鸛骨丸

GUAN GU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千金》卷十七

熱性指數

28

寒性指數

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6%
胃經 17%
腎經 14%
肺經 12%
心經 7%
脾經 7%
膀胱經 4%
大腸經 4%
心包經 2%
膽經 2%
肝經
胃經
腎經
肺經
心經
脾經
膀胱經
大腸經
心包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鸛骨丸中加入雄黃,主要是基於其解毒殺蟲的功效。

雄黃性溫,味辛,歸肝、脾經,具有解毒殺蟲燥濕止癢消腫止痛等功效。而鸛骨本身也有解毒消腫之效,與雄黃的功效相輔相成。

因此,在鸛骨丸中加入雄黃,可以增強方劑的解毒殺蟲功效,以達到治療相關病症的目的。

鸛骨丸中含有莽草,是因其具有祛風濕、止痛的功效。莽草性溫,味辛,入肝經,可溫經散寒,通痺止痛,對於風寒濕痹、筋骨疼痛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鸛骨丸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痹、筋骨疼痛等症,而莽草正是針對這些症狀的有效藥材,因此被列入方劑之中。

鸛骨丸方中加入丹參,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 丹參性寒,味苦,歸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涼血消腫之效。鸛骨丸主治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而丹參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淤血消散,緩解疼痛腫脹。
  2. 涼血解毒: 丹參亦有涼血解毒之功,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鸛骨丸中加入丹參,除了活血化瘀,還可以輔助清熱解毒,減輕跌打損傷引起的局部炎症反應。

總之,丹參在鸛骨丸中的加入,主要為其活血化瘀、涼血解毒之效,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的效果。

鸛骨丸方中加入牡蠣,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鎮驚安神:牡蠣性寒鹹,入肝、腎經,具有重鎮安神之效。可平息肝陽上亢,鎮定神經,緩解因心神不寧、驚悸失眠等症狀。鸛骨丸主要用於治療小兒驚癇、夜啼不安等,牡蠣的鎮驚安神作用能有效改善這些症狀。
  2. 軟堅散結:牡蠣性滑,可軟堅散結,利於痰涎排出。對於小兒因痰濁阻滯所致的驚癇、夜啼等症,牡蠣的軟堅散結作用有助於清除痰濁,改善症狀。

鸛骨丸中包含藜蘆,是因其具有 祛風濕、止痛 的功效,並可 散寒化痰

藜蘆味苦、辛,性寒,入肝、脾經。其 辛散性驅散寒邪苦寒性清熱解毒,並能 通經絡,因此能有效緩解風濕所致的痺痛。

同時,藜蘆對 痰濁 也有一定的 化解作用,能 通利關節,有助於改善風濕病患者的關節僵硬和活動受限等症狀。

鸛骨丸中加入桂枝,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通絡,散寒止痛:桂枝性溫,味辛甘,具有溫經通絡、散寒止痛的功效。鸛骨丸常用於治療風寒溼痹、筋骨疼痛等症,桂枝可溫經散寒,使氣血流通,緩解疼痛症狀。
  2. 助藥力,提高藥效:桂枝的辛溫之性,可助其他藥物發揮藥效,使藥效更佳。同時,桂枝可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總而言之,桂枝在鸛骨丸中發揮著溫經通絡、散寒止痛的作用,並可助藥力,提高藥效,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鸛骨丸中包含葛根,主要原因如下:

  1. 疏散風邪,解肌發表:葛根具備疏散風寒、解表發汗的功效,可緩解因風寒外邪侵襲所致的發熱、頭痛、惡寒等症狀,與鸛骨丸治療風寒濕痹、筋骨疼痛的功效相輔相成。
  2. 活血化瘀,通絡止痛:葛根亦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之效,可改善因氣血運行不暢引起的疼痛,配合鸛骨丸中的其他藥材,能更有效地治療風寒濕痺引起的肢體疼痛、麻木等症狀。

鸛骨丸方劑中含有斑蝥,主要原因如下:

  1. 破瘀散結,通經止痛: 斑蝥性味辛、熱,具有破瘀散結、通經止痛之效,對於瘀血阻滯、經絡不通所致的疼痛,具有較好的治療作用。鸛骨丸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瘀血腫痛等,斑蝥的加入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達到止痛的效果。
  2. 引藥入骨,增強療效: 斑蝥具有強烈的走竄力,能夠將藥物迅速引導入骨,加強藥物的治療效果。鸛骨丸以補腎強骨為主要功效,斑蝥的加入能夠幫助藥物更好地滲透到骨骼,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鸛骨丸方劑中包含巴豆,主要源於巴豆的瀉下消積功效,配合其他藥材,針對特定病症發揮作用。

巴豆性峻猛,具有攻下寒積消食導滯的功效,對於因寒積停滯所致的腹痛、便祕等症狀,能起到迅速通便、化解積滯的效果。

在鸛骨丸中,巴豆的加入,可能與方劑的整體功效有關,例如用於治療寒凝氣滯、積滯不通等病症,配合其他藥材,緩解病症,達到治癒效果。

鸛骨丸中包含蜈蚣,主要是利用其祛風止痙、通絡止痛的功效。

蜈蚣性寒,味辛,入肝經,具有解毒散結、通絡止痛、息風定驚的功效。其辛散之性可驅散風寒濕邪,通絡止痛;寒涼之性可清熱解毒,止痙息風。

鸛骨丸中加入蜈蚣,主要用於治療風濕痺痛、筋骨拘攣、麻木不仁、中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小兒驚癇等病症,可起到驅風通絡、舒筋活絡、止痛定驚的作用。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鸛骨丸」方劑組成及功效

中藥方劑「鸛骨丸」是一種具有多種療效的藥物,主要成分包括雄黃、莽草、丹參、牡蠣、藜蘆、桂枝、葛根、斑蝥、巴豆、蜈蚣。這些成分共同作用,可以治療多種疾病,包括遁屍、飛屍、積聚、胸痛連背、走無常處、或在藏、或腫在腹、或奄奄然而痛等。

方劑組成介紹:

  • 桂枝: 桂枝性溫味辛,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溫經、散風寒、通經絡、活絡止痛、止嘔、活血化瘀、提振胸陽等功效。常治療風寒感冒、水腫、痛經、血瘀等症狀。

  • 丹參: 丹參具有活血化瘀、涼血消腫、清心除煩、補氣、通經絡、安神、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活血化瘀方面,丹參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擴張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促進血液凝固。

  • 葛根: 葛根具有多種功效,包括散風熱、發汗解表、止血、生津止渴、解酒毒、透疹、止瀉和清熱解毒。可治療感冒、發熱、咳嗽、氣喘、吐血、衄血、崩漏、外傷出血、熱病口渴、陰虛消渴、酒醉、乙醇中毒、麻疹不透、熱瀉熱痢、脾虛泄瀉以及感冒、發熱、喉嚨痛、口腔潰瘍等熱毒性疾病。

  • 牡蠣: 牡蠣具有多種傳統功效,包括補腎固精、益氣養血、益氣養血、化痰止咳、生津止渴、清熱利濕、滋陰補腎、健脾胃。牡蠣入腎經,具有滋補腎陰、益精養髓之功,故可用於腎虛精虧所致的陽痿、早泄、不孕不育等症。

  • 蜈蚣: 蜈蚣主入肝腎經,既平肝熄風,又能清肝熱、通絡定痛、活血化瘀,具有清熱、息風、止痛、活血化瘀之功,可用於治療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腰肌勞損、腰椎間盤突出以及半身不遂、口眼喎斜、筋脈拘急等疾病。

  • 雄黃: 雄黃具有止癢、清熱解毒、驅蟲殺蟲、解毒等功效。可治療皮膚瘙癢、蟲疥蟲癬、癰疽壞爛、諸瘡發毒、楊梅瘡等症狀。可治皮膚瘙癢、蟲疥蟲癬、癰疽壞爛、諸瘡發毒、楊梅瘡等症狀。

  • 巴豆: 巴豆具有瀉下、驅蟲殺蟲、峻下逐水、清肺熱利咽、活絡止痛、溫裡溫中、理氣行氣、消食化積等功效。用於治療寒邪食積、胸腹脹滿急痛、大便不通、泄瀉痢疾、水腫腹大、痰飲喘滿、喉風喉痹、癰疽、惡瘡疥癬、急性、慢性腸炎、慢性痢疾、急性闌尾炎、瘡瘍、腫毒、皮膚瘙癢等症狀。

  • 斑蝥: 斑蝥具有破血消癥、活血化瘀、活絡止痛等功效。斑蝥毒性較大,不可內服,外用有顯著療效。

  • 藜蘆: 藜蘆性寒味辛,有毒,歸肺、大腸經,主要成分為生物鹼,具有殺蟲、驅蟲、止癢、鎮痛、清熱利濕、斂瘡等功效。可治療肺熱咳嗽、腸道濕熱引起的腹痛泄瀉、皮膚瘡瘍腫毒等疾病。

主治功效:

  • 遁屍: 指體內有不明原因的疼痛或腫塊,且位置不定,時而出現,時而消失。

  • 飛屍: 指體內有不明原因的腫塊,且會在體內移動,造成疼痛或不適。

  • 積聚: 指體內有不明原因的腫塊或硬塊,且會引起疼痛或不適。

  • 胸痛連背: 指胸部和背部同時出現疼痛的症狀。

  • 走無常處: 指疼痛或腫塊在體內遊走不定,沒有固定的位置。

  • 或在藏: 指疼痛或腫塊位於體內深處,難以確診和治療。

  • 或腫在腹: 指疼痛或腫塊位於腹部,可能伴有腹痛或腹脹等症狀。

  • 或奄奄然而痛: 指疼痛或腫塊的症狀時而出現,時而消失,疼痛程度較為輕微。

總結: 中藥方劑「鸛骨丸」是一種具有多種療效的藥物,主要成分包括雄黃、莽草、丹參、牡蠣、藜蘆、桂枝、葛根、斑蝥、巴豆、蜈蚣。這些成分共同作用,可以治療多種疾病,包括遁屍、飛屍、積聚、胸痛連背、走無常處、或在藏、或腫在腹、或奄奄然而痛等。

傳統服藥法


鸛骨3寸,雄黃4分,莽草4分,丹砂(一作丹參)4分,牡蠣4分(一作牡丹),藜蘆2分,桂心2分,野葛2分,斑蝥14個,巴豆40個,蜈蚣1個,芫青14個。
上為末,蜜為丸,如小豆大。
每服2丸,每日3次。以知為度。
方中鸛骨,《聖惠》作「鶴腦骨」,方名「鶴腦骨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慎重。

相關疾病


前列腺炎胰臟炎膀胱炎心包炎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腎盂腎炎尿道膿傷化膿性關節炎胸悶胸痛呼吸氣短言語無力前胸上部位疼痛胸骨疼痛肋間神經疼痛小便疼痛呼吸急促,氣不接續之症

相同名稱方劑


鸛骨丸, 出處:《外台》卷十三引張文仲方。 組成:鸛骨3寸(炙),桂心3寸,虻蟲14個(去翅足,熬),巴豆30個(去心皮,熬),斑蝥14個(去翅足,熬)。 主治:屍疰惡氣百病。

鸛骨丸, 出處:《聖惠》卷五十六。 組成:鸛骨1兩(塗酥、炙微黃),桂心3分,雄黃1兩(細研、水飛過),麝香半兩(細研),朱砂1分(細研),川大黃3分(銼碎、微炒),蜈蚣1條(微炙)。 主治:屍疰。邪氣流註悶絕,時復發作,寒熱淋瀝,或腹痛脹滿。

鸛骨丸, 出處:《千金》卷十七。 組成:鸛骨3寸,雄黃4分,莽草4分,丹砂(一作丹參)4分,牡蠣4分(一作牡丹),藜蘆2分,桂心2分,野葛2分,斑蝥14個,巴豆40個,蜈蚣1個,芫青14個。 主治:遁屍,飛屍,積聚,胸痛連背,走無常處,或在藏,或腫在腹,或奄奄然而痛。

鸛骨丸, 出處:《外台》卷二十三引《廣濟方》。 組成:鸛骨(炙)4分,狸骨(炙)4分,射乾4分,玄參4分,升麻(炙)4分,青木香4分,沉香4分,犀角屑4分,丁香4分,羚羊角屑4分,丹參4分,甘草(炙)4分,人參3兩,沙參3兩,獺肝6分,連翹6分,光明砂2分(研)。 主治:瘰癧。

鸛骨丸, 出處:《外台》卷十三引《廣濟方》。 組成:鸛骨3寸(炙),羚羊鼻2個(炙令焦),乾薑1兩,麝香2分(研),蜥蜴1個(炙),斑蝥14個(去翅足、熬),雞屎白3兩(熬),巴豆5個(去心皮,熬令黑),芫青20個(去翅足,熬),藜蘆1兩(去蘆頭,熬令黃)(一方無斑蝥、雞屎白、巴豆、芫青、藜蘆。)。 主治:初得遁屍及五屍,經年不癒,心腹短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