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除濕湯

JIAN PI CHU SH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趙柄南臨床經驗集》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11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4%
胃經 21%
腎經 18%
肺經 12%
肝經 8%
膀胱經 5%
大腸經 5%
心經 2%
脾經
胃經
腎經
肺經
肝經
膀胱經
大腸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9

方劑組成解釋

健脾除濕湯中加入薏苡仁,是基於其獨特的藥性,能發揮多重功效:

  1. 健脾利濕:薏苡仁性味甘淡微寒,具有健脾利濕之效,可改善脾胃虛弱、濕氣過重的症狀,如食慾不振、腹脹便溏等。
  2. 除濕止瀉:薏苡仁能滲濕利水,並可促進腸道蠕動,有助於排出體內濕氣,改善濕熱引起的腹瀉。

因此,健脾除濕湯加入薏苡仁,可協同其他藥材,共同達到健脾利濕、除濕止瀉的功效,改善濕邪困脾所導致的各種症狀。

健脾除濕湯中加入白扁豆,主要原因如下:

  1. 健脾燥濕:白扁豆性平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化濕、消暑止瀉之效。對於脾胃虛弱、濕氣過盛導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大便溏泄等症狀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2. 清熱解毒:白扁豆亦具有清熱解毒之功,對於濕熱蘊積導致的口苦口乾、舌苔黃膩、小便赤澀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療效。

因此,白扁豆作為健脾除濕湯的組成成分,可以起到健脾燥濕、清熱解毒的功效,有助於整體提升藥效,達到祛除濕邪、調理脾胃的目的。

健脾除濕湯中加入山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山藥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補脾益氣、滋陰養肺之效。脾胃為後天之本,主運化水谷精微,若脾胃虛弱,則易導致水濕內停,形成濕氣困阻。山藥能補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水濕的能力,從根本上改善濕氣困阻的狀況。
  2. 固腎止瀉:山藥亦有固腎止瀉的作用。濕氣困阻,往往會導致脾腎兩虛,出現泄瀉、小便不利等症狀。山藥能補腎固精,有助於改善腎虛症狀,並能收斂止瀉,進一步減輕濕氣困阻所致的腹瀉等不適。

健脾除濕湯中包含芡實,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健脾止瀉:芡實味甘、澀,性平,歸脾、腎經,具有健脾益腎、固澀止瀉的功效。對於脾虛濕盛、泄瀉腹痛等症狀,芡實能起到健脾固澀、止瀉止痛的作用。

2. 補腎固精:芡實亦有補腎固精之效,對於腎虛引起的遺精、滑精等症狀,芡實能起到補腎固精的作用。

總而言之,芡實作為健脾除濕湯的組成藥物,能起到健脾止瀉、補腎固精的作用,進一步提升方劑整體的療效。

健脾除濕湯中加入枳殼,主要是利用其 行氣消積、寬中理氣 的功效,以達到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濕氣排出之效。

枳殼味苦、性寒,入脾、胃經,能疏肝理氣、消食導滯,有助於 改善脾胃氣機阻滯,進而促進脾胃運化功能,幫助消化吸收。同時,枳殼也能 疏通肝氣,使肝氣條達,避免肝氣鬱結影響脾胃功能。

因此,健脾除濕湯中加入枳殼,可以 提高藥效,更有效地達到健脾除濕的目的。

健脾除濕湯中加入萆薢,主要基於其利水滲濕、健脾除濕的功效。

萆薢性味甘淡,微寒,入脾、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除濕、清熱解毒之效。其利水滲濕之力,能有效祛除體內濕氣,尤其適合脾虛濕盛、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同時,萆薢亦能健脾益氣,改善脾胃運化功能,有助於消除濕邪、恢復脾胃運化之正常。

因此,健脾除濕湯中加入萆薢,可發揮其利水滲濕、健脾除濕的功效,有助於改善脾虛濕盛、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

健脾除濕湯中加入黃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燥濕: 黃柏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燥濕之效。健脾除濕湯主要針對脾虛濕盛所致的症狀,而黃柏可以清泄濕熱,抑制濕邪的滋生,從而達到除濕健脾的效果。
  2. 瀉火解毒: 黃柏亦可瀉火解毒,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發熱、口苦、舌苔黃膩等症狀,具有較好的改善作用。因此,黃柏的加入有助於全面改善脾虛濕盛的病症。

健脾除濕湯中加入白朮,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功效:

  1. 健脾燥濕: 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能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改善脾虛濕困之症。
  2. 固護中氣: 白朮能補中益氣,固護脾胃之氣,防止濕邪內侵,維持脾胃運化功能的正常運作。

因此,白朮是健脾除濕湯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助於改善脾虛濕困,恢復脾胃功能,達到除濕健脾的效果。

健脾除濕湯中包含茯苓,主要因為其具有以下兩大功效:

  1. 健脾利濕: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能健脾益氣,利水滲濕。脾主運化,濕邪阻滯脾胃,可導致消化不良、腹脹、四肢沉重等。茯苓健脾利濕,有助於改善脾胃運化功能,消除體內濕氣。
  2. 寧心安神: 茯苓還具有一定寧心安神的作用,可改善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濕邪困脾,也會影響心神,茯苓能健脾除濕,同時亦可安神定志,進一步提升療效。

健脾除濕湯中加入大豆黃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 大豆黃捲性平味甘,具有健脾益氣、利濕消腫的作用。脾主運化水濕,若脾虛則易導致水濕停滯,形成濕氣。大豆黃捲能補益脾氣,促進水濕運化,有助於改善濕氣困阻之症。
  2. 消腫利水: 大豆黃捲富含蛋白質、纖維素等營養成分,具有利水消腫的作用。濕氣停滯於體內,容易造成身體水腫、肢體沉重等症狀。大豆黃捲能促進水分代謝,利水消腫,減輕濕邪對人體的影響。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健脾除濕湯」是以薏苡仁、白扁豆、山藥、芡實、枳殼、萆薢、黃柏、白朮、茯苓、大豆黃捲等藥材組成,主治慢性濕疹、慢性下肢潰瘍、下肢浮腫、盤狀濕疹等疾病。

薏苡仁性味甘、淡、微寒,入脾、肺、腎經,功能利水消腫、健脾滲濕、清熱排膿、補肺益陰。

白扁豆性平味甘,入脾、胃經,具有補氣、止瀉、健脾胃、消暑、解毒、固崩止帶等功效。

山藥具有補氣、澀精止遺、補腎、止咳化痰、強筋骨、健脾胃、滋陰、止瀉等功效。

芡實具有固澀收斂、止瀉、固崩止帶、補中益氣、補腎、補血等功效。

枳殼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

萆薢具有祛風除濕、活絡止痛、利水滲濕、利尿、解毒等功效。

黃柏性寒味苦,具有燥濕、清熱瀉火、清熱解毒、滋陰和解毒的功效。

白朮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大豆黃捲具有清熱燥濕、活血化瘀、散風止痛、止血、增強免疫力等功效。

中藥方劑「健脾除濕湯」具有健脾、除濕、止瀉、止咳、化痰、行氣、止痛、安胎、補血等功效,可有效治療慢性濕疹、慢性下肢潰瘍、下肢浮腫、盤狀濕疹等疾病。

傳統服藥法


茯苓皮、白朮、黃芩、山梔、澤瀉、茵陳、枳殼、生地、竹葉、燈心、甘草。
健脾除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有較強的利水作用,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腹痛等症狀,因此應根據自身情況適量服用。
  • 本方含有薏苡仁、白扁豆、山藥、芡實等健脾益氣的藥物,因此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出現脾胃虛弱的症狀。
  • 本方含有黃柏、萆薢等寒涼性藥物,因此不宜在月經期間服用。
  • 本方含有大豆黃捲,有研究表明大豆黃捲可能會影響甲狀腺功能,因此甲狀腺功能不全患者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嘴唇紅腫掌跖發疱皮膚皸裂異位性皮膚炎麻疹濕疹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腹瀉全身性水腫臁瘡帶狀疱疹

相同名稱方劑


健脾除濕湯, 出處:《中醫症狀鑑别診斷學》。 組成:茯苓皮、白朮、黃芩、山梔、澤瀉、茵陳、枳殼、生地、竹葉、燈心、甘草。 主治:健脾除濕。主治:脾虛濕盛而致掌跖發皰,皮膚皸裂。

健脾除濕湯, 出處:《趙柄南臨床經驗集》。 組成:生薏米5錢至1兩,生扁豆5錢至1兩,山藥5錢至1兩,芡實3至5錢,枳殼3至5錢,萆薢3至5錢,黃柏3至5錢,白朮3至5錢,茯苓3至5錢,大豆黃卷3至5錢。 主治:健脾除濕利水。主治:慢性濕疹,滲出較多;慢性下肢潰瘍(濕臁瘡),慢性足癬(腳蚓)滲出液較多者;下肢浮腫,盤狀濕疹(瘑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