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氣煮散

WEN QI ZHU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9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4%
胃經 18%
肺經 14%
肝經 14%
腎經 7%
心經 7%
大腸經 6%
膽經 3%
膀胱經 2%
三焦經 2%
脾經
胃經
肺經
肝經
腎經
心經
大腸經
膽經
膀胱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溫氣煮散方劑中包含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木香味辛、苦,性溫,入脾、胃、肝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燥濕止瀉的功效。溫氣煮散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寒凝氣滯、胸悶脘痛等症狀,而木香的疏肝理氣作用,可幫助解除寒凝氣滯,緩解胸悶、脘痛等症狀。
  2. 調和脾胃,溫中散寒:木香還能溫中散寒,有助於調節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溫氣煮散方劑中常配合其他溫中散寒藥物,如肉桂、附子等,木香的加入則能增強溫中散寒之效,並防止寒邪留滯,進一步緩解患者的寒凝氣滯之症。

「溫氣煮散」方劑中包含當歸,主要原因如下:

  1. 補血活血,溫通經絡: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之功效。方劑中使用當歸,可溫補氣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經絡瘀阻,緩解氣血運行不暢引起的寒凝疼痛。
  2.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療效: 方劑中的其他藥材,例如桂枝、芍藥等,也具有溫通經絡、疏散風寒的作用,當歸與之配合,可協同作用,增強溫散寒邪、活血通絡的效果,達到治療目的。

溫氣煮散方中加入橘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解鬱:橘皮味辛、苦,性溫,具有行氣解鬱、理氣止痛的功效。溫氣煮散方旨在溫化寒凝之氣,而橘皮有助於疏通氣機,促進氣血運行,緩解寒凝所致的胸悶、腹痛等症狀。

2. 燥濕化痰:橘皮還有燥濕化痰的作用,可以幫助排出體內過多的濕氣和痰液。溫氣煮散方常用於治療寒濕阻滯所致的咳嗽、痰多等病症,橘皮的加入可以加強化痰止咳的效果,使療效更佳。

溫氣煮散方劑中加入益智仁,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溫脾止瀉: 益智仁性溫,能溫脾陽、止洩瀉,對於脾胃虛寒、寒濕凝滯所致的腹痛、泄瀉等症狀,有良好的改善作用。溫氣煮散方劑本身偏於溫燥,加入益智仁可溫補脾陽,防止藥性過於燥烈,避免損傷脾胃。
  2. 健脾開胃: 益智仁味甘,具有健脾開胃、促進消化吸收的作用。溫氣煮散方劑多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虛乏力等症,加入益智仁可以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提高藥效。

「溫氣煮散」方劑中包含「三稜」,乃因其具有破氣行滯、消積化瘀之效,與方劑主治之「溫氣」症狀相輔相成。

「溫氣」指氣機鬱滯,不通暢,常伴隨胸悶、脘腹脹滿等症狀。三稜能破除氣機鬱滯,使氣血流通,並能消食積、化瘀血,改善胸悶、脘腹脹滿等症狀。

因此,三稜的加入,不僅有助於溫通氣血,更能消積化瘀,達到溫氣散結、舒暢氣機之目的。

溫氣煮散方劑中包含莪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止痛:莪朮味辛、苦,性溫,具有行氣止痛、消積化瘀的功效。溫氣煮散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寒凝氣滯、胸脘脹痛等症,莪朮可有效疏通經絡,緩解氣滯引起的疼痛。
  2. 消腫散結:莪朮還具有一定的消腫散結作用,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組織的代謝功能,有利於消除寒凝積聚引起的腫塊。溫氣煮散方劑中常與其他活血化瘀藥物配合使用,共同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溫氣煮散方中加入茴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茴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溫中散寒、理氣止痛之效。方中加入茴香,可溫暖脾胃,散寒止痛,有助於改善因寒邪阻滯所致的腹痛、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
  2. 行氣消脹,助藥力達病所:茴香具有行氣消脹的作用,能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腸胃蠕動,有助於消除腹脹,並促進其他藥物成分更好地發揮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溫氣煮散」方劑中包含「馬藺花」,乃因其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功效。

馬藺花性寒,味甘苦,入心、肝經,能清熱解毒,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等。其涼血止血之效,可用於治療血熱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咯血等症。因此,在「溫氣煮散」方劑中,馬藺花有助於清熱解毒,涼血止血,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溫氣煮散方劑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百藥的作用,能緩解其他藥材的烈性,避免藥性過於偏激,使藥效更加平和穏定,避免對身體造成副作用。
  2. 增強藥效: 甘草能增強其他藥材的藥效,使其更好地發揮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同時,甘草本身亦具有一定的藥效,能補脾益氣,緩解咳嗽,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因此,甘草在溫氣煮散方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能調和藥性,又能增強藥效,使藥物更安全有效地發揮作用。

溫氣煮散方中包含高良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 高良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消食之功效。溫氣煮散方旨在溫散寒氣,而高良薑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有助於改善因寒氣凝滯所致的腹部冷痛、消化不良等症狀。

2. 行氣止痛: 高良薑亦具行氣止痛作用。方中以溫散寒氣為主,同時配合高良薑的理氣止痛之效,有助於緩解寒凝氣滯所致的疼痛,使寒氣得以疏散,達到止痛的目的。

溫氣煮散方中使用沉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行氣止痛:沉香性溫,味辛,歸脾、胃經。其氣味芳香,能行氣止痛,溫暖脾胃,散寒止痛。方中使用沉香,可助於溫暖經絡,促進氣血運行,緩解氣滯血瘀所致的疼痛。

2. 溫中散寒:沉香具有溫中散寒之效,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方中加入沉香,可增強溫中散寒之功,對於寒邪客於脾胃,導致脘腹冷痛、消化不良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總而言之,沉香在溫氣煮散方中,起到行氣止痛、溫中散寒的作用,有助於溫暖經絡,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改善脾胃功能。

溫氣煮散方中加入丁香,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的功效。

丁香辛溫,入脾、胃經,其溫熱之性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並能降逆止嘔,緩解因寒邪犯胃所致的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

在溫氣煮散方中,丁香與其他藥物合用,可增強溫中散寒、化痰止咳的效果,有助於治療因寒邪入侵肺胃而引起的咳嗽、氣喘、嘔吐等病症。

「溫氣煮散」方劑中加入肉荳蔻,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肉荳蔻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燥濕止瀉的功效。方劑中若有寒邪凝滯、脾胃虛寒等症狀,肉荳蔻可溫中散寒,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

其二,肉荳蔻氣味芳香,能增強藥效,並能幫助藥物更好地滲透到病竈部位,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溫氣煮散方劑中包含訶子,主要原因有二:

一、 收斂止瀉: 訶子性收斂,味酸澀,能固澀腸胃,止瀉痢。溫氣煮散主治溫病後期,常伴有脾胃虛弱,氣津兩傷,導致大便溏瀉。訶子入藥可收斂止瀉,固護脾胃,有助於恢復腸道功能。

二、 清熱解毒: 訶子亦具清熱解毒之效。溫病後期,毒邪未盡,易導致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等症狀。訶子能清熱解毒,消炎止痛,有助於緩解這些症狀,促進患者康復。

溫氣煮散方劑中包含檳榔,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消積: 檳榔味辛性溫,具有行氣消積、驅蟲殺蟲之效。溫氣煮散方劑主要針對寒邪客於腸胃,導致氣滯血瘀、脘腹脹滿等症狀。檳榔能幫助溫散寒邪,促進氣機運行,消除積滯,緩解腹脹等症狀。
  2. 降逆止嘔: 檳榔還具有一定的降逆止嘔作用,對於胃氣上逆、噁心嘔吐等症狀也有輔助治療效果。溫氣煮散方劑中常加入其他具有降逆止嘔作用的藥材,與檳榔共同發揮作用,更有效地解決患者的嘔吐症狀。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溫氣煮散」

組成:

  • 木香:溫裏溫中、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止瀉、健脾健脾止咳平喘、疏肝解鬱。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
  • 橘皮:利水滲濕、止嘔、清熱利尿、理氣行氣、降氣、燥濕、健脾胃、理氣、止咳化痰、解魚蟹毒。
  • 益智仁:補陽、補氣、溫裡溫中、調經和補腎。
  • 三稜:活血化瘀、理氣行氣、破血消癥、消食化積、止嘔、通經。
  • 莪朮:活血化瘀、理氣行氣、破血消癥、健脾胃和消食化積。
  • 茴香:溫裡溫中、理氣行氣、驅蟲殺蟲、補腎壯陽、疏肝解鬱、活絡止痛、健脾益氣。
  • 馬藺花:理氣活血、健脾止瀉、清熱解毒、解痙止痛。
  •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 高良薑:溫中祛寒、燥濕止痛、溫中止嘔、止嘔、活絡止痛、理氣行氣、降氣、補陽、健脾胃、治瘧、行氣止痛、鎮痛解熱。
  • 沉香:溫裡溫中、理氣行氣、止嘔、止咳平喘、補腎、健脾胃。
  • 丁香:溫裡溫中、降逆止嘔、健脾胃、溫肺止咳、解毒消腫。
  • 肉荳蔻:溫中散寒、行氣止痛、溫裡溫中、理氣行氣、止瀉、止嘔、下氣消食。
  • 訶子:澀腸止瀉、固表止汗、清肺利咽、化痰止咳、降氣除煩。
  • 檳榔:驅蟲殺蟲、降氣除煩、消食化積、利水消腫。

主治功效:

  • 脾氣虛弱,心腹部位疼痛刺痛,四肢乏力,不想要吃東西。

總結:

中藥方劑「溫氣煮散」,具有溫裡溫中、理氣行氣、止嘔止瀉、健脾益氣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脾氣虛弱,心腹部位疼痛刺痛,四肢乏力,不想要吃東西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木香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當歸(切,焙)半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益智仁(去皮)半兩,京三稜(炮,銼)半兩,蓬莪朮(炮)半兩,茴香子(炒)1兩,馬藺花(酒浸一宿,炒)1兩,甘草(炙)1兩,高良薑(炒)1分,沈香(銼)1分,丁香1分,肉豆蔻(去殼)1分,訶黎勒皮1分,檳榔3枚(炮,銼)。上為散。
每服3錢匕,水1盞,入鹽少許,同煎至6分,食前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溫氣煮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四。 組成:木香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當歸(切,焙)半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益智仁(去皮)半兩,京三棱(炮,銼)半兩,蓬莪朮(炮)半兩,茴香子(炒)1兩,馬藺花(酒浸1宿,炒)1兩,甘草(炙)1兩,高良薑(炒)1分,沉香(銼)1分,丁香1分,肉豆蔻(去殼)1分,訶黎勒皮1分,檳榔3枚(炮,銼)。 主治:脾虛,心腹刺痛,四肢乏力,不思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