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湯

柴胡湯

CHAI HU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偏寒 (0.50)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9%
肺經 18%
脾經 14%
胃經 11%
肝經 8%
膽經 8%
三焦經 4%
心包經 4%
大腸經 4%
膀胱經 4%
心經
肺經
脾經
胃經
肝經
膽經
三焦經
心包經
大腸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柴胡湯以柴胡為君藥,其原因主要有二:

  1. 疏肝解鬱,和解少陽:柴胡性微寒,味苦辛,善於疏肝解鬱,和解少陽。對於少陽經氣鬱結,導致的胸脅脹痛、口苦咽乾、寒熱往來等症,柴胡可直達病所,疏散鬱氣,使氣機疏通,達到治病之效。
  2. 升陽舉陷,扶正祛邪:柴胡兼具升陽舉陷之功,可扶持正氣,抵抗邪氣侵襲。對於少陽經氣虛弱,導致的氣陷下垂、脾胃不和等症,柴胡可升舉中氣,使陽氣上升,恢復正氣,達到治病之效。

柴胡湯中加入赤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濕健脾:赤茯苓性平味甘,入脾經,具有健脾利濕、滲濕止瀉的功效。柴胡湯以疏肝解鬱、清熱利濕為主,而肝鬱脾虛,濕氣內停往往並存。赤茯苓可以健脾祛濕,協同柴胡疏肝解鬱,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2. 調和藥性:柴胡湯中柴胡、黃芩等藥性較寒,赤茯苓性平味甘,可以緩解藥物的寒涼之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寒涼過度,對脾胃造成損傷。

柴胡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養胃: 柴胡湯屬於疏肝解鬱的方劑,其藥性偏於燥烈,易傷胃陰。麥門冬性寒,味甘,入心、胃經,具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的功效,可以緩解柴胡湯的燥性,避免傷胃。
  2. 合心脾: 柴胡湯中柴胡疏肝解鬱,黃芩清熱瀉火,均可影響心脾。麥門冬入心脾,可以養心安神,健脾益氣,起到協調肝脾,防止心脾受損的作用。

總之,麥門冬的加入,不僅可以保護胃陰,更能協調心脾,使柴胡湯的療效更全面,副作用更小。

柴胡湯中包含黃芩,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柴胡湯主治少陽證,症狀多為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口苦咽乾等。黃芩味苦寒,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能有效抑制因少陽之火引起的熱邪,改善患者的發熱、口苦等症狀。
  2. 和解少陽,調和氣血: 柴胡湯中柴胡升散,黃芩清降,二者相配,既能疏解少陽之氣,又能清泄少陽之火,達到和解少陽,調和氣血的目的。黃芩的清熱作用,可以配合柴胡的升散,使氣血流通,達到治病的目的。

柴胡湯中加入人參,主要有兩個原因:

  1. 扶正氣:柴胡湯主治少陽證,症狀多為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口苦咽乾等。人參性溫,味甘,具有補氣益血、扶正固本之功效,能增強機體抵抗力,抵禦外邪入侵,使少陽之邪得以解除。
  2. 調和藥性:柴胡湯中柴胡、黃芩等藥性偏寒,容易傷及正氣。人參的溫補作用可調和藥性,避免過於寒涼,使藥效更趨平和,避免副作用。

柴胡湯中加入橘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疏肝理氣:橘皮味辛、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疏肝理氣、止痛化痰的作用。柴胡湯主要用於治療肝氣鬱結、氣機不暢導致的疾病,如脅肋脹痛、胸悶、食慾不振等。橘皮可以幫助疏解肝氣,使氣機流通,從而達到緩解病症的目的。

2. 和解脾胃:橘皮還能入脾經,具有健脾和胃的功效。柴胡湯中常常會加入一些苦寒藥物,如柴胡、黃芩等,這些藥物雖然能夠清熱解表,但容易損傷脾胃。橘皮的加入可以緩解這些藥物的寒性,保護脾胃功能,避免出現腹痛、腹瀉等副作用。

柴胡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1. 調和藥性: 柴胡湯以柴胡、黃芩、半夏等苦寒之藥為主,容易傷脾胃。甘草性甘溫,能緩解苦寒藥物的寒性,調和藥性,避免傷及脾胃。
  2. 增強藥效: 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諸藥,使其發揮最佳療效。同時,甘草還能解毒,保護人體免受藥物毒性傷害,提高藥物的安全性。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柴胡湯]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妊娠子煩」,即孕婦因氣血失調、肝鬱化熱所致之心煩悶亂、嘔吐惡阻(妊娠反應)。古籍記載其能疏肝解鬱、調和氣血、清熱安胎,適用於孕婦因情緒不暢或體質偏熱引起的煩躁不安、噁心嘔吐等症狀。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劑組成分析

  1. 柴胡(1錢):主入肝膽經,疏肝解鬱,調暢氣機,為本方君藥。
  2. 黃芩(1錢):清熱瀉火,與柴胡相配(柴胡-黃芩藥對)共奏疏肝清熱之效。
  3. 當歸(1錢2分)、川芎(7分)、白芍(1錢)、熟地(3分):此四味實為「四物湯」之變方,養血活血,調和衝任,以安胎元。
  4. 人參(5分)、甘草(3分):益氣健脾,補中扶正,助氣血生化之源。
  5. 半夏(制,7分)、生薑(3片):和胃降逆,止嘔化痰,針對妊娠惡阻。
  6. 麥冬(去心,5分):養陰清心,潤肺生津,緩解心煩躁熱。

加減法解析

  • 不寐加棗仁:養心安神,助眠定志。
  • 嘔吐加砂仁、白朮、香附:砂仁化濕行氣,白朮健脾安胎,香附疏肝理氣,共奏止嘔之效。
  • 咳嗽加杏仁、五味子、蘇葉、桔梗:宣肺止咳,斂肺平喘,針對妊娠兼有肺氣不宣者。

治療原理綜述

此方以「疏肝解鬱、養血安胎」為主軸,結合「清熱和胃」之法:

  1. 調肝:柴胡疏肝,白芍柔肝,黃芩清肝,共解肝鬱化熱之象。
  2. 養血:四物湯基礎養血,確保胎元得濡。
  3. 和胃:半夏、生薑降逆止嘔,改善妊娠惡阻。
  4. 益氣:人參、甘草補氣扶正,防肝郁克脾。

全方標本兼治,既調氣血以安胎,又解鬱熱以除煩,符合「妊娠宜涼」的古訓,卻不過於寒涼傷正,體現中醫「調和」之精髓。

傳統服藥法


當歸1錢2分,白芍1錢,柴胡1錢,黃芩1錢,熟地3分,甘草3分,半夏(制)7分,川芎7分,人參5分,麥冬(去心)5分,生薑3片。
不睡,加棗仁(炒);嘔吐,加砂仁7分,白朮6分(蜜炙),香附7分(制);咳嗽,加杏仁6分(去皮尖),五味子5分,蘇葉、桔梗各7分。
水煎,空心熱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孕婦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甲狀腺腫幼兒青盲陰莖勃起不倒怕冷顫抖嘴裡發苦大便秘結月經突然停止怕冷氣喘心絞痛肺結核胰臟炎腳氣病瘧疾排尿困難尿道炎慢性肝炎原發性高血壓胃及十二指腸炎百日咳

相同名稱方劑


柴胡湯, 出處:《瘧因脈治》卷一。 組成:柴胡、防風、荊芥。 主治:病在少陽,風寒發熱,脈弦而數。

柴胡湯, 出處:《廣嗣紀要》卷九。 組成:柴胡1錢半,赤茯苓1錢,麥冬1錢,條芩1錢,人參5分,橘皮5分,甘草(炙)5分。 主治:妊娠子煩,煩悶不安,嘔吐惡阻。

柴胡湯, 出處:《回春》卷二。 組成:柴胡1錢,芍藥1錢,龍膽草1錢,當歸1錢,青皮1錢,山梔1錢,連翹1錢,甘草5分。 主治:肝火盛,水氣實,或脅痛,或氣從左邊起者,或目紅腫痛。

柴胡湯, 出處:《何氏濟生論》卷三。 組成:柴胡2兩,黃耆2兩,赤苓2兩,白朮2兩,人參、地骨、枳殼(麸炒)、桑皮、赤芍、生地、麥冬、甘草。 主治:肝熱,熱在肌肉之下,骨之上,寅卯間尤甚。

柴胡湯, 出處:《回春》卷三。 組成:柴胡、黃芩、半夏(薑汁炒)、蒼朮(米泔浸)、厚朴(薑炒)、陳皮、青皮(去瓤)、枳殼(麸炒)、神曲(炒)、山楂肉、三棱、莪朮等分,甘草減半。 主治:積塊屬熱者。

柴胡湯, 出處:《普濟方》卷二二九。 組成:柴胡3兩,杏仁3兩,秦艽3兩,青蒿子3兩,犀角1兩,知母1兩,桔梗1兩,人參1兩,桑根白皮1兩,葳蕤1兩,甘草1兩,鱉甲(蜜炙)1兩,山梔子仁半兩,赤茯苓2兩。 主治:勞熱煩躁,不進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