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新加八味地黃湯中加入熟地黃,主要原因如下:
- 滋陰補腎: 熟地黃性溫,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益精填髓的功效。與六味地黃湯中的生地黃相比,熟地黃更偏於溫補,有助於溫陽益腎,並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因腎虛引起的頭暈耳鳴、腰膝痠軟等症狀。
- 補血養血: 熟地黃可補益腎陰,促進血細胞生成,改善血虛引起的面色蒼白、心悸失眠、月經不調等症狀。與其他藥物搭配,可達到更全面、更有效的補益效果。
新加八味地黃湯中加入山茱萸,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補腎固精: 山茱萸性溫,味酸甘,入肝腎經,具有補腎固精、澀精止遺的功效。其酸味收斂,可固腎氣,止遺精、尿頻等症狀。與地黃、山藥等藥材協同作用,增強補腎固精之效。
- 溫腎助陽: 山茱萸具有溫陽的作用,可溫補腎陽,改善因腎陽不足引起的腰膝酸軟、畏寒肢冷等症狀。與附子、肉桂等藥材配合,可溫腎壯陽,促進氣血運行。
因此,新加八味地黃湯中加入山茱萸,不僅能補腎固精,還能溫腎助陽,更全面地改善腎虛的症狀。
「新加八味地黃湯」中的紫石英,具有補腎壯陽、固精止帶的功效。紫石英能夠幫助改善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遺精早洩等症狀,與其他藥材相配,可以增強整體的補腎壯陽作用。
新加八味地黃湯中加入肉桂,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溫陽補腎: 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腎、脾經,具有溫陽補腎、助陽化氣的功效。地黃滋陰潤燥,若單用會偏於寒涼,容易傷陽氣,而肉桂的溫陽作用可以中和地黃的寒性,使滋陰補腎效果更佳。
- 促進血液循環: 肉桂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腎虛所致的畏寒肢冷、腰膝酸軟等症狀。同時,肉桂能溫通經絡,使藥物更容易到達病竈,提升藥效。
因此,新加八味地黃湯中加入肉桂,不僅能平衡方劑寒性,更能溫陽補腎、促進血液循環,達到更好的療效。
新加八味地黃湯中加入山藥,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補腎填精: 山藥性平味甘,入脾、肺、腎經,具有補腎填精、益氣健脾的作用。八味地黃湯以滋陰補腎為主,而山藥能增強其補腎功效,有助於改善腎陰不足所導致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遺精早泄等症狀。
- 健脾益氣: 山藥亦能健脾益氣,脾胃虛弱會影響腎氣的運化,而山藥有助於健脾胃,促進營養吸收,進一步增強腎氣,協同八味地黃湯更全面地改善患者的體質。
新加八味地黃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利濕,助補腎陽: 茯苓性平味甘,具有健脾利濕、滲濕利水之效,能改善因腎陽不足導致的脾濕困脾,促進水液代謝,利於腎陽的補益,使補腎功效更顯著。
- 佐助地黃,增強補腎效果: 地黃性寒,易於滋陰而耗氣,茯苓的健脾利濕之功,可助地黃滋陰而不傷陽氣,使補腎效果更持久穩定,避免滋陰過度,導致陽氣虛衰。
總而言之,茯苓的加入,既能改善脾濕,利於補腎,又能協調藥性,使補腎效果更加全面有效。
新加八味地黃湯中加入澤瀉,主要原因有二:
一、瀉腎水,利水滲濕: 澤瀉性寒,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瀉腎水的作用,可輔助地黃滋陰補腎,防止滋陰過度,導致水濕內停,加重腎虛症狀。
二、調和藥性: 方中熟地黃滋膩,容易造成脾虛濕困,澤瀉的利水滲濕作用,可以化解熟地黃的滋膩之性,使藥性更為平和,避免滋膩傷脾。
主治功效
新加八味地黃湯主治功效分析
組成
- 熟地黃:滋陰補腎,益精填髓。
- 山茱萸:補肝益腎,收斂固脫。
- 紫石英:溫陽散寒,安神定志。
- 肉桂:溫補脾腎,引火歸元。
- 山藥:健脾止洩,益肺固精。
- 茯苓:健脾利水,寧心安神。
- 澤瀉:利濕退黃,清熱解毒。
古文主治
腎氣虛喘,動則喘甚,腰痛足冷,小便不利,腎水上泛為痰,嗽出如沫而味鹹。
治療原理分析
綜合多篇古文內容,新加八味地黃湯主要用於治療腎陽虛衰,虛陽上浮所致的諸多病症,其治療原理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溫補腎陽,鎮納虛喘:
- 古文提到“腎氣虛喘,動則喘甚,腰痛足冷,小便不利,腎水上泛為痰,嗽出如沫而味鹹,故以八味地黃溫補腎氣為君”,指出本方以八味地黃湯為基礎,溫補腎陽。
- “臣以紫石英溫納沖氣;妙在佐以鐵落合黑錫丹,重鎮沖逆,以納氣定喘”,說明方中加入紫石英,並佐以鐵落、黑錫丹,增強了溫陽納氣、鎮攝沖逆之功,針對腎不納氣所致的虛喘。
- “新加八味地黃湯,桂附萸淮苓澤紫,鐵落錫丹代水煎,溫補腎陽納衛氣”,進一步強調了本方溫補腎陽、納氣平喘的作用。
回陽攝陰,救治危候:
- 古文提及“下多陰竭,孤陽從上而脫也,急與新加八味地黃湯鎮元納陽”,指出在“下利既止,而頭目暈眩,時時自冒,痰湧喘息,兩足冰冷者”的危急情況下,本方可用於回納欲脫之陽氣。
- 這與“下多傷陰,孤陽從外而亡也,急與真武湯回陽攝陰”形成對比,說明在不同情況下,需要根據陰陽偏盛偏衰選擇相應的方劑。
納氣歸腎,導火歸原:
- 古文提到“甚則導火歸原,如加味金匱腎氣湯,納氣歸腎,或新加八味地黃湯等,皆可對病酌用”,提示本方還可用於將浮越之虛火導引回腎中,即所謂的“引火歸元”。
適用於多種病症的加減運用:
- 古文還列舉了本方在治療哮喘、蟲痛等病症時的加減應用,如“氣虛自汗者,加蜜炙綿耆皮三錢,五味子三分;小便利者,去苓、澤,防其損津液也”。
- “若下利既止,而頭目暈眩,時時自冒,痰湧喘息,兩足冰冷者,下多陰竭,孤陽從上而脫也,急與新加八味地黃湯鎮元納陽”說明在不同證型中可以靈活運用。
總結
新加八味地黃湯是在八味地黃湯的基礎上,加強了溫陽納氣、鎮攝沖逆的作用,主要用於治療腎陽虛衰、虛陽上浮所致的虛喘、下利後陰竭陽脫等危重證候。同時,根據具體病情,可以靈活加減運用,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本方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扶正祛邪的治療原則。
傳統服藥法
厚附塊1錢半,大熟地6錢(炒松),山萸肉8分,紫石英4錢(杵),紫瑤桂5分,淮山藥3錢(杵),浙茯苓4錢,澤瀉1錢半。
補陽鎮衝。
先用鐵落5錢,鎮元黑錫丹3錢,用水6碗,煎成4碗,取清湯代水煎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滋陰補腎的功效,因此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服用本方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新加八味地黃湯, 出處:《重訂通俗傷寒論》。 組成:厚附塊1錢半,大熟地6錢(炒松),山萸肉8分,紫石英4錢(杵),紫瑤桂5分,淮山藥3錢(杵),浙茯苓4錢,澤瀉1錢半。 主治:補陽鎮衝。主治:腎氣虛喘,動則喘甚,腰痛足冷,小便不利,腎水上泛爲痰,嗽出如沫而味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