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黃芩調元湯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理作用:
- 清熱瀉火: 黃芩味苦寒,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的功效。對於因熱邪壅盛所致的發熱、口渴、便祕、腹痛等症狀,黃芩可以起到清熱瀉火、降溫止痛的作用。
- 解毒消腫: 黃芩還具有一定的解毒消腫作用,能治療熱毒所致的瘡瘍腫毒、咽喉腫痛等疾病。
因此,黃芩調元湯中加入黃芩,是為了發揮其清熱瀉火、解毒消腫的藥效,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黃芩調元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扶正氣,助黃芩清熱解毒:黃芩性寒,善清熱解毒,但過於寒涼,容易傷及正氣。人參性溫,補氣益血,能扶助正氣,使黃芩藥力得以更好地發揮,避免寒涼之性過度損傷脾胃。
- 緩解黃芩副作用:黃芩可致胃腸道不適,甚至損傷脾胃。人參可健脾益胃,緩解黃芩對胃腸道的刺激,避免副作用產生,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總之,人參在黃芩調元湯中起到扶正氣、緩解副作用的作用,使藥物療效更佳,更安全。
黃芩調元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滋陰潤燥,清熱生津: 黃芩性寒,善於清熱瀉火,但長期服用可能傷陰耗津。麥門冬味甘性寒,能滋陰潤肺,生津止渴,可緩解黃芩的燥性,防止其過度耗傷陰液。
- 養心安神,調和脾胃: 黃芩調元湯常用於治療心煩失眠,心悸不安等症。麥門冬入心經,具有養心安神的作用,與黃芩相配,可增強其清心安神之效。同時,麥門冬亦能健脾益胃,與黃芩共同調理脾胃,增強機體抵抗力。
黃芩調元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血活血,調和氣血:黃芩性寒,善清熱燥濕,但容易耗傷陰血。當歸性溫,味甘,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養血潤燥的功效,可與黃芩相配,既能緩解黃芩的寒性,又能滋養氣血,使藥力平和,避免傷陰。
- 協同解毒,增強療效:黃芩調元湯主治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疾病。當歸不僅能補血活血,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藥物更好地到達病竈部位,並與黃芩共同解毒,增強療效。
黃芩調元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 調和藥性:黃芩性寒,甘草性甘平,二者配伍可使藥性緩和,避免寒涼之性過於強烈,減輕對脾胃的刺激,使其更易於被患者接受。
- 增強療效:甘草具有補脾益氣、調和諸藥的作用,與黃芩相配,可增強黃芩清熱解毒、瀉火止血的功效,使藥效更加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黃芩調元湯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見於痘疹瘡瘍類醫書,主治「元氣素虛」而痘瘡收靥(結痂癒合期)後,仍持續發熱不退,脈象遲緩、身形怯弱,兼見發熱卻嗜睡之證。此證病機屬本虛標熱——患者先天元氣不足(虛),痘毒雖外透,然餘熱未清(熱),氣陰兩傷致正氣難復,故見熱不退而神疲喜睡。脈遲形怯,反映氣虛推動無力;熱因陰虛內生或餘毒未盡,虛熱與正虛並存。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 黃芩(君藥):性苦寒,善清上焦餘熱,尤擅瀉肺火。此處用於清除痘毒餘熱,防其內陷耗陰,針對「熱一向不已」之主症,兼製人參、當歸之溫。
- 人參(臣藥):大補元氣,固護脾胃。針對「元氣素虛」「脈遲形怯」,益氣以助正氣托毒,亦防黃芩過寒傷中。
- 麥門冬(臣藥):甘涼潤肺養胃,益陰生津。與人參配伍,氣陰雙補(生脈散之意),改善氣虛陰虧之虛熱及倦怠。
- 當歸(佐藥):辛甘溫,養血和營。痘瘡耗血,當歸助陰血恢復,兼活血通脈,協調氣血運行。
- 炙甘草(使藥):甘平和中,調和諸藥,助人參補脾益氣,緩黃芩之苦寒。
全方 清補並行,以黃芩清解餘熱為標,人參、麥冬、當歸調補氣血陰液為本,暗合「扶正祛邪」之理。其「調元」之名,正體現在調理元氣(補氣)、滋養元陰(養血生津)以恢復根本,使餘熱得清而正氣自復。
適用機轉推論
此方適用於「虛中夾熱」之證,病理特徵為:
- 氣虛難以透邪→脈遲無力、形怯
- 陰血不足生內熱或餘熱未盡→低熱纏綿
- 氣血不榮心神→喜睡(非實熱之煩躁)
方中清熱不傷正(黃芩配人參)、補虛不助熱(人參伍麥冬),層次分明,可視為扶正祛邪法於痘疹後期的具體運用。
傳統服藥法
黃芩、人參、麥門冬、炙甘草當歸。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益氣生津的功效,但是陰虛火旺、氣虛無汗者慎用。
相關疾病
麻疹
相同名稱方劑
黃芩調元湯, 出處:《片玉痘疹》卷十二。 組成:黃芩、人參、麥門冬、炙甘草、當歸。 主治:元氣素虛,痘收靨,熱一向不已,脈遲形怯,熱而喜睡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