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減局方五苓散

加減局方五苓散

JIA JIAN JU FANG WU LI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中醫婦科治療學》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極寒 (0.06)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2%
肺經 17%
脾經 14%
膀胱經 11%
小腸經 11%
肝經 9%
胃經 6%
膽經 3%
大腸經 3%
心經
肺經
脾經
膀胱經
小腸經
肝經
胃經
膽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加減局方五苓散中加入赤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利濕:赤茯苓性平和,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滲濕止瀉的功效。五苓散本身主治濕痺,加入赤茯苓可以加強其利水滲濕的作用,有助於將體內積聚的濕邪排出,改善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
  2. 補脾益氣:赤茯苓能補益脾氣,增強脾臟運化水濕的能力。五苓散中加入赤茯苓,不僅能利濕,還能改善脾虛導致的水濕停滯,從根本上解決水腫問題,使療效更顯著。

加減局方五苓散為一方經典方劑,其在傳統中醫學中的應用廣泛,主要針對水濕內停、小便不利等症狀。在加減局方五苓散的組成中加入赤芍,是基於中醫辨證施治原則,強調對症下藥。赤芍性寒,味苦酸,歸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止痛之功。在該方中,赤芍不僅能增強整體方劑的活血化瘀作用,幫助改善因水濕內停所導致的血行不暢,還可緩解可能伴隨的腹部脹滿或疼痛感。

此外,赤芍與方中其他藥材如茯苓、豬苓等相配伍,能更好地促進水液代謝,使水濕得以有效排出體外,從而達到利尿消腫的效果。總體而言,加減局方五苓散中加入赤芍,旨在增強其清熱利濕、活血通絡的功效,使整個方劑在治療水濕相關病證時更為全面和有效。

加減局方五苓散中加入黃芩,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清熱燥濕: 五苓散主治濕熱內阻,但若患者伴有內熱明顯,則需加入黃芩清熱燥濕,以達到更好的療效。黃芩性寒,味苦,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能有效抑制濕熱之邪。
  2. 利水消腫: 五苓散以利水消腫為主,而黃芩能利水滲濕,有助於促進體內水液代謝,加速消腫。此外,黃芩還有止渴的作用,可緩解濕熱所致的口渴症狀。

加減局方五苓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如下:

  1. 調和藥性: 五苓散以茯苓、豬苓、澤瀉、桂枝四味藥為主,甘草可調和藥性,避免藥性偏燥或過於寒涼,使其更加平和,減輕對胃腸道的刺激。
  2. 緩解脾胃虛弱: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解脾胃虛弱的作用。五苓散常用於治療脾胃濕困,甘草的加入能起到輔助作用,增強脾胃運化水濕的能力。
  3. 增強藥效: 甘草能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使五苓散更有效地發揮利水滲濕、健脾和胃的功效。

總體而言,甘草的加入能使五苓散藥性更平和,增強藥效,更好地發揮其治療作用。

加減局方五苓散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主要用於治療水濕內停所導致的小便不利、水腫等症狀。在該方劑的組成中,琥珀的加入具有深遠的臨床意義。琥珀,在中醫裡被視為一味活血化瘀、利尿通淋的藥材。它不僅能促進血液循環,消除因瘀血引起的各種症狀,還能增強小便的排泄功能,對水濕內停有顯著療效。琥珀的這種特性,使其在加減局方五苓散中扮演了關鍵角色,通過其獨特的藥性,與方中其他藥物如茯苓、豬苓、澤瀉等相輔相成,共同發揮利水滲濕、調理氣機的作用,從而達到治療目的。琥珀的使用,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藥物配伍的智慧,彰顯了中醫學的博大精深。

加減局方五苓散中加入燈心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滲濕: 燈心草味甘淡,性寒,入心、小腸經,具有清熱利尿、滲濕止渴的功效。五苓散主治水停證,燈心草能促進體內水液代謝,利水滲濕,使水濕排出體外,從而達到除濕止渴、利尿消腫之效。
  2. 清心除煩: 燈心草還具有清心除煩的功效,對於水停證所致的煩熱、口渴等症狀有緩解作用。五苓散中加入燈心草,可以更好地清熱除煩,使患者感到舒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妊娠子淋」,屬熱郁血滯之證。其病機為孕期陰血下聚養胎,氣機壅滯,鬱而化熱,熱灼津液,導致膀胱氣化不利。症狀特徵如下:

  • 小便異常:黃赤、艱澀疼痛、頻數短少,乃熱結下焦,膀胱氣化受阻之象。
  • 熱鬱上擾:面紅口苦、煩躁便結,反映熱邪上炎,津傷燥結。
  • 舌脈佐證:舌紅苔黃燥、脈滑數有力,均為實熱內蘊之徵。

傳統功效「瀉熱行滯通淋」,旨在清熱涼血、通利水道,兼顧妊娠生理特點,避免過用攻伐。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劑以「清熱通淋」為主軸,配伍層次如下:

  1. 赤苓、赤芍(君藥)

    • 赤苓:色赤入血分,利水滲濕兼清血分鬱熱,避免過利傷陰。
    • 赤芍:涼血散瘀,解血滯兼清肝熱,與赤苓協調「血水同調」。
  2. 子芩、甘草梢(臣藥)

    • 子芩(黃芩嫩枝):清上焦肺熱,提壺揭蓋以助水道通調,兼安胎熱。
    • 甘草梢:專走莖中,清熱止淋痛,緩解尿道灼澀。
  3. 琥珀、燈心(佐使藥)

    • 琥珀:利尿通淋,活血散瘀,其鎮靜之性可緩煩躁。
    • 燈心:輕清導熱,引邪從小便出,尤宜孕婦體質。

治療原理

  • 清熱不傷胎:子芩、赤芍清熱兼顧安胎,避免苦寒直折。
  • 通淋兼活瘀:琥珀協同赤芍,化解血滯對水道的阻塞。
  • 標本兼顧:上清肺熱(子芩)、中調血滯(赤芍)、下利濕熱(赤苓、琥珀),形成「三焦分消」之勢。

此方體現「通因通用」思路,通過清熱活血以恢復氣化,契合妊娠子淋「鬱熱為本、滯澀為標」之病機。

傳統服藥法


赤苓3錢,赤芍2錢,子芩1錢,甘草梢1錢半,琥珀(刮末衝)5分,燈心30莖。
瀉熱行滯通淋。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嘴裡發苦膀胱炎陰道炎白帶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腎盂腎炎尿道膿傷子宮頸炎腹瀉小便顏色偏黃心情煩燥小便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加減局方五苓散, 出處:《中醫婦科治療學》。 組成:赤苓3錢,赤芍2錢,子芩1錢,甘草梢1錢半,琥珀(刮末衝)5分,燈心30莖。 主治:瀉熱行滯通淋。主治:妊娠熱鬱血滯,而爲子淋,小便黃赤,艱澀不利,解時疼痛,頻數而短,面色微紅,口苦而乾,煩躁不安,大便燥結,帶下色黃,舌紅,苔厚黃而燥,脈滑數有力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