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丸子

黃丸子

HUANG WAN ZI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3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極熱 (5.7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8%
胃經 15%
心經 15%
肺經 12%
肝經 12%
腎經 12%
膽經 6%
膀胱經 3%
心包經 3%
脾經
胃經
心經
肺經
肝經
腎經
膽經
膀胱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黃丸子方劑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緩解毒性: 黃丸子方劑中可能包含一些性偏寒涼或辛燥的藥材,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藥性、緩解藥物毒性的作用,使藥性更平和,減少副作用。
  2. 增強療效,提高藥效: 甘草能增強其他藥材的藥效,例如,甘草與黃芪搭配可增強補氣作用,與桂枝搭配可增強發汗解表作用。 此外,甘草還有解毒、抗炎、抗氧化等作用,有助於提升整體療效。

黃丸子方劑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溫肺散寒: 細辛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溫肺散寒、通鼻竅的作用。黃丸子方劑常用於治療寒邪客肺引起的咳嗽、鼻塞、流涕等症狀。細辛可溫散肺寒,宣通鼻竅,促進痰液排出,緩解鼻塞、流涕等症狀。

2. 助藥力: 細辛辛散走竄,能引藥入肺,並助其他藥物發揮療效。與其他藥物配合,可加強溫肺散寒、化痰止咳的作用。

黃丸子方劑中含有烏頭,主要原因如下:

  1. 溫陽散寒,祛風止痛: 烏頭性溫熱,具有溫陽散寒、祛風止痛之效。對於寒邪客於經絡、筋骨疼痛,或風寒濕痺等病症,烏頭可起到溫經散寒、通痺止痛的作用,與黃丸子方劑的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加強療效。
  2. 配伍禁忌,需慎用: 烏頭為劇毒藥物,不可隨意服用。黃丸子方劑中加入烏頭,需要嚴格控制用量,並結合其他藥物進行配伍,以減輕毒性,發揮藥效。同時,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避免出現中毒風險。

黃丸子方劑中包含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 白朮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固表之功效。黃丸子方劑多用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等症狀,白朮能補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改善氣血虧虛,與方劑整體功效相輔相成。
  2. 燥濕止瀉: 白朮兼具燥濕利水的功效,能祛除脾胃濕氣,改善脾胃運化失調引起的腹瀉等症狀。黃丸子方劑中常配伍其他燥濕健脾藥物,白朮的加入可加強燥濕止瀉作用,提高療效。

黃丸子方劑中包含川芎,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黃丸子方劑多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川芎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達到治療目的。
  2. 引藥入肝,協調藥性: 川芎能引導藥物深入肝經,有助於其他藥物發揮療效。同時,川芎的辛溫之性,可協調其他藥物的寒涼之性,使藥效更為平衡,避免藥物過於偏寒或偏熱,減少副作用。

黃丸子方劑中加入砂仁,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理氣健脾: 砂仁味辛性溫,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之效。黃丸子主治脾胃虛弱、食積不化等症,砂仁可溫脾胃、助消化,促進脾胃氣機運化,改善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
  2. 芳香開胃: 砂仁氣味芳香,可增進食慾,促進消化液分泌,幫助食物消化吸收。黃丸子中加入砂仁,不僅可增強藥效,還能改善藥物口感,提高患者服藥意願。

黃丸子方劑中包含羌活,主要原因如下:

  1. 散寒解表:羌活性溫,味辛,入膀胱、肝經,具散寒解表之功,可驅散外寒,緩解風寒感冒引起的頭痛、鼻塞、肢體痠痛等症狀。
  2. 祛風止痛:羌活亦具祛風止痛之效,能疏通經絡,緩解風寒濕邪引起的肢體疼痛、關節腫痛等症狀。

黃丸子方劑通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風寒濕痹等病症,羌活的加入正是為了發揮其散寒解表、祛風止痛的功效,使藥效更加完善。

黃丸子方劑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祛風散寒:白芷性溫,味辛,具有祛風散寒、通竅止痛的功效。黃丸子方劑多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鼻塞流涕等症,白芷可有效驅散寒邪,疏通鼻竅,緩解鼻塞症狀。

二、燥濕止癢:白芷還具有燥濕止癢的作用,可用於治療濕疹、皮炎等皮膚疾病。黃丸子方劑中若加入其他具有清熱解毒功效的藥材,白芷可配合其發揮協同作用,改善皮膚瘙癢等症狀。

黃丸子方劑中包含雄黃,主要基於其燥濕殺蟲的功效。雄黃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燥濕止癢、殺蟲解毒的功效,能有效治療濕熱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瘡瘍等。

此外,雄黃還具有解毒的作用,可用於治療蛇蟲咬傷、毒蟲螫傷等。因此,在黃丸子方劑中加入雄黃,旨在利用其燥濕殺蟲、解毒的功效,達到治療皮膚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黃丸子方劑分析

  1.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範圍廣泛,主要針對風邪引起的諸症:

    • 外風與內風並治:如「一切諸風」包括外感風邪與內生風動,表現為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中風後遺)、手腳麻痹(氣血不通)、肌肉瞤動(肝風內動或血虛生風)。
    • 痰風互結:頭目眩暈、痰涎不利,反映風痰上擾清竅或痰阻經絡的病理特點。
    • 風虛夾雜:如遍身癢悶(風邪鬱表)、風虛卒中(正虛受風),顯示本方兼顧祛風與扶正之效。

    總括:此方以祛風化痰為主,兼通絡止痙,適用於風痰阻絡或風邪引動內傷之證。

  2. 組成與治療原理

    • 雄黃、雌黃
      均為硫化物類礦物,辛溫有毒,傳統用於「殺百毒,辟惡氣」(《本草綱目》),在此方中取其祛風痰、通絡逐瘀之力,尤善治風痰壅塞、經絡閉阻之症。
    • 山梔(梔子)
      苦寒清熱,能泄三焦火鬱,在本方中可能用於制約雄黃、雌黃及信砒之溫燥毒性,兼清風痰鬱久所化之熱。
    • 綠豆
      甘寒解毒,傳統用以「解金石砒硫毒」(《本草備要》),此處既可緩解信砒等毒性,亦可清熱利濕,助痰濕從下而解。
    • 信砒(砒霜)
      大熱大毒,少量用之有「劫痰截瘧」之效(《本草衍義》),本方或取其極強的通絡化痰作用,以開閉結之風痰,但須配合綠豆、梔子以制其毒性。
    • 麵糊為丸
      緩和藥性,保護脾胃;薄荷茶清送服,可引藥上行頭面,兼疏風清熱。
  3. 邏輯推論與配伍特點

    • 祛風與化痰並重
      雄黃、雌黃祛風通絡,信砒攻痰開閉,針對「風痰阻絡」核心病機。
    • 寒熱並用
      山梔、綠豆之寒,平衡信砒、雄黃之熱,防燥烈傷陰。
    • 毒藥攻邪與解毒並施
      信砒雖毒,然用量極輕(原方缺載,推測僅微量),且配伍綠豆、梔子解毒,體現「以毒攻疾」之巧思。

    潛在治療原理
    透過礦物藥與植物藥的配伍,峻逐風痰、開通經絡,適用於風痰膠結之重症(如中風痰壅),然須嚴格掌握劑量與適應症。

傳統服藥法


雄黃(研)1錢,雌黃(研)1錢,山梔7枚(去皮),綠豆49粒,信砒。
消痰定喘。
上為末,面糊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2丸,臨臥以生薄荷茶清送下。
本方方名,《中國醫學大辭典》引作「黃丸」。方中信砒用量原缺。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孩、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暈眩梅尼爾氏病貝爾氏癱瘓氣喘坐骨神經痛半身不遂心內膜炎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心包炎四肢麻痺癱瘓二尖瓣狹窄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腹瀉多痰顏面神經麻痺膝部腫大疼痛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黃丸子,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一七引《簡易》。 組成:雄黃(研)1錢,雌黃(研)1錢,山梔7枚(去皮),綠豆49粒,信砒。 主治:消痰定喘。主治:痰飲喘嗽。

黃丸子,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一。 組成:甘草(炙)3兩,華陰細辛3兩,川烏頭3兩(生),白朮(炒)2兩,川芎2兩,縮砂(去殼)2兩,羌活2兩,白芷4兩,雄黃1兩(透明者,别研,水飛)。 主治:丈夫婦人,一切諸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手腳麻痹,肌肉瞤動,頭目旋暈,痰涎不利,遍身癢悶,及風虛卒中。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