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寒建中湯

QU HAN JIAN ZHO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6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1%
胃經 18%
肺經 15%
肝經 9%
心經 8%
大腸經 6%
腎經 5%
膽經 2%
三焦經 2%
脾經
胃經
肺經
肝經
心經
大腸經
腎經
膽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22

方劑組成解釋

祛寒建中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活血,溫經止痛: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溫經止痛的功效。祛寒建中湯主要用於治療寒邪客於中焦,導致脾胃虛寒、腹痛泄瀉等症狀。當歸可以溫補脾胃陽氣,促進氣血運行,緩解腹痛,改善脾胃功能。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祛寒建中湯中其他藥物如乾薑、桂枝等偏溫熱,容易燥烈。加入當歸可以中和藥性,避免燥傷脾胃,同時也能更好地促進藥物成分的吸收和利用,增強療效。

祛寒建中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1. 緩解寒邪入脾胃之痛: 白芍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 養血柔肝,斂陰止痛 的功效。寒邪入脾胃,可導致脾胃虛寒,出現腹痛、腹瀉等症狀。白芍能溫暖脾胃,緩解寒邪引起的疼痛。
  2. 配合桂枝溫陽散寒: 祛寒建中湯中以桂枝為君藥,溫陽散寒。白芍的微寒之性,能 調和桂枝的辛溫之性,避免溫陽過度而損傷脾胃,使藥力更加溫和有效。

祛寒建中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利水滲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健脾益氣,利水滲濕的功效。祛寒建中湯以溫中祛寒為主,但寒邪傷脾胃,導致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則寒邪難以祛除。茯苓能健脾益氣,使脾胃運化功能恢復,有利於藥物吸收和寒邪的排除。
  2.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療效: 茯苓與其他藥材如黨參、白朮、甘草等搭配,共同發揮健脾益氣、補中益氣的功效,並有助於去除體內寒濕,使藥效更加顯著。茯苓的存在,不僅有助於溫補脾胃,還可促進藥物在體內的吸收和利用,提高治療效果。

祛寒建中湯中包含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 白朮性溫,味甘苦,歸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溼利水、止汗固表之功效。脾胃爲後天之本,祛寒建中湯旨在溫中健脾,而白朮可補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改善寒邪所致的脾胃虛寒症狀,如腹痛、腹瀉、乏力等。
  2. 助運藥力: 白朮入脾胃經,可增強其他藥物的藥力,促進藥物的吸收和利用,提高治療效果。祛寒建中湯中含有桂枝、生薑等溫陽散寒之品,白朮的健脾作用可助其發揮更好的溫中散寒效果,從而達到祛寒健脾之目的。

祛寒建中湯中包含附子,是因其性溫熱,具有強烈的回陽救逆、溫補脾腎之效。附子為大熱藥,能直接溫暖臟腑,驅散寒邪,尤其針對脾胃虛寒、陽氣不足、四肢冰冷、腹痛泄瀉等症狀,可起到溫中散寒、回陽救逆的顯著效果。此外,附子還能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改善體虛乏力等症狀。因此,附子在祛寒建中湯中,起到溫補脾腎、驅散寒邪的重要作用。

祛寒建中湯中加入陳皮,主要出於以下兩點考慮:

  1. 理氣健脾: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能理氣健脾,燥溼化痰。祛寒建中湯以溫中補虛爲主,陳皮的加入可以幫助脾胃運化,減輕寒邪對脾胃的損傷,促進藥力吸收,提高療效。
  2. 降逆止嘔:陳皮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可以緩解寒邪侵襲導致的胃氣上逆,嘔吐等症狀。

因此,陳皮在祛寒建中湯中起到理氣健脾,降逆止嘔的作用,提升整體療效。

祛寒建中湯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厚朴性溫,味辛,入脾、胃經,能溫中散寒,理氣止痛。對於寒邪內阻,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食慾不振等症狀,厚朴能起到溫中散寒、和胃止痛的作用。
  2. 燥濕化痰,降逆止嘔:厚朴還有燥濕化痰的功效,能祛除脾胃濕氣,緩解痰濕阻滯所致的胸悶氣短、嘔吐等症狀。在祛寒建中湯中,厚朴的加入能更好地化解寒濕之邪,達到溫中散寒、化痰止嘔的效果。

祛寒建中湯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理氣,助消化: 枳殼味苦、酸,性寒,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咳的作用。其疏肝理氣之功,可以緩解寒邪阻滯肝氣,從而達到溫中散寒的效果。
  2. 緩解腹部脹滿: 祛寒建中湯常用於脾胃虛寒、脘腹冷痛、食少便溏等症狀。枳殼的消積作用,可以緩解寒邪引起的腹部脹滿、消化不良等問題,使藥效更佳。

總之,枳殼在祛寒建中湯中起到疏肝理氣、助消化、緩解腹部脹滿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溫中散寒、健脾益氣之效。

祛寒建中湯中加入白荳蔻,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中散寒,理氣和胃: 白荳蔻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理氣和胃的功效。對於寒邪入侵脾胃,導致脘腹冷痛、消化不良等症狀,白荳蔻能起到溫暖脾胃、促進消化、緩解疼痛的作用。
  2. 芳香闢穢,開胃消食: 白荳蔻氣味芳香,具有闢穢除臭、開胃消食的作用。對於寒邪阻滯脾胃,導致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等症狀,白荳蔻能起到開胃健脾、促進食慾的作用。

總之,白荳蔻在祛寒建中湯中,既能溫中散寒,又能理氣和胃,同時還有開胃消食的功效,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治療作用。

祛寒建中湯中加入木香,主要是因為其 行氣止痛、溫中和胃 的功效。

木香味辛、苦,性溫,入脾、胃、肝經。其 行氣 的作用,可以疏通脾胃氣機,改善因寒邪阻滯導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而 溫中和胃 的作用,則能溫暖脾胃,緩解寒邪對脾胃的損害。

因此,在祛寒建中湯中加入木香,可以協同其他藥材,達到 溫中散寒、健脾和胃 的功效。

祛寒建中湯中加入大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中益氣,溫和脾胃:大棗性溫味甘,歸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緩和藥性之效。祛寒建中湯常用於寒邪侵襲脾胃導致的腹痛、腹瀉等症,大棗可以溫暖脾胃,增強脾胃功能,幫助吸收營養,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

2. 調和藥性,緩和寒涼:祛寒建中湯中其他藥材如桂枝、生薑等性溫或辛溫,大棗的甘溫性質可以起到調和藥性,緩和寒涼之氣的作用,避免藥性過猛,損傷脾胃。

祛寒建中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有兩大原因:

  1. 溫中散寒: 生薑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的效果。祛寒建中湯主治脾胃虛寒,症狀多為腹痛、腹瀉、嘔吐、手足不溫等,生薑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上述症狀。
  2. 和胃止嘔: 生薑能和胃止嘔,對於脾胃虛寒導致的嘔吐,生薑可起到緩解作用。此外,生薑還能促進消化,增進食慾,有助於脾胃功能恢復。

主治功效


祛寒建中湯


組成:當歸、白芍、茯苓、白朮、附子、陳皮、厚朴、枳殼、白荳蔻、木香、大棗、生薑,共12味。

主治:水腫。寒氣停留於皮膚之間,感覺鼓鼓的但按壓並不堅硬,腹部膨大、全身浮腫,皮膚增厚,按壓腹部有空洞感且不會反彈,腹部皮膚顏色沒有變化。

組成介紹

  1.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
  2. 白芍: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止痛的功效。
  3. 茯苓: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4. 白朮: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
  5. 附子: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緩解腰膝冷痛、夜尿頻多等寒性疾病。
  6. 陳皮: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
  7. 厚朴:溫裡溫中、降氣、健脾胃、燥濕、驅蟲殺蟲。
  8. 枳殼: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
  9. 白荳蔻:溫中散寒,緩和脾胃虛寒;行氣止嘔,疏通氣機;解暑除煩,緩解過量飲酒引起的胃腸道不適、頭痛、噁心等症狀。
  10. 木香:溫裏溫中、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止瀉、止咳平喘、疏肝解鬱等功效。
  11. 大棗:安神助眠、理氣行氣、止瀉、調經、止咳化痰、活血化瘀、益氣補血、補血養肝、健脾胃。
  12. 生薑:散風寒、發汗解表、止咳化痰、降氣、補陽、健脾胃、解毒、止嘔、祛風除濕、活血化瘀。

總結:祛寒建中湯由12種中藥材組成,具有溫陽利水、補氣健脾、化濕祛痰的功效。適用於寒濕水腫、脘腹脹滿、四肢浮腫、小便不利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當歸2錢,白芍1錢(酒炒),茯苓2錢,白朮1錢,附子8分,廣皮1錢,厚朴1錢,枳殼1錢(麩炒),白蔻6分,木香5分,大棗2枚,生薑3片。
扶正祛寒,理氣化濁。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祛寒建中湯性溫,有溫補作用,陰虛火旺、體內有實熱者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男性勃起障礙多痰腹部腫大

相同名稱方劑


祛寒建中湯, 出處:《醫醇剩義》卷四。 組成:當歸2錢,白芍1錢(酒炒),茯苓2錢,白朮1錢,附子8分,廣皮1錢,厚朴1錢,枳殼1錢(麸炒),白蔻6分,木香5分,大棗2枚,生薑3片。 主治:扶正祛寒,理氣化濁。主治:膚脹。寒氣客於皮膚之間,鼓鼓然不堅,腹大,身盡腫,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變。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