皮瀉肺行水,治喘滿浮腫;
    • 桔梗宣肺載藥上行,開提氣機,與桑白皮一宣一降,調節肺氣;
    • 五味子斂肺止咳,防辛散過度,兼固正氣。
  4. 調和諸藥

    • 炙甘草益氣和中,緩和藥性;
    • 鹽少許引藥入腎,助利水之功。

全方特點

  • 分消走泄:上宣肺(蘇葉、桔梗)、中理氣(陳皮、腹皮)、下利水(茯苓、桑白皮),三焦並調。
  • 標本兼顧:既祛濕行氣治標(腹皮、草果),又健脾固本(茯苓、甘草)。
  • 動靜結合:五味子之收斂,與紫蘇、陳皮之辛散相制,防耗氣傷津。

總結
此方從「氣水同病」切入,通過分消三焦氣滯水停,恢復脾胃升降,體現「治濕先調氣,氣行濕自化」之思路,適用於濕濁中阻、氣機壅滯之虚实夹杂證。

傳統服藥法


五味子2兩半,桔梗2兩半,茯苓2兩半,甘草(炙)2兩半,陳皮2兩半,桑白皮2兩半,草果2兩半,大腹皮2兩半,紫蘇葉。
上為粗末。
每服4錢,水1盞,生薑3片,鹽少許,煎7分,去滓,食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茯苓分氣飲具有理气和胃、化痰消胀的功效,但不宜长期服用,以免引起脾胃虚弱。此外,茯苓分气饮有一定的副作用,如腹泻、恶心、呕吐等,如果出现不适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相關疾病


氣喘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嘔吐全身性水腫噁心反胃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茯苓分氣飲, 出處:《三因》卷十四。 組成:五味子2兩半,桔梗2兩半,茯苓2兩半,甘草(炙)2兩半,陳皮2兩半,桑白皮2兩半,草果2兩半,大腹皮2兩半,紫蘇葉。 主治:脾胃不和,胸膈噎塞,腹脅疼痛,氣促喘急,心下脹滿,飲食不進,嘔吐不止,兼脾氣橫泄,四肢浮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