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補漿湯
BU JIA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赤水玄珠》卷二十八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熱 (11.5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補漿湯是一個常見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補益腎陽、強化精力。其中,淫羊藿作為該方的組成部分,具有獨特的藥用價值。淫羊藿被廣泛應用於傳統中醫,因其具有補腎壯陽、祛寒通絡的作用,能有效提升精力與體力,增強身體抵抗力。
在補漿湯中加入淫羊藿,主要是因為其能促進腎功能,強化身體的生殖能力,特別對於因腎虛引起的疲乏無力、性功能低下等症狀有良好療效。此外,淫羊藿還含有多種生物活性成分,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進一步增強補漿湯的整體療效。這樣的組合不僅能補充體內的精氣,還能提高身體的活力,對於調理身體有明顯的幫助。因此,淫羊藿的加入使得補漿湯在臨牀應用中更加有效和全面。
補漿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補氣益血: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心經,具有大補元氣、益氣補血的功效。補漿湯以補益氣血為目的,人參可增強體質,改善氣血虛弱所致的各種症狀,如乏力、面色蒼白、頭暈眼花等。
二、固本培元:人參可提升機體抵抗力,增強免疫功能,對於體虛之人,可起到固本培元的作用。補漿湯常用於久病體虛、氣血不足者,人參的加入可助其恢復元氣,促進康復。
「補漿湯」中加入「穿山甲」的主要原因是其具備活血通絡、消腫止痛的功效。穿山甲鱗片性味甘、微寒,入肝、胃經,能通經活絡,對於血瘀阻滯導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此外,穿山甲還有消腫解毒的作用,能夠緩解炎症,對於一些外傷造成的腫脹疼痛也有幫助。因此,在「補漿湯」中加入穿山甲,旨在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肢體功能,緩解疼痛,從而達到整體調理的效果。
補漿湯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提升脾胃功能: 黃耆味甘性溫,具有健脾益氣之效,能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促進水液代謝,改善脾虛所致的漿液不足。
2. 補氣固表: 黃耆能補益正氣,固護肌表,防止外邪侵襲,減少漿液流失。對於因氣虛而導致的漿液不足,黃耆能起到補益固護的作用。
因此,黃耆在補漿湯中起到健脾益氣、補氣固表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漿液不足的症狀,提升機體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補漿湯中加入枸杞子,主要是基於其滋補肝腎、益精明目的功效。
枸杞子性平味甘,入肝腎經,具有滋補肝腎、益精明目、養血安神之效。對於肝腎不足、精血虧虛所致的腰膝痠軟、頭昏眼花、視力減退、失眠多夢等症狀,具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補漿湯多用於治療腎虛、精血不足、腰膝痠軟等症,枸杞子作為其中一味藥材,可以起到滋補肝腎、益精明目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共同發揮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補漿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膽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功效。補漿湯常用於治療血瘀所致的各種疾病,川芎的加入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緩解疼痛。
- 疏散風寒: 川芎亦有疏散風寒的功效,能解表散寒,止痛。補漿湯若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引起的頭痛、鼻塞等症狀,川芎的加入可以起到輔助解表的作用,增強療效。
補漿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原因有二:
- 補血活血: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之功效。補漿湯旨在滋陰補血,改善體虛乏力、氣血不足等症狀,而當歸的補血活血作用能有效改善血液循環,增加血量,達到滋補強壯的效果。
- 潤燥生津: 當歸性潤,能滋潤燥熱,促進津液生成,緩解口乾舌燥、咽喉不適等症狀。補漿湯常用於治療陰虛血燥、津液不足所致的病症,而當歸的潤燥生津作用能有效緩解患者的症狀,提高療效。
補漿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補漿湯中可能含有其他性質較偏寒涼或溫熱的藥材,加入甘草可以起到緩解藥性,避免藥物過於寒涼或溫熱對人體造成負面影響。
- 增強補益效果: 甘草本身也具有補脾益氣、緩和脾胃的功能,可以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增強補益的效果,達到更好的滋補作用。
總之,甘草在補漿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既能調和藥性,又能增強補益功效,使其成為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補漿湯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健脾益氣,和胃止嘔:木香性溫味苦,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和胃止嘔的作用。補漿湯多用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面色蒼白、神疲乏力等症狀,木香能補益脾胃,促進消化吸收,改善氣血循環,從而達到改善體質、增強抵抗力的目的。
- 疏肝理氣,止痛止瀉:木香還具有疏肝理氣、止痛止瀉的功效。補漿湯中常加入其他具有理氣化濕、止瀉止痛作用的中藥材,與木香配伍,可協同作用,更有效地改善胃腸道功能,緩解腹痛、腹瀉等症狀。
補漿湯中包含白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健脾益氣: 白朮性溫味甘,入脾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的功效。補漿湯旨在補益脾胃,增強消化吸收功能,白朮的健脾作用可促進脾胃運化,吸收營養,進而達到補益漿液之效。
- 固澀止汗: 補漿湯常用於治療氣虛津傷、汗出不止等症狀,白朮的固澀止汗功效可幫助收斂津液,減少汗液流失,配合其他藥物起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補漿湯中加入山楂,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消食化積: 山楂味酸甘,性微溫,入脾胃經,具有消食化積、行氣散瘀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導致的食積、脹滿、腹痛等症狀,山楂能有效促進消化,改善胃腸功能。
- 活血化瘀: 山楂亦具活血化瘀之效,能改善血流通暢,有助於消除瘀血,對於因血瘀導致的月經不調、痛經、產後瘀血等症狀有一定的療效。
因此,補漿湯中加入山楂,旨在通過其消食化積和活血化瘀的功效,達到補益脾胃、改善氣血循環的效果。
補漿湯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健脾:陳皮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補漿湯多用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者,而陳皮的理氣作用有助於促進脾胃運化,改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進而增強補益效果。
- 和中開胃:陳皮的辛香氣味可以醒脾開胃,促進消化液分泌,增進食慾。對於脾胃虛弱,導致食慾不振、脘腹脹滿的患者,陳皮可以有效緩解這些症狀,使補益效果更加顯著。
補漿湯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陽助陽,補腎壯陽: 肉桂性熱,味辛甘,入腎、心、肝經,具有溫陽助陽、補腎壯陽之效。補漿湯以補腎益精、溫陽固脫為主要功效,肉桂可溫腎陽、壯腎氣,進一步提升補腎功效。
- 溫脾散寒,益氣養血: 肉桂溫脾散寒,能改善脾胃虛寒,有助於脾胃運化,吸收營養。同時,肉桂入心經,可溫心陽,改善氣血運行,提高補血效果。
總之,肉桂在補漿湯中起到溫陽補腎、溫脾散寒的功效,與其他藥材相互配合,共同達到補益腎精、溫陽固脫之效。
補漿湯中加入防風,主要原因如下:
- 祛風散寒: 防風味辛溫,性微寒,具有祛風散寒、止痛的功效。補漿湯主要用於治療脾腎陽虛,寒溼凝滯所致的腰膝痠軟、小便不利等症,而防風可以祛除寒溼,緩解腰膝的寒痛。
- 疏通經絡: 防風具有疏通經絡的作用,可以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腰膝痠軟等症狀。補漿湯中加入防風,有助於藥物更好的發揮功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補漿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痘灰白不起壯,或漿清」,屬痘疹(如天花或水痘)病程中氣血虛弱、毒邪內陷之證。
- 「痘灰白不起壯」:指痘疹色澤灰白而不紅潤,甚或凹陷不起,多因氣血不足,無力托毒外發所致。
- 「漿清」:痘疹本應灌膿飽滿,若漿液稀薄清冷,則屬陽氣虛弱,氣血化生無力,難以滋養痘毒外透。
此方以「補氣托毒,助漿充發」為核心,適用於痘疹因虛而陷的階段,藉溫補氣血、升提陽氣,促使痘毒外透,膿漿充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與劑型
主藥:
- 紫河車(男胎者):為人體胎盤,性甘溫,大補氣血精元,古代視為「血肉有情之品」,能峻補虛損,助陽生肌,適用於氣血大虛、瘡瘍久不收口。
- 暈死鵝(煅存性):即鵝的頭頸部(一說為鵝的羽毛或內臟煅炭),煅炭後具收斂止血、固脫生肌之效,可能藉其溫性助陽,協同紫河車托毒外發。
輔藥:
- 升麻:性辛甘微寒,為「升陽透疹」要藥,能升提脾胃清陽,助痘疹毒邪外透,與紫河車配伍,一升一補,共奏托毒起陷之效。
- 人參湯送服:補益元氣,增強托毒之力,尤適氣虛甚者。
劑型:製為綠豆大丸劑,便於吞服或研末(小兒適用),緩圖藥效。
2. 配伍邏輯
- 補氣血為本:
- 紫河車為君藥,峻補精血;暈死鵝煅炭後溫澀,輔助固攝氣血。二者相合,針對氣血虛弱、痘陷漿清之病機。
- 升提透毒為標:
- 升麻升發陽氣,解鬱透邪,助痘疹從灰白轉紅活,從凹陷轉飽滿。
- 標本兼顧:
- 補益與升提並用,使氣血充盛而毒邪得托,膿漿自生。
3. 治療原理
此方透過「補托法」治療虛性痘疹:
- 補虛:紫河車、人參大補元氣,充盈氣血,提供痘疹化膿起發的物質基礎。
- 托毒:升麻升提氣機,引內陷之毒外透;暈死鵝煅炭收斂固澀,防氣血耗散。
- 生漿:氣血得補,陽氣得升,則痘疹膿漿自然充盈,色轉紅活,病程趨向癒後。
三、總結
「補漿湯」為傳統治療虛性痘疹的補托方,以紫河車、暈死鵝溫補氣血,升麻升陽透疹,人參助益元氣,針對氣血不足、痘毒內陷之證,體現中醫「虛則補之,陷則舉之」的治療思維。
傳統服藥法
暈死鵝34個(煅存性),紫河車(男胎者)1具(洗去血筋,盛錫盂內,先於鍋內放水,3旋投),升麻(切碎)1斤(升麻上用井字,架,將湯盂置架上,勿令泄氣,要蓋好,徐徐發火滾煮,漸添火,煮3枝香畢取出)。
將河車搗爛,加鵝灰和搗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1錢,人參湯下;小兒研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補漿湯, 出處:《痘疹仁端錄》卷十四。 組成:暈死鵝3-4個(煅存性),紫河車(男胎者)1具(洗去血筋,盛錫盂內,先于鍋內放水,3旋投),升麻(切碎)1斤(升麻上用井字架,將湯盂置架上,勿令泄氣,要蓋好,徐徐發火滾煮,漸添火,煮3枝香畢取出)。 主治:痘虛弱日久,不漿不靨。
補漿湯, 出處:《赤水玄珠》卷二十八。 組成:淫羊藿3分(多則發癢),人參8分,穿山甲(土炒)3分,黃耆1錢半,枸杞子1錢,川芎5分,當歸8分,甘草5分,木香2分,白朮(土炒)6分,山楂8分,陳皮5分,官桂3厘,黃豆30粒,筍尖3個(1方有白芷、防風)。 主治:痘灰白不起壯,或漿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