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浸酒

Chrysanthemum soaked in wine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4.2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2%
肝經 18%
脾經 15%
肺經 14%
胃經 9%
膀胱經 6%
心經 6%
大腸經 4%
三焦經 1%
腎經
肝經
脾經
肺經
胃經
膀胱經
心經
大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主治功效


菊花浸酒方劑主治功效分析

菊花浸酒方,於古籍中記載,主要針對「風虛久冷」所致之諸多病症,其功效可歸納為以下幾點,並將其治療原理略作分析。

主治功效:

  1. 祛風散寒,通絡止痛:
    《太平聖惠方》中明確指出,此方能「治丈夫婦人。骨節痠痛。行步艱難」,以及「治風虛久冷。腰腳疼痛」。這說明菊花浸酒具有祛除風邪、散發寒氣的功效。風寒邪氣侵襲人體,易阻滯經絡氣血運行,導致骨節痠痛、腰腿疼痛等症狀。菊花性味辛甘,具有疏散風熱、平肝明目的功效,但浸酒後,其藥性得以發散,可加強溫通經絡、祛風散寒的作用,從而緩解疼痛。

  2. 強筋健骨,舒筋活絡: 《太平聖惠方》提到,此方可治「肩背傴僂」及「行步艱難」。 結合「腰腳疼痛」,可推斷本方具有強筋健骨、舒筋活絡的功效。風寒濕邪侵襲,導致筋骨失養,氣血運行不暢,會出現肩背彎曲、肢體活動不便等情況。菊花浸酒可溫養經絡,促進氣血運行,從而強筋健骨,改善肢體功能。

  3. 益氣養血,改善虛弱: 古籍描述此方可治「食少羸瘦。顏色萎瘁。行立無力。」,表明菊花浸酒對於氣血虧虛、形體羸弱者具有補益作用。 風虛久冷,不僅可致經絡痺阻,亦可損傷陽氣,導致氣血生化不足,從而出現食慾不振、形體消瘦、面色萎黃、倦怠乏力等症狀。 菊花雖不直接補氣養血,但可通過溫通經絡、祛除邪氣,恢復機體功能,使氣血得以正常運行,從而達到改善虛弱的作用。

  4. 改善中風後遺症: 《太平聖惠方》亦言本方可治「言語謇澀。口喎面斜。中風失音。半身不遂等疾」。中風之後,常有經絡氣血瘀滯、筋脈失養的情況,故可見言語不利、口眼歪斜、失聲、半身不遂等症狀。菊花浸酒,其溫通經絡、活血化瘀之效,有助於改善中風後遺症,緩解以上諸般不適。

治療原理分析:

菊花浸酒,乃是將菊花之藥性借酒力而發散。菊花性味辛甘,歸肝經,善疏散風熱,平肝明目,但浸酒後,其辛溫之性得以加強,可發散風寒,溫通經絡。酒本身亦有活血通絡之效,故兩者合用,可增強祛風散寒、舒筋活絡的功效。

總體而言,菊花浸酒方以祛風散寒為基礎,兼顧氣血,其治療原理在於:

  • 祛邪外出: 散發風寒,使邪氣從外而解,驅除致病因素。
  • 疏通經絡: 通達經脈,使氣血運行順暢,改善疼痛,恢復肢體功能。
  • 扶正固本: 通過祛除邪氣、溫養經絡,改善機體功能,使氣血得以正常生化,從而達到扶助正氣的作用。
  • 活血化瘀: 藉由酒之辛溫,活血化瘀,改善氣血運行,從而促進中風後遺症之康復。

此方雖可治療多種風寒濕邪所致之病症,然仍需辨證論治,方能達致最佳療效。

傳統服藥法


甘菊花半兩,杜仲4兩(去粗皮,炙微黃),當歸2兩,石斛2兩(去根),黃耆1兩,肉蓯蓉2兩(銼,去皺皮),桂心2兩,防風2兩(去蘆頭),附子2兩(炮裂,去皮臍),萆薢2兩,獨活2兩,鐘乳粉4兩,白茯苓2兩,山茱萸2兩。
上銼細,以生絹袋盛,用好酒2鬥,於瓷瓶中浸,密封,春、夏七日,秋、冬。七日後開取。
每飲1小盞,溫服,1日3-4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用量控制: 每次飲用1小盞(約30毫升),每日建議不超過3-4次,以免產生不適。
  2. 人羣適應症: 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應避免使用此藥酒,因成分可能對胎兒或嬰兒產生影響。
  3. 體質評估: 有些患者如頗有上火或燥熱之症狀的人,需謹慎使用,最好在中醫師指導下應用。
  4. 過敏反應: 如有對任何成分過敏者,請停止使用並諮詢專業醫療人士。
  5. 醫療建議: 此藥酒應作為輔助療法,並不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若有其他病症時,應及時就醫。

相關疾病


身體消瘦腰痛纖維肌痛症全身酸痛經常疲勞想睡皮膚顏色發黃四肢感到疼痛腰膝軟弱無力發燒及發冷陰部感到寒冷心臟病下背部疼痛腰骶痛手背痛合谷穴附近痛

相同名稱方劑


菊花浸酒, 出處:《聖惠》卷二十五。 組成:甘菊花半兩,杜仲4兩(去粗皮,炙微黃),當歸2兩,石斛2兩(去根),黃耆1兩,肉蓯蓉2兩(銼,去皺皮),桂心2兩,防風2兩(去蘆頭),附子2兩(炮裂,去皮臍),萆薢2兩,獨活2兩,鍾乳粉4兩,白茯苓2兩,山茱萸2兩。 主治:風虛久冷,腰腳疼痛,食少羸瘦,顔色萎瘁,行立無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