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肥兒糖漿中加入山藥,主要是基於其補脾益氣、健脾養胃的功效。山藥性平味甘,入脾、肺、腎經,具有滋養脾胃、補益肺腎、固精止帶、強壯筋骨等作用。
對於脾胃虛弱、營養不良、體質瘦弱的兒童,山藥可以補益脾胃,增強消化吸收功能,促進營養物質的攝取和利用,幫助孩子增強體質,改善體重不足。同時,山藥也有補肺益腎的作用,可以提高孩子的免疫力,減少生病的機會。
肥兒糖漿中加入芡實,主要是因為芡實具有以下功效:
- 健脾益氣:芡實味甘性平,能健脾益氣,增強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幫助孩子更好地吸收營養,促進生長發育。
- 固腎澀精:芡實還有固腎澀精的作用,可以幫助孩子提高抵抗力,減少腹瀉等消化不良問題,同時也有助於改善食慾不振等症狀。
因此,在肥兒糖漿中加入芡實,可以起到健脾益氣、固腎澀精的作用,有助於兒童的健康成長。
肥兒糖漿中加入蓮子,主要原因有二:
- 健脾益腎:蓮子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養心、益腎固精的功效。肥胖兒童多脾虛濕盛,容易導致食慾不振、消化不良,蓮子能健脾開胃,促進消化吸收,改善體質。
- 清心安神:蓮子還有清心安神的作用,可緩解兒童因肥胖引起的焦慮、煩躁等情緒,有助於穩定情緒,提高睡眠品質。
總體而言,蓮子在肥兒糖漿中能起到健脾益腎、清心安神的功效,有助於改善肥胖兒童的體質和情緒。
肥兒糖漿中加入黨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中益氣: 黨參性平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中益氣、健脾益肺之功效。肥兒多脾胃虛弱,容易出現食慾不振、體重不增等問題。黨參能補益脾胃,促進消化吸收,有助於增加食慾,改善體重不足。
2. 增強抵抗力: 黨參還具有提高機體免疫力的作用。肥兒抵抗力較弱,容易患病。黨參能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提高抵抗力,減少患病機率,有利於健康成長。
肥兒糖漿中加入薏苡仁,主要基於其利水滲濕、健脾消腫的功效。
薏苡仁性味甘淡,具有利水滲濕、健脾消腫的作用,對於脾虛濕困、水腫肥胖等症狀有一定療效。肥兒糖漿多用於治療小兒肥胖,而小兒肥胖常與脾虛濕困、痰濕內蘊有關,薏苡仁可以幫助利水消腫、健脾化濕,從而達到減肥的效果。
肥兒糖漿中加入白扁豆,主要基於其健脾化濕、消食止瀉的功效。
白扁豆性平味甘,入脾經,具有健脾化濕、消食止瀉、解毒的功效。對於肥胖兒童而言,脾胃虛弱,消化不良,易導致積食、腹脹、食慾不振等問題。白扁豆能健脾胃,促進消化吸收,有助於改善兒童的消化功能,同時也能緩解積食引起的腹脹等症狀,促進食慾。
肥兒糖漿中加入山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消食積,助消化:山楂味酸甘,性微溫,入脾胃經,具有消食積、助消化的功效。肥胖兒童多因飲食過量,脾胃積滯,而山楂可幫助消化積食,改善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促進營養吸收。
- 降脂減肥:現代研究表明,山楂具有降血脂、降膽固醇的作用,能有效控制體重,改善肥胖兒童的代謝紊亂。
因此,肥兒糖漿中加入山楂,不僅能幫助消化,還能控制體重,達到減輕肥胖的效果。
肥兒糖漿中添加白朮,主要原因有二:
- 健脾益氣,增進食慾:白朮味甘性溫,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孩童脾胃虛弱,容易出現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問題,白朮能補益脾胃,增強消化功能,提高食慾,促進營養吸收,從而達到增強體質的目的。
- 固護脾土,防治腹瀉:白朮能固護脾土,防止脾氣虛弱導致的腹瀉。孩童腸胃功能尚未發育完善,容易出現腹瀉,白朮能改善脾胃功能,減少腹瀉發生,有利於營養物質的吸收,促進兒童成長發育。
肥兒糖漿中加入麥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開胃,增進食慾: 麥芽味甘性涼,具有健脾開胃、消食化積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的兒童,可以幫助促進食慾,改善消化功能,進而改善營養吸收,達到增重的效果。
- 補益脾氣,促進生長發育: 麥芽除了健脾開胃外,還具有補脾益氣的功效。脾胃為後天之本,是營養吸收和代謝的重要器官。補益脾氣可以促進營養的吸收和利用,促進兒童生長發育,達到增重的目的。
肥兒糖漿中加入茯苓,主要是基於其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對於肥胖兒童,茯苓可以幫助利水消腫,排除體內多餘水分,減輕水腫,改善肥胖狀態。同時,茯苓還能健脾益氣,增強脾胃功能,幫助消化吸收,促進代謝,達到減肥的效果。此外,茯苓還能寧心安神,緩解兒童因肥胖帶來的心理壓力,改善睡眠質量。
肥兒糖漿方劑中加入白糖,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改善口感,增加服藥順從性: 白糖能使藥液甜味更濃鬱,掩蓋中藥材本身的苦味,讓孩童更容易接受,提高服藥順從性。對於幼兒而言,藥物口感至關重要,甜味有助於改善其服藥意願,確保藥物療效。
- 促進藥物吸收: 糖類有助於增加藥物在腸道的溶解度和吸收率,提升藥效。白糖本身也具有滋補作用,可以增強孩子的體質,配合藥物療效,更有效地改善肥兒體質。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肥兒糖漿」主治「小兒脾胃虛弱」,其臨床表現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面黃肌瘦、精神困倦等。此類症狀在傳統中醫理論中,多歸因於「脾失健運」,即脾胃運化功能不足,導致水穀精微難以吸收,氣血生化乏源,進一步影響全身營養狀態。
脾胃為後天之本,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易因飲食不節、病後失調等因素損傷脾胃。方名「肥兒」意在通過補益脾胃,改善虛弱體質,使氣血充盈,肌肉豐盈。古代醫家認為,此類方劑既能治標(改善食積、腹脹等實證),又能治本(補益脾氣,增強運化能力)。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健脾益氣為主
- 核心藥物:黨參、白朮、茯苓、山藥、扁豆、苡米、芡實、蓮子
- 此八味藥皆為健脾要藥,性質平和,契合小兒「稚陰稚陽」特質。
- 黨參補中益氣,為君藥;白朮燥濕健脾,茯苓滲濕和中,二者共為臣藥,構成「四君子湯」部分框架(缺甘草),強健脾胃基礎功能。
- 山藥、蓮子、芡實(類似「參苓白朮散」思路)補脾固澀,針對脾虛久瀉;扁豆、苡米化濕醒脾,輔助消除因濕阻導致的食滯。
2. 消食導滯為輔
- 山楂、麥芽(均炒焦)專消食積,針對小兒常見乳食不化。
- 山楂善消肉積,麥芽解麵食停滯,二者配合可化解多種飲食不節問題。
- 炒焦後增強消導效力(「焦香醒脾」),且減輕生用克伐脾胃之弊。
3. 甘緩補虛之佐使
- 白糖用量極大,除矯味外,亦取「甘味入脾」之理,輔助補益(但過量甘味可能礙濕,故配伍苡米、茯苓等化濕藥制衡)。
- 蛋白乾(現代製劑輔料)可能取其滋養之性,與傳統「血肉有情之品」補虛思路暗合。
治療原理推演
全方以「補中寓消」為特點:
- 補虛:通過黨參、白朮等直接補益脾氣,恢復運化功能。
- 祛濕:茯苓、苡米、扁豆等化解濕濁,消除濕困中焦所致腹脹、食欲差。
- 消積:山楂、麥芽清除既有食滯,避免「因實致虛」惡性循環。
此配伍體現中醫「標本兼治」思維,既針對脾虛本質,又處理食積、濕阻等標證,符合小兒「易虛易實」的病理特徵。
現代應用聯想(非原方記載)
從組成看,此方類似「參苓白朮散」加消導藥,適用於:
- 輕度營養不良伴消化不良者(「面黃肌瘦」對應缺鐵性貧血或蛋白質能量不足)。
- 病後恢復期消化功能低下(如感染後脾虛證)。
- 慢性腹瀉屬脾虛濕滯者(芡實、蓮子兼有止瀉作用)。
(註:此段為延伸推論,非原方主治範圍)
傳統服藥法
山藥11兩1錢,芡實11兩1錢,蓮子11兩1錢,黨參21兩1錢,苡米(炒)11兩1錢,扁豆(炒)11兩1錢,山楂11兩1錢,白朮(焦)5兩5錢,麥芽(焦)8兩4錢,茯苓8兩4錢,白糖2672兩,苯甲酸鈉9兩6錢,蛋白乾1兩3錢。
健脾胃,補虛弱。
將山藥至茯苓十味共軋成Ⅰ號粗末;取山藥等粗末用煮提法提取二次,加熱濃縮至約5000毫升,放冷;再加入一倍量95%乙醇,濾除沈澱,回收乙醇,濃縮至約3000毫升;另取白糖與適量清水置鍋內加熱溶化,並將蛋白乾用水溶解,過濾,濃縮至約97000毫升,與前藥液混合,灌瓶,每瓶100毫升。
2-4歲每服10毫升(約1湯匙),日服3次,開水沖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滋膩作用,因此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有脾胃虛寒、食欲不振、大便溏薄等症狀,不宜服用本方。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肥兒糖漿, 出處:《中藥制劑手冊》引武漢市健民制藥廠。 組成:山藥11兩1錢,芡實11兩1錢,蓮子11兩1錢,黨參11兩1錢,苡米(炒)11兩1錢,扁豆(炒)11兩1錢,山楂11兩1錢,白朮(焦)5兩5錢,麥芽(焦)8兩4錢,茯苓8兩4錢,白糖2672兩,苯甲酸鈉9兩6錢,蛋白乾1兩3錢。 主治:健脾胃,補虛弱。主治:小兒由脾胃虛弱引起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面黃肌瘦,精神困倦。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