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殼丸

CHAN KE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4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4%
肺經 21%
胃經 15%
脾經 12%
腎經 8%
大腸經 7%
心經 7%
小腸經 1%
膀胱經 0%
肝經
肺經
胃經
脾經
腎經
大腸經
心經
小腸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8

主治功效


蟬殼丸,中藥方劑,主治小兒患有各種風疳病。

蟬殼丸由蟬蛻、全蠍、硃砂、麝香、雄黃、青黛、冰片、輕粉、牛黃、烏梢蛇、蟾蜍、葶藶子、巴豆等藥材組成。

蟬蛻具有散風熱、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止癢、退翳、透疹、去風止痙等功效。

牛黃具有平肝息風、開竅、清熱解毒、解毒、止咳化痰、清熱瀉火、安神等傳統代功效。

麝香具有開竅醒神、活血化瘀、利水消腫、通經絡、解酒毒、清熱解毒、順胎產等傳統代功效。

硃砂是一種傳統中藥材,具有清熱瀉火、安神、清熱解毒、止咳化痰、解毒、潤肺、清熱利尿、補氣、清肝明目、化痰止血等功效。

雄黃具有止癢、清熱解毒、驅蟲殺蟲、解毒等功效。

青黛為中藥清熱解毒之要藥,具有清熱瀉火、清熱涼血、止血等功效。

冰片的傳統功效包括開竅和化腐生肌。

葶藶子的傳統功效包括止咳化痰、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清熱利尿、清肺熱利咽等。

全蠍性味鹹、寒,歸肝、腎經,具有平肝息風、去風止痙、祛風除濕的功效。

巴豆具有瀉下、驅蟲殺蟲、峻下逐水、清肺熱利咽、活絡止痛、溫裡溫中、理氣行氣、消食化積等功效。

蟾蜍味甘、性微寒,有毒,入肺、脾二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解毒、消腫及驅蟲殺蟲的功效。

「化腐生肌」是指清除腐爛組織並促進新組織生長。中藥輕粉具有化腐生肌的功效,常用於治療瘡瘍潰爛、不斂口等症狀。

蟬殼丸,中藥方劑,主治小兒患有各種風疳病。

傳統服藥法


蟬殼1分(微炒),乾蠍半分(微炒),朱砂1分(細研),麝香1分(細研),雄黃1分(細研),青黛半兩(細研),龍腦半分(細研),膩粉1錢(研),蜣螂5枚(去翅足,炒微黃),牛黃半分(細研),烏蛇3分(酒浸,去骨,炙微黃),蟾頭1枚(塗酥,炙微黃),甜葶藶1分(隔紙炒令紫色),巴豆10枚(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
上為末,入研了藥令勻,用豬膽汁為丸,如黃米大。
每服3丸,以粥飲送下。

方劑組成解釋


蟬殼丸由蟬蛻、全蠍、硃砂、麝香、雄黃、青黛、冰片、輕粉、牛黃、烏梢蛇、蟾蜍、葶藶子、巴豆等中藥組成。蟬蛻具有清熱解毒、化痰散結的作用;全蠍具有鎮痙、解毒、止痛的作用;硃砂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麝香具有開竅醒神、行氣止痛的作用;雄黃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殺蟲的作用;青黛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冰片具有清熱解毒、散瘀止痛的作用;輕粉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牛黃具有清熱解毒、鎮驚安神的作用;烏梢蛇具有祛風、解毒、止痙的作用;蟾蜍具有清熱解毒、化痰散結的作用;葶藶子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的作用;巴豆具有攻毒逐積、通便瀉下的作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蟬殼丸有毒,不宜過量服用。
  2.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3. 服用蟬殼丸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4. 如有不適,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相關疾病


身體消瘦多痰心情煩燥手指緊繃難以伸直四肢筋肉筋攣僵硬

相同名稱方劑


蟬殼丸, 出處:《幼幼新書》卷十九引《莊氏家傳》。 組成:蟬殼半分,麝香半分,天南星半分,朱砂2分,蠍1個(首足全)。 主治:小兒積熱諸疾,初冬孩子壅熱涎嗽。

蟬殼丸, 出處:《聖惠》卷九十三。 組成:蟬殼1分(去足,微炒),蝸牛殼1分,乾漆1分(搗碎,炒令煙出),狗頭灰3分,夜明沙1分(微炒)。 主治:小兒疳痢久不癒,日夜度數無恆。

蟬殼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五。 組成:蟬殼1分(微炒),烏蛇1兩(酒浸,去皮骨,炙令黃),青黛1分(細研),白僵蠶1分(微炒),麝香1分(細研),白附子1分(炮裂),豮豬膽1枚,蟾酥1分,蜣螂3枚(微炒),蛜(蟲祁)1分(微炒)。 主治:小兒天瘹,身體發熱,口內多涎,筋拘急,時發驚掣。

蟬殼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六。 組成:蟬殼1分(微炒),乾蠍半分(微炒),朱砂1分(細研),麝香1分(細研),雄黃1分(細研),青黛半兩(細研),龍腦半分(細研),膩粉1錢(研),蜣螂5枚(去翅足,炒微黃),牛黃半分(細研),烏蛇3分(酒浸,去骨,炙微黃),蟾頭1枚(塗酥,炙微黃),甜葶藶1分(隔紙炒令紫色),巴豆10枚(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 主治:小兒一切風疳,日漸羸瘦,體熱心驚,搖頭揉鼻,四肢煩躁,皮膚黃黑,毛發乾枯,日久不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