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中散寒湯

WEN ZHONG SAN HAN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會約》卷七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6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2%
肝經 15%
肺經 15%
心經 14%
胃經 12%
腎經 12%
三焦經 2%
膽經 2%
心包經 1%
脾經
肝經
肺經
心經
胃經
腎經
三焦經
膽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溫中散寒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補血,改善寒邪所致的虛寒症狀:當歸味甘辛,性溫,具有補血活血、溫陽散寒的功效。對於寒邪侵襲,導致氣血不足、面色蒼白、手足冰冷等症狀,當歸可以溫補氣血,改善寒邪所致的虛寒症狀。
  2. 調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燥烈:溫中散寒湯多以辛溫之品為主,容易造成燥熱之弊。當歸的甘潤之性可以緩解藥物的燥烈之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對身體造成負擔。

溫中散寒湯中加入山藥,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補脾益氣:山藥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補脾益氣、滋陰養胃的功效。溫中散寒湯多用於寒邪侵襲脾胃導致的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山藥可以補脾胃之虛,增強抵抗力,有助於溫陽散寒藥效的發揮。
  2. 緩和藥性:溫中散寒湯中常使用辛溫燥烈之品,如乾薑、附子等,山藥性平,可以緩和藥性,避免燥烈之品傷及脾胃,使藥效更加平和,減少副作用。

溫中散寒湯中加入茯苓,主要有以下原因:

  1. 健脾利濕,和中化濕: 茯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和胃的功效,可以改善脾胃虛弱、濕氣困阻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有助於溫中散寒藥物的吸收和作用。
  2. 佐助溫陽散寒: 茯苓性平,味甘淡,能夠調節藥性,減緩溫中散寒藥物燥烈之性,防止寒邪散去後,脾胃受損。同時,茯苓還能利水滲濕,促進藥物更好地運行至病竈,提高藥效。

溫中散寒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緩解寒涼藥性:溫中散寒湯中多用辛溫之品,如乾薑、附子等,性較烈,容易傷陰耗氣。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藥性、緩解寒涼藥性的作用,避免藥性過於峻猛,減輕對胃腸的刺激,使藥效更平和,更易被人體接受。
  2. 增強藥效,協同作用:甘草味甘,具有補氣益脾的作用,可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氣血生化,有助於溫中散寒藥物的吸收和利用,從而提高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溫中散寒湯中加入青皮,主要是利用其行氣消脹的功效。

青皮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其性溫能溫中散寒,而其苦能行氣消脹。溫中散寒湯多用於治療寒邪客胃,導致的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症狀。而青皮可以幫助溫中散寒,同時也能消散寒邪導致的胃氣阻滯,緩解脹痛,進而促進胃腸蠕動,改善消化功能,達到溫中散寒、消脹止痛的目的。

溫中散寒湯中包含柴胡,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調和氣機:柴胡性微寒,能疏解肝氣鬱結,調和肝脾氣機。溫中散寒湯常用於治療寒邪客於中焦,導致胃寒、腹痛、嘔吐等症,而肝氣鬱結可加重寒邪阻滯,故加入柴胡以疏肝解鬱,幫助藥物更好地達到溫中散寒的效果。
  2. 引藥下行,散寒止痛:柴胡具有升散之性,能引藥下行,使藥力直達病竈。溫中散寒湯中含有溫陽散寒、止痛的藥物,加入柴胡可以引導這些藥物下行至中焦,更有效地散寒止痛。

溫中散寒湯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健脾: 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其理氣燥濕之性,可健脾和胃,促進脾胃消化吸收功能,有助於溫中散寒,緩解寒邪阻滯脾胃所致的脘腹冷痛、消化不良等症狀。
  2. 降逆止嘔: 陳皮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對於寒邪上逆所致的噁心嘔吐,也有緩解功效。此外,陳皮還能調和藥性,使藥效更加協調,溫中散寒之功更顯著。

溫中散寒湯中加入香附,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香附性味辛行,能疏肝解鬱,理氣止痛。溫中散寒湯主要針對寒邪凝滯,脾胃不和所致的脘腹冷痛、消化不良等症狀,香附可疏通肝氣,解除脾胃氣機鬱滯,有助於溫陽散寒,促進脾胃功能恢復。

其二,香附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能緩解寒邪凝滯引起的疼痛。溫中散寒湯中加入香附,可增強溫中散寒之效,並兼顧止痛,使治療效果更佳。

溫中散寒湯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其溫陽散寒、補火助陽的功效。

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腎、脾經。其溫陽散寒之力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改善因寒邪入侵所致的胃脘冷痛、腹痛、嘔吐、泄瀉等症狀。同時,肉桂亦可補火助陽,提升陽氣,改善肢體冰冷、畏寒怕冷等陽虛症狀。

因此,溫中散寒湯以肉桂為藥,既能溫暖脾胃驅寒,又能補益陽氣,達到溫中散寒、調理脾胃之功效。

溫中散寒湯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助陽化氣: 生薑性溫,味辛,入肺、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化痰止嘔、解表發汗的作用。溫中散寒湯旨在溫暖脾胃,散寒止痛,而生薑可助其溫陽化氣,促進脾胃功能恢復,達到散寒止痛的效果。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生薑能調和藥性,既可減少藥物的寒涼之性,又能增強藥物的溫暖之效,使藥性更溫和,更易被人體吸收。因此,在溫中散寒湯中加入生薑,既能增強散寒止痛的效果,又能保護脾胃不受寒涼之氣的侵襲,提高療效。

溫中散寒湯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乾薑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寒、寒邪內侵引起的腹痛、嘔吐、腹瀉等症狀,乾薑可以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症狀。
  2. 助藥力:乾薑可以促進其他藥材的藥力發揮。溫中散寒湯中通常還含有其他溫熱藥材,如肉桂、附子等,乾薑可以增強這些藥材的溫陽效果,提升整體療效。

因此,乾薑在溫中散寒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溫暖脾胃,驅散寒邪,並增強其他藥材的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溫中散寒湯

溫中散寒湯,是中醫常用的溫散寒邪、溫中益氣的中藥方劑,具有溫中散寒、疏肝健脾的功效,主治寒邪外閉、畏寒肢冷、腹痛泄瀉、嘔吐等。

方劑組成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生薑:性味辛溫,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止咳化痰、降氣、補陽、健脾胃、解毒、止嘔、祛風除濕、活血化瘀等功效。

柴胡:性味微苦、辛,歸肝、膽經,具有散風熱、發汗解表、止咳化痰、平肝息風、補陽、清熱瀉火、疏肝解鬱等功效。

陳皮:性溫,味苦、辛,歸脾、肺經,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功效。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等功效。

青皮:性辛、溫、微苦,入肝、脾、胃經,具有理氣行氣、活血化瘀、疏肝解鬱、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

肉桂:性溫,味辛甘,歸心、肝、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溫陽補陽、壯命門火、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活絡止痛、通經絡、溫裡溫中的功效。

山藥:具有補氣、澀精止遺、補腎、止咳化痰、強筋骨、健脾胃、滋陰、止瀉等功效。

香附:辛散苦降,能理氣解鬱,疏肝理氣,調經止痛,散結消痞。

主治功效

  • 寒邪外閉:寒邪侵襲人體表面,導致體表閉合,無法散發熱量。

  • 畏寒:怕冷,常感覺寒冷。

  • 脅痛:肋骨兩側疼痛。

  • 體弱:身體虛弱,抵抗力差。

  • 脈虛:脈搏虛弱,無力。

  • 尿少:小便次數減少,尿量減少。

  • 小腹冷痛:小腹部冷痛,常伴有腹瀉。

  • 月經不調:月經不規律,經期延長或縮短,經量過多或過少。

使用方劑時,應在醫師的指導下服用,勿自行用藥。

傳統服藥法


當歸3-4錢,山藥2-3錢,茯苓1錢半,甘草1錢,青皮6-7分,柴胡1錢半,陳皮1錢,香附7分,肉桂1-2錢(或改桂枝1錢半),生薑1錢(煨用,或改乾薑炒用)。
如外寒甚而無汗者,加麻黃1錢;內寒甚而喜按者,加附子1-2錢;如嘔逆者,加半夏2錢。
水煎,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溫中散寒湯, 出處:《會約》卷七。 組成:當歸3-4錢,山藥2-3錢,茯苓1錢半,甘草1錢,青皮6-7分,柴胡1錢半,陳皮1錢,香附7分,肉桂1-2錢(或改桂枝1錢半),生薑1錢(煨用,或改乾薑炒用)。 主治:寒邪外閉,畏寒脅痛,體弱脈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