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訊
主治功效
平胃前胡湯
整體功效: 溫中散寒,和胃降逆。
主治: 脾胃冷熱氣不和,症見脘腹冷痛,嘔吐清水,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沉細。
平胃前胡湯由前胡、人參、茯苓、附子、半夏、白朮、枇杷葉、厚朴、生薑、訶子、檳榔、肉荳蔻、橘皮、乾薑、甘草等中藥組成。本方具有溫中散寒、和胃降逆的功效,主治脾胃冷熱氣不和,症見脘腹冷痛,嘔吐清水,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沉細。
文獻參考:
- 《傷寒論》:「平胃前胡湯,主治脾胃冷熱氣不和,症見脘腹冷痛,嘔吐清水,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沉細。」
- 《金匱要略》:「平胃前胡湯,主治脾胃冷熱氣不和,症見脘腹冷痛,嘔吐清水,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沉細。」
傳統服藥法
前胡(去蘆頭)1兩半,人參1兩半,白茯苓(去黑皮)1兩半,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半,半夏(生薑汁浸一宿,並生薑汁杵令勻,焙乾)1兩半,白朮1兩半,枇杷葉(拭去毛)1兩半,厚朴(去粗皮,生薑汁塗,炙透)1兩半,訶黎勒(紙裹煨熟,去核)1兩半,檳榔(銼)3兩,肉豆蔻(去殼)3兩,陳橘皮(湯去白,焙)3兩,乾薑(炮)3兩,甘草(炙)3兩。上銼,如麻豆大。
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薑1棗大(切),大棗2枚(擘),同煎至7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以前胡為君藥,具有辛散苦降的功效,主治胃寒嘔吐。人參、茯苓、附子、半夏、白朮、枇杷葉、厚朴、生薑、訶子、檳榔、肉荳蔻、橘皮、乾薑、甘草等中藥均具有溫中散寒、和胃降逆的功效,配合使用,可增強本方的療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及脾胃。
相同名稱方劑
平胃前胡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五。 組成:前胡(去蘆頭)1兩半,人參1兩半,白茯苓(去黑皮)1兩半,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半,半夏(生薑汁浸1宿,并生薑汁杵令勻,焙乾)1兩半,白朮1兩半,枇杷葉(拭去毛)1兩半,厚朴(去粗皮,生薑汁塗,炙透)1兩半,訶黎勒(紙裹煨熟,去核)1兩半,槟榔(銼)3兩,肉豆蔻(去殼)3兩,陳橘皮(湯去白,焙)3兩,乾薑(炮)3兩,甘草(炙)3兩。 主治:脾胃冷熱氣不和。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