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補中地黃湯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氣升陽:黃耆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升陽、固表止汗、託毒生肌之功效。補中地黃湯以滋陰為本,但長期服用容易出現氣虛乏力等症狀。黃耆的加入可以補益脾氣,提升陽氣,防止滋陰過度而導致氣虛。
- 扶正祛邪:黃耆具有扶正固本的作用,可以提高機體抵抗力,抵禦外邪入侵。補中地黃湯常用於腎陰虛導致的各種病症,而腎陰虛往往伴隨氣虛,易感外邪。黃耆的加入可以增強機體抵抗力,防止外邪入侵,使治療更全面。
補中地黃湯中加入人參,旨在「補氣養血」,使藥方兼顧「滋陰」與「補氣」兩方面功效。
人參為補氣藥,性溫,味甘,入脾、肺經,能益氣生津,補脾益肺,回陽救逆。加入地黃等滋陰藥中,可防止滋陰藥過於寒涼,導致脾胃虛弱,氣血不足,進而影響滋陰的效果。同時,人參還能增強機體免疫力,有助於抵禦疾病,促進身體康復。因此,人參的加入,使補中地黃湯在滋陰的同時,也兼顧了補氣,達到更全面、更有效的治療效果。
補中地黃湯中加入當歸,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1. 補血滋陰:當歸味甘辛,性溫,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補中地黃湯以滋陰補腎為主,而當歸的補血作用可以協同地黃、熟地等滋陰藥物,達到陰血雙補的效果,改善因陰虛血虧所致的頭暈目眩、面色蒼白、心悸失眠等症狀。
2. 活血化瘀:當歸除了補血,還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補中地黃湯中加入當歸,不僅可以補益陰血,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腎臟的血液供應,有利於腎臟的修復和功能恢復,從而達到治療腎虛腰痛、頭昏耳鳴等症狀的目的。
補中地黃湯中包含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 白朮味甘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補中地黃湯以滋陰補腎為主,但腎虛常伴脾虛,脾虛則氣血生化不足,更難以滋養腎陰。加入白朮可健脾益氣,助脾運化水谷精微,以增強補腎效果,使滋陰之力更強。
- 燥濕健脾: 補中地黃湯中含有生地、熟地等滋陰藥,性質偏寒,易傷脾陽,容易導致脾胃虛寒、濕氣困脾。白朮可燥濕健脾,防止滋陰藥過寒傷脾,避免補陰過度而影響脾胃功能。
補中地黃湯方劑中包含山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腎陰、補肝血: 山茱萸味酸甘,性溫,入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腎、養肝明目之效。與地黃、熟地黃、當歸等藥材相配,能更有效地滋養腎陰,並促進肝血生化,從而達到補益肝腎、緩解虛損的效果。
- 收斂固澀: 山茱萸亦有收斂固澀作用,可固腎止遺、固精縮尿,與茯苓、澤瀉等藥材共同作用,平衡補腎之效,避免滋陰過度,導致脾胃運化失常。
補中地黃湯中包含山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補腎:山藥性平味甘,歸脾、肺、腎經,具有滋陰補腎、健脾益肺的功效。補中地黃湯旨在滋陰補腎,而山藥的滋陰補腎功效可協同其他藥材,如熟地、山茱萸等,達到更佳的補腎效果。
- 健脾益氣:山藥同時具有健脾益氣的作用,可促進脾胃消化吸收,有助於將其他藥材的功效更好地發揮。對於腎陰虛伴隨脾胃虛弱者,山藥的健脾益氣功效可提高整體療效。
補中地黃湯是一張融合了補益與調中的方劑,其組成精妙,旨在滋補肝腎、調理脾胃。在這張方劑中加入陳皮,主要是取其理氣健脾的功效。陳皮味辛、苦,性溫,歸脾、肺經,具有行氣消滯、燥濕化痰的作用。在臨床應用上,陳皮能增強脾胃運化功能,幫助消化吸收,對於脾虛食滯或氣滯所致的腹脹、噁心等症狀有很好的緩解效果。
此外,補中地黃湯主要針對的是肝腎陰虛及脾氣不足的情況,而陳皮能夠調節中焦氣機,使整張方劑在滋補的同時,避免滋膩阻滯,確保藥物能夠順利運行全身,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陳皮在此方中還可以輔助其他藥材更好地發揮作用,如與熟地黃相配,既能滋補肝腎,又能防止滋補過度導致的中焦壅滯,使整個方劑更加協調平衡,更適合長期服用,從而達到調和臟腑、補虛固本的目的。
補中地黃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利水滲濕: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之效。補中地黃湯以滋陰補腎為目的,但若體內濕氣重,會阻礙藥效發揮。茯苓可幫助利水滲濕,使補腎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達到滋陰補腎的效果。
- 健脾和胃: 茯苓亦具健脾和胃之效,可增強脾胃運化功能。補中地黃湯中含有生地、熟地等滋陰藥,若脾胃虛弱,容易導致藥物難以吸收,甚至引起脾胃不適。茯苓可健脾和胃,促進藥物吸收,提高補腎效果。
補中地黃湯中加入澤瀉,主要原因如下:
- 瀉火除濕: 澤瀉性寒,味甘淡,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瀉火清熱的功效。補中地黃湯滋補腎陰,但同時也易產生濕熱,澤瀉加入可利水消腫,清除體內多餘的水分,防止滋陰補腎藥物過於滋膩,造成濕熱內蘊。
- 配合生地黃: 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清熱生津的作用。澤瀉與生地黃配合,相輔相成,既能滋陰降火,又能利水滲濕,使補腎陰的效果更佳,更能達到陰陽調和之效。
補中地黃湯中加入牡丹皮,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涼血,活血化瘀: 牡丹皮性寒,味苦,入心、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之效。補中地黃湯的主要功效為滋陰補腎,但若腎陰虛兼有熱象,如口燥咽乾、舌紅苔黃、心煩失眠等,則需加入牡丹皮以清熱涼血,避免滋陰過度而導致痰濕內生。
- 緩解血瘀,促進滋陰: 牡丹皮能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有助於藥物有效地到達腎臟,促進滋陰補腎的效果。對於腎陰虛兼有血瘀者,如腰膝酸軟、面色蒼白、肢體麻木等,加入牡丹皮可有效緩解瘀血阻滯,促進腎陰的滋養。
補中地黃湯中加入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益腎陰:熟地黃性溫,味甘,入心、肝、腎經,能滋陰補血,益精填髓。熟地黃經過炮製,其藥性更溫和,更易於補益腎陰,適合於腎陰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失眠多夢等症狀。
- 調和藥性:熟地黃與方中其他藥材如山茱萸、山藥、澤瀉等配合,能更好地發揮其滋陰補腎的功效,同時也能避免藥性過於寒涼,影響其他藥材的藥效。
補中地黃湯為一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腎陰不足、氣虛等症狀。此方結合了多種中藥材,其中包含升麻這一味藥材。升麻性微寒,味甘辛,歸肺、脾、胃經,具有升提清陽、散風熱、透疹之功效。在補中地黃湯中加入升麻的目的,在於利用其提升作用,幫助其他藥物的有效成分更好地被身體吸收和利用。
升麻能引導藥力上行,達到提升中氣的效果,對於脾氣下陷所導致的脫肛、子宮脫垂等症狀有良好的輔助治療作用。此外,升麻還能夠調節免疫系統,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力。因此,在補中地黃湯中配伍升麻,不僅可以增強整體方劑的療效,還能協調各藥材之間的作用,使得該方劑在滋補腎陰、益氣固表等方面的功效更加全面和均衡。總體而言,升麻在此方中的應用,體現了中醫“升降浮沉”理論的運用,以及藥物之間相輔相成、相互增效的原則。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補中地黃湯 」
補中地黃湯是中醫常用的一種方劑,具有補氣血、益精腎、調經活血的功效,主治氣血虛弱、腰腿痠痛、眩暈、失眠等症狀。
組成
補中地黃湯由以下13味中藥組成:
- 黃耆: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
- 人參:補氣、益氣、生津止渴、補血、健脾胃。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
- 白朮: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
- 山茱萸:固澀收斂、澀精止遺、補益肝腎、補血養肝、益精。
- 山藥:補氣、澀精止遺、補腎、止咳化痰、強筋骨、健脾胃、滋陰、止瀉。
- 陳皮: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
- 茯苓: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
- 澤瀉:利水滲濕、清熱利尿、澀精止遺、強筋骨、止嘔、清熱利濕。
- 牡丹皮:清熱瀉火、活血化瘀、清熱涼血、破血消癥、排膿、滋陰。
- 熟地黃:補血、滋陰、益精、補腎、滋補養生。
- 升麻: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清熱解毒、補血養肝、散風熱、透疹、補陽。
功效
補中地黃湯具有補氣血、益精腎、調經活血的功效,主治氣血虛弱、腰腿痠痛、眩暈、失眠等症狀。
適用人羣
補中地黃湯適用於氣血虛弱、腰腿痠痛、眩暈、失眠等症狀的人羣。
用法用量
補中地黃湯的用法用量,一般為每日1劑,水煎服,分2次服用。
禁忌
補中地黃湯的禁忌,一般為陰虛火旺、實熱證、血虛有熱等症狀的人羣不宜服用。
注意事項
- 服用補中地黃湯期間,應忌食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 服用補中地黃湯期間,應避免飲酒。
- 服用補中地黃湯期間,應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
- 服用補中地黃湯期間,應定期複查,以監測病情變化。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補中地黃湯, 出處:《嵩崖尊生》卷十一。 組成:黃耆1錢,人參8分,當歸8分,白朮8分,山萸8分,山藥8分,陳皮8分,茯苓8分,澤瀉5分,丹皮5分,熟地1錢5分,升麻3分。 主治:氣血虛弱,無精神,體乏,腰腿痠。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