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門冬煎

麥門冬煎

MAI MEN DONG JI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三因》卷十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2.75)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腎經 20%
心經 19%
脾經 16%
肝經 7%
胃經 6%
膀胱經 3%
三焦經 3%
大腸經 3%
肺經
腎經
心經
脾經
肝經
胃經
膀胱經
三焦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麥門冬煎以麥門冬為主要藥材,因其具備滋陰潤肺、清心除煩的功效。

麥門冬味甘性寒,入肺、心經,能滋陰潤肺,緩解肺燥咳嗽,並可清心除煩,安神定志。其性寒,尤其適合燥熱傷肺、心煩失眠者。

麥門冬煎以單味藥材組成,藥性單一,專注於滋陰潤肺、清心除煩,適合針對肺陰不足、心火亢盛等病症使用。

麥門冬煎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生津,益氣扶正:麥門冬性寒,善於滋陰潤肺,清心除煩;人參性溫,善於益氣補脾,扶正固本。二者配伍,寒溫相濟,既能滋陰生津,又能益氣扶正,對於陰虛津傷,氣虛乏力者,能起到標本兼顧的功效。
  2. 相輔相成,協調功效:麥門冬滋陰生津,但容易傷陽氣;人參益氣扶正,但不能滋陰潤燥。二者配伍,互相補充,相輔相成,不僅增強療效,而且避免單味藥的弊端,使得方劑更加平和,療效更佳。

麥門冬煎中加入黃耆,主要是針對其補氣升陽之效。

麥門冬性寒,擅長滋陰潤肺,但容易損傷陽氣。而黃耆性溫,能補中益氣,升舉陽氣,與麥門冬寒涼之性相輔相成。

黃耆的加入,可避免麥門冬滋陰過度,導致脾胃虛寒,同時能提升機體免疫力,促進藥效發揮,使整體方劑溫和而不寒,達到陰陽調和的最佳效果。

麥門冬煎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利水滲濕: 麥門冬滋陰潤肺,但性偏寒涼,易傷脾胃。茯苓則性平味甘,入脾經,能健脾益氣,利水滲濕,使脾胃運化正常,更好地吸收藥效,避免麥門冬寒涼之性傷及脾胃。
  2. 佐助麥門冬,增強功效: 茯苓與麥門冬相配,可增強其滋陰潤肺之效。茯苓利水滲濕,能去除體內痰濕,為麥門冬滋陰潤肺創造良好條件,從而使藥效更佳。

麥門冬煎中加入山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補腎,固澀止汗: 山茱萸性溫,味酸澀,入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腎、固澀止汗的功效,可以輔助麥門冬滋陰潤肺,同時收斂固澀,減少汗液流失,適用於陰虛汗出、腎虛腰膝痠軟等症。
  2. 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麥門冬甘寒,滋陰潤肺,但其性寒,單用容易傷陽氣。山茱萸溫補腎陽,能緩解麥門冬的寒性,使藥效更為平和,避免寒涼傷胃。同時,兩藥合用,相輔相成,能更有效地治療陰虛肺燥、腎虛汗出等病症。

麥門冬煎中加入山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滋陰潤肺,健脾益氣: 麥門冬善於滋陰潤肺,而山藥則以健脾益氣著稱,二者相輔相成,共同增強藥效。麥門冬滋陰潤肺,可緩解肺燥咳嗽、津液不足等症狀,而山藥健脾益氣,則能增強脾胃功能,促進營養吸收,使肺陰得到更有效的補充。
  2. 相生相剋,調和藥性: 麥門冬性寒,山藥性平,二者搭配可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過於寒涼,減少副作用。同時,山藥能補脾益氣,有助於中和麥門冬的寒性,使藥力更易於被人體吸收。

麥門冬煎方中加入桂枝,看似矛盾,實則暗藏玄機。麥門冬性寒,滋陰潤肺,擅長清熱降火、養陰生津;而桂枝性溫,散寒通陽,善於溫經通絡、發汗解表。

看似相反的藥性,實則相輔相成。桂枝溫陽,可緩解麥門冬的寒性,避免傷及陽氣,同時又能促進麥門冬的藥效發揮,達到滋陰而不傷陽的效果。此乃中醫“寒者熱之”的典型應用,藉由溫熱之性,引導藥性深入臟腑,更顯其治療效果。

麥門冬煎方中,加入黑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補腎: 黑豆性平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益氣、活血解毒的功效。麥門冬性寒味甘,入心肺經,擅長滋陰潤肺、養心安神。二者合用,相輔相成,既可滋陰潤肺,又能補腎益氣,更適合於陰虛火旺、腎氣不足的患者。
  2. 增強藥效: 黑豆中富含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成分,能有效地提高機體的免疫力,改善人體的營養狀況。與麥門冬一同煎煮,能夠增強麥門冬的滋陰潤肺功效,使藥效更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麥門冬煎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以單味麥門冬為主,古代主治「諸渴」,即泛指各類津液不足所致之口渴症狀。《神農本草經》載麥門冬「主心腹結氣,傷中傷飽,胃絡脈絕,羸瘦短氣」,其性甘微寒,質潤多汁,擅長滋陰潤燥,生津止渴。後世醫家如《本草綱目》進一步指出其能「清心肺之熱,治咳嗽煩渴」,故「諸渴」之症,無論屬肺胃陰虛、心火灼津,或熱病後傷陰所致,均可用麥門冬滋養津液以緩解。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單方精專
    全方僅用麥門冬五斤(去心),去心可減其微寒之性,避免伐胃。麥門冬質地滋潤,含黏液質,直接搗絞取汁能保留其生津潤燥之效,針對「渴」之核心病機——津枯液涸,體現「精者為之要」的用藥思路。

  2. 白蜜協同增效
    加入白蜜半斤,取其甘緩濡潤之性,與麥門冬共成甘寒生津之勢。蜜能「調和百藥,與甘草同功」(《本草備要》),既可增加藥液黏稠度,延緩藥效釋放,亦能補中益氣,助麥門冬「調中保神」之功。

  3. 劑型工藝強化藥效

    • 重湯煎煮:以隔水加熱法(重湯)緩熬成膏,避免高溫破壞藥性,使藥汁濃縮為飴糖狀,提升滋潤滯留之力,適用於慢性陰虛燥渴。
    • 酒調服:以溫酒送服,酒性溫通,能行藥勢,防止甘寒藥滋膩礙胃,同時引藥上行,達於心肺,強化「強陰益精」之效。
  4. 多重功效延伸
    原方提及「令人肥健,美顏色,有子」等作用,實基於麥門冬滋補肺腎之陰的原理。肺陰足則皮膚潤澤(美顏色),胃陰充則肌肉得養(肥健),腎陰盈則生殖力盛(有子)。其「愈痿蹶」之效,則是通過潤養筋脈,改善陰虛血枯之肢體痿弱。

推理可能的應用擴展

雖原方主述「諸渴」,然從組成與功效推論,亦可適用:

  • 陰虛燥咳:麥門冬潤肺止咳,蜜膏緩解喉乾。
  • 心悸失眠:心陰不足所致虛煩,藉其「保神定氣」之功。
  • 胃陰虧虛之飢不欲食:滋胃陰而「消谷」,恢復脾胃運化。

此方體現「潤以存津」的治則,通過高濃度提取與劑型優化,將麥門冬的滋養效能最大化,適用於陰虛為本的慢性虛損狀態。

傳統服藥法


新麥門冬5斤(去心)。
強陰益精,消谷,調中保神定氣,安五臟,令人肥健,美顏色,有子,久服輕身不老不飢。愈痿蹶。
上搗令熟,絞取汁,入白蜜半斤,於銀鍋中,以重湯煮,不住手攪,候如飴,即盛不津器中。
每服半匙,以溫酒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肺結核百日咳低血壓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腎衰竭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骨質疏鬆症肥胖咳嗽身體消瘦口乾口渴呼吸氣短言語無力身體沉重四肢痿軟無力

相同名稱方劑


麥門冬煎, 出處:《聖惠》卷八十三。 組成:麥門冬1兩(去心),杏仁3兩(湯浸,去皮尖雙仁),生薑汁半兩,酥2合,蜜2合。 主治:小兒咳嗽壯熱,胸膈壅滯。

麥門冬煎, 出處:《三因》卷十。 組成:麥門冬(去心)2兩,人參2兩,黃耆2兩,白茯苓1兩半,山茱萸1兩半,山藥1兩半,桂心1兩半,黑豆3合(煮去皮,别研)。 主治:諸渴。

麥門冬煎, 出處:《聖惠》卷三十一。 組成:生麥門冬汁3升,青蒿汁3升,生地黃汁3升,童便3升,桃仁2兩(大者,湯浸,去皮尖雙仁,研),麝香1錢(細研),朱砂1兩(細研)。 主治:骨蒸勞,身體常熱,羸瘦,皮毛乾枯。

麥門冬煎, 出處:《聖惠》卷九十五。 組成:新麥門冬5斤(去心)。 主治:強陰益精,消谷,調中保神定氣,安五臟,令人肥健,美顔色,有子,久服輕身不老不饑。癒痿蹷。主治:結氣,腹中傷飽,胃絡脈絕,羸瘦短氣,身重目黃,心下支滿,虛勞客熱,口乾燥渴。

麥門冬煎, 出處:《聖惠》卷五。 組成:麥門冬汁半升,生地黃汁半升,蜜半升,栝樓根2兩,地骨皮1兩,黃耆1兩(銼),葳蕤1兩,知母1兩,寒水石2兩,犀角屑1兩,川升麻1兩,甘草半兩,石膏2兩,淡竹葉1兩。 主治:脾臟壅實,心胸煩悶,唇口乾燥,喝水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