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胃前胡湯
PING WEI QIAN HU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四十五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平胃前胡湯中包含前胡,乃因其具有以下兩大功效:
- 疏風解表,止咳化痰: 前胡味辛、性微寒,入肺經,善於疏散風寒,宣肺止咳,化痰止喘。對於風寒犯肺所致的咳嗽、痰多、喘息等症狀,具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 和胃降逆,消食止嘔: 前胡還具有和胃降逆、消食止嘔的功效,能緩解胃氣上逆所致的噁心、嘔吐等症狀。
因此,前胡在平胃前胡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既能治療外感風寒引起的咳嗽,又能緩解胃氣上逆導致的嘔吐,達到治療感冒兼有胃氣不和的功效。
平胃前胡湯中包含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補氣健脾: 前胡、陳皮等藥物偏於降氣散寒,容易傷及脾胃陽氣。而人參具有大補元氣、益氣健脾之效,可溫補脾胃陽氣,避免藥物過於寒涼,使脾胃功能受損。
- 升陽止瀉: 人參能升舉陽氣,助脾胃運化水谷,對於脾胃虛弱引起的腹瀉,具有止瀉作用。平胃前胡湯用於治療胃寒嘔吐、腹痛腹瀉,人參的加入可增強藥效,促進脾胃功能恢復。
平胃前胡湯中加入茯苓,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 健脾利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經,具有健脾利濕、滲濕利水之效。方中前胡、陳皮等藥材燥濕化痰,易傷脾胃,茯苓可補脾益氣,保護脾胃功能,避免藥性過於燥烈。
- 協調藥性: 方中半夏燥濕化痰,但易傷津液,茯苓能補益脾陰,滋潤津液,防止半夏燥性過度,使藥性更加協調,提升療效。
平胃前胡湯為一傳統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因濕阻脾胃所導致的諸多症狀,如脘腹脹滿、食少便溏等。在該方劑組成中,包含了附子這一成分。附子性熱味辛,歸心、腎、脾經,具有溫陽散寒、逐風濕的功效。在平胃前胡湯中加入附子,主要是為了增強溫中散寒的作用,特別適用於那些除了脾胃濕阻外,還伴有脾胃虛寒表現的患者。
脾胃虛寒的病人常會出現肢冷怕冷、舌淡苔白等症狀,單純使用健脾利濕的藥物可能效果有限,此時加入附子可以更好地改善這些寒象。但由於附子含有烏頭鹼等有毒成分,使用時必須注意炮製方法及劑量控制,以免發生中毒反應。因此,在臨床應用時,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辨證施治,並由專業中醫師指導使用,確保安全有效。
平胃前胡湯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燥濕化痰:半夏性溫燥,善於燥濕化痰,能有效清除胃中積滯的痰濕,配合前胡、陳皮等藥物,共同達到理氣止嘔、和胃降逆的效果。
- 降逆止嘔:半夏入脾胃經,具有降逆止嘔之功效,可有效抑制胃氣上逆所致的噁心嘔吐,配合生薑、枳實等藥物,共同緩解脾胃不和引起的胃脘脹滿、嘔吐等症狀。
平胃前胡湯中加入白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健脾燥濕: 白朮性溫,味甘苦,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方中因前胡、陳皮等藥物清熱化濕,容易傷及脾胃,白朮則可補脾氣、燥脾濕,避免濕邪困脾,影響藥效。
- 扶正祛邪: 白朮能增強機體正氣,使脾胃運化功能恢復正常,更有效地抵禦邪氣。此方用於治療濕熱蘊脾、脾胃氣虛之證,白朮既可健脾益氣,又可燥濕利水,扶正祛邪,使治療更全面。
平胃前胡湯中加入枇杷葉,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枇杷葉性涼,味甘,能清肺降氣,止咳化痰。方中因前胡、枳殼等藥材燥性較強,易傷肺,而枇杷葉可緩解其燥性,保護肺氣。
其二,枇杷葉可潤肺止咳,與前胡、旋覆花等藥材相輔相成,增強止咳化痰之效。同時,枇杷葉還具有一定的降逆止嘔作用,有助於緩解胃氣上逆、嘔吐等症狀,與方中其他藥材共同作用,改善胃腸功能。
平胃前胡湯中包含厚朴,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厚朴燥濕化痰,行氣止痛: 平胃前胡湯主治脾胃濕熱,證見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口苦口粘,泛酸嘔吐等。厚朴性溫燥,入脾胃經,能燥濕化痰,行氣止痛,與前胡、陳皮等藥物配合,共奏清熱燥濕、行氣止痛之功。
- 厚朴降逆止嘔: 厚朴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可緩解胃氣上逆引起的嘔吐、泛酸等症狀。在平胃前胡湯中,厚朴與半夏、生薑等藥物配合,可增強其降逆止嘔的功效。
平胃前胡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和胃降逆: 生薑性溫,味辛,入肺、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和胃降逆的功效。前胡性寒,善於清肺化痰,但若單用前胡容易傷胃,生薑則可以溫胃散寒,防止前胡寒涼之性傷及脾胃,使藥效更平和。
- 增強藥效: 生薑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藥物吸收和發揮藥效。同時,生薑還可以緩解前胡所引起的胃部不適,如反胃、嘔吐等症狀,使患者更易於接受藥物治療。
平胃前胡湯的組成中包含訶子,主要原因如下:
- 斂肺止咳: 訶子味酸澀,性涼,入肺、大腸經。其性收斂,可斂肺止咳,緩解咳嗽痰多、肺氣不降等症狀。前胡性微寒,能宣肺化痰,與訶子相配,一宣一斂,相輔相成,能有效止咳化痰,緩解肺氣不降。
- 固澀止瀉: 訶子能固澀腸胃,止瀉止痢,用於脾胃虛弱、久瀉不止等症狀。平胃前胡湯中,前胡、枳殼等藥材有助於理氣健脾,與訶子搭配,可達到固澀止瀉,調節脾胃的功能。
平胃前胡湯中加入檳榔,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降逆止嘔: 檳榔味辛性溫,入胃經,能降逆氣,止嘔吐。平胃前胡湯主治胃氣上逆,嘔吐不止,而檳榔的降逆止嘔作用,可以幫助緩解症狀,使胃氣下降,達到止嘔效果。
- 消食導滯: 檳榔有消食導滯的作用,可以幫助消化積滯,消除胃脘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平胃前胡湯中加入檳榔,可以加強其消食導滯的作用,使藥效更佳。
平胃前胡湯中加入肉荳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胃止嘔: 肉荳蔻性溫,味辛甘,入脾胃經,具有溫胃散寒、降逆止嘔之效。對於因寒邪犯胃、脾胃虛寒導致的嘔吐、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肉荳蔻可以溫暖脾胃,促進消化,達到止嘔的效果。
- 行氣消脹: 肉荳蔻還具備行氣消脹的功效,能緩解因氣滯食積引起的腹脹、腹痛等症狀。平胃前胡湯本身以疏肝理氣、和胃降逆為主要功效,加入肉荳蔻可以加強其行氣消脹的效果,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
綜上所述,肉荳蔻的加入可以有效地改善平胃前胡湯的溫胃止嘔、行氣消脹等功效,使其更能針對寒邪犯胃、脾胃虛寒、氣滯食積等病症,達到治療效果。
平胃前胡湯中加入橘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消脹: 橘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行氣、消脹止痛的功效。方中前胡、陳皮等藥物已具理氣作用,橘皮的加入,可增強理氣消脹的效果,緩解胃腸脹滿、脘腹疼痛等症狀。
- 降逆止嘔: 橘皮能降逆止嘔,對於脾胃虛弱、氣機上逆引起的嘔吐、噯氣等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同時,橘皮還能健脾和胃,有助於增進食慾,促進消化。
平胃前胡湯中加入乾薑,主要是因為以下兩點原因:
- 溫胃散寒: 前胡、陳皮等藥材性寒,容易傷及脾胃陽氣。乾薑性溫,可溫中散寒,助藥性溫和,避免寒涼之氣損害脾胃。
- 助消化止嘔: 乾薑辛溫,能溫中散寒,且可行氣止嘔,有助於緩解寒邪凝滯所致的胃寒、嘔吐等症狀。與前胡、陳皮等藥材配合,共同達到溫胃和中、止嘔消食的效果。
平胃前胡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是因為其「調和諸藥」及「緩解藥性」的功效。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的功效。方中前胡、陳皮、枳殼等藥性較烈,容易燥烈傷胃。甘草可以中和其燥性,保護胃氣,避免藥物對胃部的刺激,使藥物更安全有效地發揮作用。此外,甘草還能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使藥力更為平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平胃前胡湯」
中藥方劑「平胃前胡湯」的組成包括前胡、人參、茯苓、附子、半夏、白朮、枇杷葉、厚朴、生薑、訶子、檳榔、肉荳蔻、橘皮、乾薑、甘草。此方劑功效主治脾胃燥熱和寒涼不協調。
組成介紹
1. 前胡
前胡具有清化熱痰、止咳化痰、散風熱、降氣等功效。
2. 人參
具有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等功效。
3. 茯苓
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4. 附子
具有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之功。
5. 半夏
具有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等功效。
6. 白朮
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
7. 枇杷葉
具有清肺熱、化痰平喘、止咳止嘔、降氣喘、止血、補血養肝、疏肝解鬱等功效。
8. 厚朴
具有溫裡溫中、降氣、健脾胃、燥濕、驅蟲殺蟲等功效。
9. 生薑
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止咳化痰、降氣、補陽、健脾胃、解毒、止嘔、祛風除濕、活血化瘀等功效。
10. 訶子
具有澀腸止瀉、固表止汗、清肺利咽、化痰止咳、降氣除煩等功效。
11. 檳榔
具有驅蟲殺蟲、降氣除煩、消食化積、利水消腫等功效。
12. 肉荳蔻
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溫裡溫中、理氣行氣、止瀉、止嘔、下氣消食等功效。
13. 橘皮
具有利水滲濕、止嘔、清熱利尿、理氣行氣、降氣、燥濕、健脾胃、理氣、止咳化痰、解魚蟹毒等功效。
14. 乾薑
具有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等功效。
15. 甘草
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總結
中藥方劑「平胃前胡湯」的組成包括前胡、人參、茯苓、附子、半夏、白朮、枇杷葉、厚朴、生薑、訶子、檳榔、肉荳蔻、橘皮、乾薑、甘草。此方劑功效主治脾胃燥熱和寒涼不協調。
傳統服藥法
前胡(去蘆頭)1兩半,人參1兩半,白茯苓(去黑皮)1兩半,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半,半夏(生薑汁浸一宿,並生薑汁杵令勻,焙乾)1兩半,白朮1兩半,枇杷葉(拭去毛)1兩半,厚朴(去粗皮,生薑汁塗,炙透)1兩半,訶黎勒(紙裹煨熟,去核)1兩半,檳榔(銼)3兩,肉豆蔻(去殼)3兩,陳橘皮(湯去白,焙)3兩,乾薑(炮)3兩,甘草(炙)3兩。上銼,如麻豆大。
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薑1棗大(切),大棗2枚(擘),同煎至7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及脾胃。
相同名稱方劑
平胃前胡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五。 組成:前胡(去蘆頭)1兩半,人參1兩半,白茯苓(去黑皮)1兩半,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半,半夏(生薑汁浸1宿,并生薑汁杵令勻,焙乾)1兩半,白朮1兩半,枇杷葉(拭去毛)1兩半,厚朴(去粗皮,生薑汁塗,炙透)1兩半,訶黎勒(紙裹煨熟,去核)1兩半,槟榔(銼)3兩,肉豆蔻(去殼)3兩,陳橘皮(湯去白,焙)3兩,乾薑(炮)3兩,甘草(炙)3兩。 主治:脾胃冷熱氣不和。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