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神散

通神散

TONG SHEN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便覽》卷三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21

熱/寒比例

(0.4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9%
脾經 15%
心經 12%
大腸經 11%
小腸經 8%
肺經 8%
胃經 6%
三焦經 6%
心包經 5%
膽經 4%
腎經 3%
肝經
脾經
心經
大腸經
小腸經
肺經
胃經
三焦經
心包經
膽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通神散中包含大黃,其主要原因如下:

  1. 瀉熱通便: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通神散多用於治療熱邪上擾、神志不清、昏迷不醒等症狀,大黃可清熱瀉火,使熱邪下降,解除昏迷,恢復神志。
  2. 引藥下行:大黃可促進腸道蠕動,加快排泄,起到引藥下行、加速藥效發揮的作用。通神散中可能包含其他藥物,大黃有助於這些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達到治療效果。

通神散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熱通絡: 芒硝味苦鹹寒,入肝、胃、膀胱經,具有瀉熱、通絡、軟堅散結的功效。通神散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盛、經絡不通所致的頭痛、眩暈、半身不遂等症,芒硝的瀉熱通絡作用能清熱解毒,疏通經絡,使氣血運行暢通,達到治療目的。
  2. 引藥入絡: 芒硝性滑,能引導其他藥物深入經絡,增強藥效。通神散中其他藥物如川芎、白芷等,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作用,芒硝的引藥入絡作用能將這些藥物導入病竈部位,發揮更好的療效。

通神散方劑中包含桃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 桃仁性味苦甘,入心、肺、大腸經,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功效。通神散常用於治療血瘀阻滯經絡引起的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桃仁在此發揮活血化瘀的作用,疏通經絡,改善血液循環,緩解頭痛等症狀。
  2. 潤腸通便: 桃仁亦可潤腸通便,對於因血瘀引起的頭痛伴有便祕者,桃仁可幫助排泄宿便,減輕腸道負擔,從而輔助治療頭痛。

綜上所述,通神散方劑中包含桃仁,旨在發揮其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功效,以達到治療頭痛、眩暈等症狀的目的。

通神散中加入鬱李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通便潤腸:鬱李仁性平,味甘苦,入脾、大腸經,具有潤腸通便之效。通神散主治頭風眩暈、頭痛昏蒙,而便祕常為其病因之一。鬱李仁能潤腸通便,排除宿便,改善腸道環境,有助於解除頭風眩暈。
  2. 活血化瘀:鬱李仁亦具活血化瘀之功,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腦部供血,對於頭風眩暈、頭痛昏蒙等症狀具有輔助治療作用。

通神散中包含當歸,主要源於其兩大功效:

一、補血活血,改善腦部供血: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之效。腦部供血不足,可導致頭昏、耳鳴、失眠等症狀,當歸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腦部血液供應,改善腦部功能。

二、滋養腦髓,提高神經功能: 當歸富含維生素E等營養成分,具有滋養腦髓、提高神經功能的作用。這對因氣血不足、腦髓虧虛導致的頭昏、神志不清等症狀有較好的改善效果。

因此,通神散中加入當歸,旨在通過補血活血、滋養腦髓,達到改善腦部供血、提高神經功能的效果,達到通神的作用。

通神散中加入川芎,主要考量其以下兩個原因:

  1. 活血行氣,通經止痛: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膽經,具有活血行氣、通經止痛的功效。通神散多用於治療頭風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而川芎可以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改善頭部供血,從而緩解疼痛和麻木。
  2. 升清降濁,開竅醒神: 川芎亦有升清降濁的功效,可以將濁氣下行,將清氣上提,有助於改善頭腦昏沉、神志不清等症狀。通神散中的其他藥材,如白芷、天麻等,也具有開竅醒神的功效,與川芎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療效。

通神散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可有效緩解因熱毒上炎導致的頭昏腦脹、神志不清等症狀。
  2. 滋陰潤燥: 生地黃能滋陰潤燥,緩解因陰虛火旺引起的口燥咽乾、心煩失眠等症狀,同時也能改善因血虛所致的頭暈眼花、面色蒼白等症狀,進一步促進神志恢復。

因此,生地黃在通神散中起到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作用,有助於改善因熱毒上炎或陰虛火旺導致的神志不清、頭昏腦脹等症狀,促進神志恢復。

通神散中加入白芍,主要有兩大原因:

  1. 緩解疼痛,舒緩筋脈: 白芍具有鎮痛、解痙、平肝息風的功效。通神散多用於治療頭風、頭痛、眩暈等症,而白芍能緩解這些症狀所引起的頭部疼痛,並舒緩筋脈,改善血液循環,有助於藥物更有效地作用於病竈。
  2. 養血柔肝,和解脾胃: 白芍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和解脾胃的作用。通神散中常配合其他滋補肝腎、活血化瘀的藥材,白芍可以起到協調作用,避免藥物過於燥烈,同時也能幫助改善肝脾功能,促進藥物吸收和代謝。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通神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婦人大便不通」,乃針對女性因氣滯血瘀或寒凝血結導致的腸道傳導失常。古代醫家認為,婦人經產易傷衝任,氣血失調,若兼寒邪凝滯或瘀血內阻,可影響腸腑通降,見便秘、腹脹等症。本方以溫通活血為主,尤其適於兼見少腹冷痛、月經不調等血瘀寒凝證候者。


組成邏輯推理及治療原理

  1. 蒲黃(1兩)

    • 性味甘平,入肝、心包經,善活血祛瘀,兼能利尿。用於此方,旨在消散腸道瘀滯,改善局部氣血運行。
  2. 肉桂(1兩,去皺皮)

    • 辛甘大熱,溫補命門之火,散寒通脈。其溫陽之力可驅除腸道寒凝,助氣血流通,為「寒秘」核心藥味。
  3. 當歸(半兩,銼,微炒)

    • 甘辛溫,補血活血,潤腸通便。既助肉桂溫養血脈,又藉其潤滑之性緩解腸燥,標本兼顧。
  4. 延胡索(半兩)

    • 辛散溫通,專入血分,能行氣活血、止痛。與蒲黃協同,增強化瘀通絡之效,針對瘀阻腹痛兼便秘者。
  5. 硇砂(1分)

    • 鹹苦辛熱,有毒,但少量用之可軟堅散結、破瘀消積。此處輔助攻逐陳寒瘀積,開通腸道阻塞。
  6. 琥珀(半兩)

    • 甘平,鎮驚安神兼活血利尿。其性下行,助瘀熱從小便分消,間接減輕腸道壅滯。

全方配伍原理

溫通活血為主,兼顧潤降

  • 核心機理:以肉桂溫陽散寒為君,蒲黃、延胡索活血化瘀為臣,佐以當歸潤腸,硇砂破結,琥珀引藥下行。諸藥合用,共奏溫通經脈、活血祛瘀之效,使腸道氣血暢通而便秘自解。
  • 針對病機:此方非治普通燥結,而是專攻寒凝血瘀型便秘,尤見於婦人產後或經期調攝不當,寒客下焦,血行不暢,腸腑傳導失司者。攻補兼施:既含肉桂、當歸之溫補,又具硇砂、延胡索之攻逐,避免過於峻烈。

傳統應用延伸
此方邏輯可推衍至其他「寒瘀互結」之症,如痛經、癥瘕(婦科腫塊)伴便秘者,若病機相符,或可加減運用。

傳統服藥法


蒲黃1兩,肉桂1兩(去皺皮),當歸半兩(銼,微炒),延胡索半兩,硇砂1分,琥珀半兩。
上為細散。
每服2錢,以溫酒調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通神散具有瀉下通便的作用,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腹痛等副作用。因此,在服用通神散時,應注意以下事項:

  1. 服用通神散前,應先諮詢醫生,了解自身的具體情況,並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2. 服用通神散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
  3. 服用通神散期間,應注意多喝水,以保持大便通暢。
  4. 服用通神散期間,如出現腹瀉、腹痛等副作用,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大便秘結動脈粥樣硬化肺結核扁桃腺炎坐骨神經痛前列腺炎耳聾子宮崩漏膀胱炎五十肩原發性高血壓類風濕性關節炎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痲風 [漢生氏病]鏈球菌性咽喉炎麻疹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膀胱惡性腫瘤(膀胱癌)

相同名稱方劑


通神散, 出處:《回春》卷七。 組成:兒茶末1錢。 主治:小便緊急不通,或出血。

通神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十八引《十便良方》。 組成:縮砂仁不拘多少(去粗皮)。 主治:雞血。

通神散, 出處:《奇效良方》卷六十五。 組成:生地黃(炒)1兩,地龍(炒)1兩,朱砂(别研)1兩。 主治:瘡疹毒氣少,大小便利,倒伏不出者。

通神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 組成:蒲黃1兩,肉桂1兩(去皺皮),當歸半兩(銼,微炒),延胡索半兩,硇砂1分,琥珀半兩。 主治:産後敗血衝心。

通神散, 出處:《傷寒标本》卷下。 組成:蒼朮4兩,石膏4兩,甘草2兩,黃芩2兩,滑石6兩。 主治:傷寒,始得脈便沉而裏病表和,屬內傷者。四時傷寒,內外一切所傷。

通神散, 出處:《便覽》卷三。 組成:大黃1兩,芒消1兩,桃仁1兩,鬱李仁(湯泡,去皮,微炒)1兩,水通(不見火)5分,當歸2錢,川芎2錢,生地黃2錢,芍藥2錢。 主治:婦人大便不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