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減理中湯

JIA JIAN LI ZHO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4

寒性指數

4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肺經 20%
心經 14%
胃經 11%
腎經 8%
三焦經 5%
肝經 5%
大腸經 5%
膽經 2%
脾經
肺經
心經
胃經
腎經
三焦經
肝經
大腸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加減理中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補氣扶正: 人參為補氣藥,能益氣補脾、生津止渴,對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者,可提升正氣,增強抵抗力。理中湯本身即為溫中補氣的方劑,加入人參更能強化其補氣功效,使藥效更顯著。

二、調和藥性: 人參性溫和,能緩解理中湯中其他藥物可能帶來的燥熱之性,使其更適合脾胃虛寒、氣虛兼見陽虛的患者使用,避免藥性過燥傷陰。

加減理中湯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所導致的各種症狀,如腹瀉、食少體倦等。在該方劑的組成中,白朮作為一味重要的藥材被廣泛應用。白朮,在中醫學中被認為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的功效,能有效改善脾虛所導致的消化不良和水液代謝失調等問題。

從中醫理論來看,脾主運化,負責將食物轉化為精微物質並輸布全身。當脾氣虛弱時,這一過程就會受到影響,進而引發一系列症狀。白朮性溫味甘,能夠溫補脾氣,增強脾胃功能,幫助改善因脾虛引起的腹瀉、食慾不振等症狀。此外,由於白朮還具有燥濕的作用,對於脾虛濕滯的情況也有良好的療效,有助於調整體內水液平衡。

綜合以上,加減理中湯中使用白朮是為了發揮其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的作用,與其他藥材相互配合,共同達到溫中散寒、健脾止瀉的目的,從而對脾胃虛寒的患者產生積極的治療效果。

理中湯原方以人參補氣,黃耆則為其常用代用品,在加減理中湯中加入黃耆,主要是考量以下兩點:

  1. 補氣益中:黃耆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之效。對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面色蒼白,乏力倦怠等症,黃耆能補益中氣,提高機體抵抗力,與理中湯溫中健脾的功效相輔相成。
  2. 價格因素:人參價格較昂貴,黃耆價格相對親民,且藥效相似,因此在臨牀應用中,常用黃耆代替人參,以降低患者的經濟負擔,同時也能達到預期的療效。

加減理中湯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1.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理中湯本身藥性偏溫燥,而甘草能緩解燥熱之性,使其更適合脾胃虛寒的患者使用。
  2. 補益脾氣:甘草入脾經,具有補脾益氣之效。理中湯以補脾胃為主,甘草可增強補脾效果,使患者氣血生化充足,改善脾胃虛弱狀態。

總而言之,甘草在加減理中湯中起到調和藥性、補益脾氣的重要作用,使其更能有效治療脾胃虛寒之症。

理中湯本為溫中健脾之方,但對於脾胃虛寒兼有氣滯者,單用理中湯則療效不足。加入木香,正是為了針對氣滯之症,以增強理中湯的療效。

木香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之功效。對於脾胃虛寒兼有氣滯者,木香可溫中散寒,行氣止痛,促進脾胃運化,與理中湯溫中健脾之效相輔相成,達到雙管齊下的目的,使治療效果更加顯著。

加減理中湯是在傳統方劑理中湯基礎上進行加減而成。原方由人參、乾薑、白朮與甘草組成,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所導致的各種症狀,如腹痛、泄瀉等。若在加減過程中加入肉桂,其意圖通常為增強溫陽散寒的效果。肉桂性熱味辛,歸腎、脾、心肝經,在中醫裡具有溫補腎陽、散寒止痛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寒較重,或是伴有腰膝酸冷、小便頻數等腎陽不足表現的患者來說,添加肉桂可以更好地溫暖下元,增強整體溫煦作用。此外,肉桂還能助長人體氣機的運行,促進血液循環,對於改善因寒邪阻滯所致的肢體冷痛亦有幫助。總體而言,加減理中湯中使用肉桂是為了強化方劑溫中散寒的作用,使之更適合於需要溫補腎陽、強化脾胃功能的情況。

加減理中湯中加入茯苓,主要是因為其 健脾利濕 的功效。

理中湯原本以溫補脾胃為主,但若患者脾胃虛弱,同時伴有濕氣困阻,則僅溫補不足,需加入茯苓以利水滲濕,促進脾胃運化水濕,以達到健脾利濕,扶正祛邪的效果。

茯苓性平味甘淡,入脾、肺經,能利水滲濕,健脾寧心,與理中湯其他藥物相配,可協同作用,達到更佳的療效。

加減理中湯中加入半夏,主要原因有二:

  1. 和胃降逆: 理中湯以健脾胃為主,但若患者伴隨脾胃氣逆、噁心嘔吐等症,則可加入半夏,其辛溫燥濕,能降逆止嘔,和胃止痛,緩解脾胃不和引起的症狀。
  2. 燥濕化痰: 半夏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對於脾胃濕困、痰飲內停者,加入半夏能幫助化解痰濕,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消化功能。

因此,加減理中湯中加入半夏,既能緩解脾胃不和的症狀,又能促進脾胃運化,達到更佳的療效。

理中湯加入陳皮,主要有兩大原因:

  1. 理氣健脾: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其理氣健脾之效,可助理中湯溫中健脾、燥濕化痰,提升胃腸消化吸收功能。
  2. 調和藥性:陳皮性溫,可調和理中湯中甘溫燥烈之性,避免藥物過於燥烈傷陰,使藥力更平和穏定。

因此,陳皮的加入,不僅能增強理中湯健脾理氣的功效,更能使藥性更加協調,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衛減理中湯


組成

甘草性味甘平,歸心、肝、肺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補血、止咳化壇、潤肺、生津止、補血、活絡止痛等藥效。臨場上,甘草可合於治療熱毒、藥毒、心氣不足、口溫、咳嗽、頭痛、中風除溼等症狀。

白術具有補氣、利水、固表止汗、生津止咳、安胎、健等胃、除溼等藥效。白術可以補氣、安胎、健胃、除溼、治療、口服、口服、症狀。

半夏具有溫和寒、止咳化、止咳、降氣、燥溼、利水消、散結等藥效。能溫暖肺氣,使化解、鎮、降低血壓、水腫、散結、藥、症狀。

陳皮性溫,味苦、辛,歸肺經。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健、消食化、燥溼、止痛等多種藥效。理氣行氣陳皮能行氣、燥溼、化、有效、溼阻氣、肺失宣、症狀。止咳化陳皮能溫化,止咳,常用於、寒。

充分性平,味甘淡,歸心經。具有利水、利水侵溼、清熱利尿、除溼、安胎、健等胃、補血、安神等藥效。促進小便、排除、水腫、藥物、尿路症狀。

黃具有補氣、固、升陽、利水、藥效。為中藥補氣、補氣、補氣、補氣、補氣、排毒、排、中藥、中、臨場、藥品。

木香性溫、味辛,歸、胃、大腸經,具有溫、行氣止痛、消食化、理氣行氣、止、健、平、疏、藥效。木香用於治療、腹、腹、腹、腹、腹痛、、腹、、腹、症狀。

人蔘具有多種藥代作用。它能補氣、增強、血糖、改善、提高、延緩、 повысить 性生活的效果還能安神益智、緩解神經衰弱、失眠等症狀。人蔘味甘,性微溫,歸、肺經,具有生津止咳、補血、健等胃等藥效。

肉桂性溫,味辛甘,歸心、肝、經,具有溫經、活血通經、溫陽、壯命門火、活血化、除溼、活絡止痛、通經絡、溫、中風除溼等藥效。對陽、手足冰涼、陽、經血不、痛經、血、血、血、腰痛、胸、陰、心腹冷、寒、陽、腹痛吐、月經不調、血、心腹冷痛等症具有療效。

適應症

小兒:指發出疾病。 吐:指和腹。 裏:指人體。 不能出快:指發出體外。

藥方主治

發出,並伴與腹,這是人體,發出不能順利排出體外。

注意事項

用藥請遵醫藥師指示。

傳統服藥法


人參、乾薑、白朮(土炒)、川椒。
引用烏梅1個,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脾胃虛弱、吐瀉裏虛的患者。如果患者有發熱、口渴、尿黃等症狀,則不宜使用本方。

相關疾病


神經性厭食症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麻疹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嘔吐食慾不振多痰味覺減退噁心反胃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加減理中湯, 出處:《痘疹一貫》卷二。 組成:人參、白朮、黃耆、甘草、木香、肉桂、茯苓、半夏、陳皮。 主治:小兒痘疹,吐瀉裏虛。不能出快。

加減理中湯, 出處:《金鑑》卷五十二。 組成:人參、乾薑、白朮(土炒)、川椒。 主治:胃寒蟲擾作吐,唇色或紅或白,胃口時痛時止,頻嘔清涎者。

加減理中湯, 出處:《雞峰》卷十二。 組成:白朮1兩,人參1兩,甘草1兩,乾薑1兩,青皮半兩,陳皮半兩。 主治:生養諸氣,大益脾胃。主治:脾胃不和,三焦壅滯,胸膈痞悶,脅肋脹痛,嘔吐惡心,口淡無味,呼吸寒冷,心腹暴痛,飲酒過傷,全不思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