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湯

DA ZHO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3

寒性指數

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0%
肺經 17%
胃經 16%
肝經 8%
心經 7%
腎經 7%
大腸經 6%
膀胱經 2%
膽經 1%
三焦經 1%
脾經
肺經
胃經
肝經
心經
腎經
大腸經
膀胱經
膽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大中湯中使用黨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健脾:黨參味甘性平,歸脾、肺經,具有補氣益血、健脾益胃的功效。大中湯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等症狀,而黨參能補益脾胃之氣,促進消化吸收,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有助於改善整體狀態。

2. 和解藥性:大中湯中其他藥材可能存在較強的藥性,如黃芪、白朮等,黨參能起到緩和藥性、協調藥力的作用,避免藥性過於偏激,使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

大中湯中含有附子,主要原因有二:

一、溫陽救逆:附子性溫熱,入心、腎、脾經,有回陽救逆、溫經散寒的功效。大中湯主要用於治療陽虛寒凝,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各種疾病,如陽氣衰微、面色蒼白、四肢厥冷、脈微細等。附子在此方中起著溫陽散寒、回陽救逆的作用,幫助提升陽氣,改善寒凝狀態。

二、配合其他藥材:附子與方中其他藥材,如桂枝、白芍等,相互配合,發揮協同作用。附子溫陽散寒,桂枝溫經通絡,白芍養血柔肝,三者合用,溫陽散寒、活血化瘀,協同治療陽虛寒凝所致的疾病。

大中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其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其利水滲濕之功,能祛除體內濕氣,改善水腫,有助於緩解大中湯所針對的濕熱內蘊、水濕停滯等病症。

此外,茯苓還有健脾寧心的作用,能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促進水液代謝,並安神定志,緩解因濕熱內蘊引起的煩躁不安、失眠等症狀。因此,茯苓的加入,不僅有助於利水消腫,更能兼顧脾胃和心神,使療效更顯著。

大中湯中使用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燥濕利水: 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大中湯屬於補中益氣之劑,而白朮能補脾氣,益中氣,並能燥濕化痰,利水滲濕,配合其他藥物,起到扶正祛邪,恢復脾胃功能的作用。
  2. 調和藥性: 白朮性溫和,能調和藥性,避免其他藥物過於燥烈或寒涼,使藥物更有效地發揮作用。同時,白朮還能增強其他藥物的功效,使藥效更顯著。

總之,白朮在大中湯中起著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並調和藥性的作用,是方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大中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活血: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之效。大中湯主要用於治療血虛證,而當歸能補益氣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虛所致的症狀,如面色蒼白、頭暈目眩、心悸氣短等。
  2. 調和營衛: 當歸能調和營衛,促進氣血運行,有利於改善寒凝血瘀所致的疼痛。大中湯中常與其他活血化瘀藥物配合使用,如桃仁、紅花等,共同發揮活血化瘀、止痛的效果。

大中湯中加入陳皮,主要是為了其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

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其辛散之性可行氣解鬱,促進脾胃運化;苦燥之性可燥濕化痰,消除痰濕阻滯。在方劑中,陳皮可協同其他藥物,促進氣血流通,改善脾胃功能,達到止咳化痰、消食健胃的效果。

大中湯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積導滯: 厚朴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燥濕化痰的功效。對於脾胃氣滯、食積不消、脘腹脹滿等症狀,厚朴能有效促進消化,消除積滯。
  2. 降逆止嘔: 厚朴能降氣平喘,對於胃氣上逆、呃逆嘔吐等症狀,厚朴能起到降逆止嘔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可協同增強療效。

總而言之,厚朴在中藥方劑大中湯中的加入,旨在通過消積導滯、降逆止嘔等作用,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消化,緩解相關病症。

大中湯中包含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消積: 枳殼味苦辛,性微寒,入肝、脾、胃經。其具有行氣消積、破氣散結之功效,可緩解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
  2. 疏肝理氣: 枳殼能疏肝理氣,對於肝氣鬱結、胸脅脹痛、胃脘痞滿等病症具有較好的療效。

因此,在大中湯中加入枳殼,可以起到行氣消積、疏肝理氣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患者的消化功能,緩解腹部脹滿等症狀。

大中湯中加入烏藥,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烏藥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對於寒邪凝滯,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食慾不振、噯氣吞酸等症狀,烏藥能起到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作用,與大中湯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相輔相成。
  2. 協同其他藥物,增強療效:烏藥與大中湯中其他藥物如肉桂、乾薑等相配伍,可以起到協同作用,增強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療效。例如,烏藥與肉桂相配,能加強溫中散寒的效果;與乾薑相配,能增強理氣止痛的作用。

總之,烏藥的加入,使大中湯的溫中散寒、理氣止痛功效更加顯著,提高了其治療寒邪凝滯、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食慾不振等症狀的效果。

大中湯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理氣止痛: 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大中湯主要治療脾胃氣滯、脘腹脹痛、食慾不振等症狀,木香能疏肝理氣,解除脾胃氣滯,緩解腹痛,配合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止痛的效果。
  2. 燥濕健脾: 木香還具燥濕健脾的功效。大中湯中常配合其他燥濕健脾的藥物,如白朮、茯苓等,共同作用於脾胃,達到燥濕健脾、化濕止瀉的效果。

綜上所述,木香在大中湯中起到理氣止痛、燥濕健脾的重要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治療效果。

大中湯中包含大棗,其原因主要有二:

  1. 補益脾胃: 大棗味甘性溫,入脾胃經,能補益脾胃之氣,促進消化吸收,改善脾胃虛弱所致的乏力、食慾不振等症狀。大中湯主要用於治療氣虛血弱、脾胃不健之症,而大棗的補益脾胃功效,正好可以增強機體的整體抵抗力,促進氣血生化,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2. 調和藥性: 大棗性平和,能調和藥性,緩解其他藥材的燥性或寒性,使其藥性更為溫和,減少副作用。大中湯中包含一些性寒或燥的藥材,例如黃芪、白朮等,而大棗的加入,可以起到調和藥性,使其藥力更為平和,更適合體虛患者服用。

大中湯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溫中散寒: 生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吐的功效。大中湯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加入生薑可溫暖脾胃,散寒止痛,減輕嘔吐症狀。

二、調和藥性: 大中湯中多用寒涼藥材,加入生薑可以中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氣過於傷胃,使藥物更加平和有效。同時,薑的辛溫之性,亦可助藥力更好地發揮,提高療效。

主治功效


藥方名稱:中藥方劑「 大中湯 」

主治功效:脾虛下利、食少神疲,胸腹時痛。

黨參

  • 性微溫,味甘,歸脾、肺經。
  • 補中益氣,健脾胃,生津止渴,補血,安神。
  • 增強脾肺臟腑之氣,改善氣虛情況,使臟腑正常運作。

附子

  • 性大熱,味辛、甘,有毒,入肺、腎經。
  • 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
  • 溫暖身體,促進血循,增強心臟功能,加速新陳代謝,排毒。

茯苓

  • 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
  • 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
  • 促進小便的生成和排出,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適用於水腫、尿路感染、膀胱炎、腎炎等症。

白朮

  • 性溫,味苦、辛,歸脾、胃經。
  • 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
  • 補氣健脾、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具有多種藥用價值,常用於治療脾虛氣弱、食慾不振、肢體乏力、水腫、黃疸、自汗、盜汗、口渴、口乾舌燥、安胎、食少、腹脹、泄瀉、風濕疼痛、關節炎等症狀。

當歸

  • 性溫,味甘、辛,歸肝、心、脾經。
  • 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
  • 促進造血功能,增加血細胞數量,達到補血效果;其活性成分能調節子宮平滑肌,緩解痛經,促進內膜生長,改善月經不調;當歸所含的維生素K等活性成分能增強血管壁張力,促進血小板聚集,達到止血效果。

陳皮

  • 性溫,味苦、辛,歸脾、肺經。
  • 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
  • 行氣、燥濕、化痰,常用於濕阻氣滯痰凝所致之肺失宣肅、脾失健運之證。
  • 能溫化寒痰,宣肺止咳,適用於濕痰咳嗽,寒痰咳嗽等。

厚朴

  • 性溫,味辛,歸脾、胃、大腸經。
  • 溫裡溫中,降氣,健脾胃,燥濕,驅蟲殺蟲。
  • 有助於祛除體內濕氣,緩解腸胃脹氣、腹瀉等症狀。
  • 增強胃腸的蠕動和分泌功能,促進消化吸收。

枳殼

  • 性寒,味苦、酸,歸肺、大腸經。
  • 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
  • 理氣寬中,行滯消脹,主治胸脅氣滯、脹滿疼痛、食積不化;其性寒,故不適用於脾胃虛寒、腹瀉洩瀉者。

烏藥

  • 性溫,味辛、苦,入脾胃、腎經。
  • 理氣行氣,補陽,行氣止痛,散寒止咳,消腫散結,祛痰。
  • 可調理七情鬱結、氣血凝停、霍亂吐瀉、痰食稽留、寒凝氣滯的小腸疝氣、少腹引控睾丸而痛、偏墜腫痛、痛經、寒邪侵犯肺臟、肺氣失宣、乳腺炎、瘰癘等證。

木香

  • 性溫、味辛,歸脾、胃、大腸經。
  • 溫裏溫中,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止瀉,健脾健脾止咳平喘,疏肝解鬱。
  • 主要用於治療胸腹脹滿、嘔吐腹瀉、腹脹滿痛、脾胃不和、氣滯血瘀、濕熱瀉痢、裡急後重、脾虛食少、消化不良、風寒咳嗽、哮喘、情志不舒、鬱鬱寡歡等證狀。

大棗

  • 性溫,味甘,歸脾、胃經。
  • 安神助眠,理氣行氣,止瀉,調經,止咳化痰,活血化瘀,益氣補血,補血養肝,健脾胃。
  • 緩解因氣滯導致的各種不適症狀,改善腸道菌羣,促進腸道消化吸收,增強腸道功能,達到止瀉效果;可調經理氣,改善氣血不足、肝鬱脾虛等症;可止咳化痰,緩解咳嗽症狀;可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貧血癥狀;可補中益氣、健脾胃,改善氣血不足、脾胃虛弱等症狀;可補血養肝,促進肝臟新陳代謝,提高解毒能力;可健運脾胃,改善脾胃虛弱、食慾不振、大便溏薄等症狀。

生薑

  • 性辛溫,味辛,歸肺、脾、胃經。
  • 散風寒,發汗解表,止咳化痰,降氣,補陽,健脾胃,解毒,止嘔,祛風除濕,活血化瘀。
  • 單獨煎湯服用,也可以與其他中藥材配伍使用,具有廣泛的臨牀應用。

總結

中藥方劑「 大中湯 」主要成分是黨參、附子、茯苓、白朮、當歸、陳皮、厚朴、枳殼、烏藥、木香、大棗、生薑,具有脾虛下利、食少神疲、胸腹時痛等功效。

傳統服藥法


黨參4錢,附子7分,茯苓3錢,白朮1錢5分,當歸2錢,廣皮1錢,厚朴1錢,枳殼1錢,烏藥1錢,木香5分,大棗2個,生薑3片。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大中湯具有溫中散寒的功效,因此不宜在夏季服用。此外,大中湯有一定的刺激性,因此脾胃虛弱、氣虛血虧、陰虛火旺者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大中湯, 出處:《醫醇剩義》卷四。 組成:黨參4錢,附子7分,茯苓3錢,白朮1錢5分,當歸2錢,廣皮1錢,厚朴1錢,枳殼1錢,烏藥1錢,木香5分,大棗2個,生薑3片。 主治:脾虛下利,食少神疲,胸腹時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