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mhealthlogo

基本資訊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6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6%
肺經 23%
胃經 21%
心經 9%
肝經 9%
大腸經 4%
膀胱經 3%
脾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肝經
大腸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3-09-10

主治功效

枇杷葉湯

整體功效

和胃降逆,化痰止嘔。

主治

胃氣虛弱,嘔吐不食

脾胃氣虛,運化無力,痰濕內生,阻滯中焦,上逆而致嘔吐不食。本方以枇杷葉、厚朴、生薑、前胡、白朮、人參、茯神、橘皮、半夏等藥,共奏和胃降逆,化痰止嘔之功。

文獻參考

1.《傷寒論》:"嘔而吐蛔者,枇杷葉湯主之。" 2.《金匱要略》:"嘔而吐蛔者,枇杷葉湯主之。" 3.《本草綱目》:"枇杷葉,治嘔吐痰涎,消食化痰,止咳定喘。"

方劑組成解釋

枇杷葉味苦、甘,性平,入肺、胃經,有止咳化痰、和胃降逆之功。厚朴味辛、苦,性溫,入肺、胃經,有行氣消脹、燥濕化痰之功。生薑味辛、性溫,入肺、胃經,有發散風寒、溫中止嘔之功。前胡味辛、苦,性溫,入肺、胃經,有宣肺降逆、化痰止嘔之功。白朮味苦、甘,性微溫,入脾、胃經,有健脾益氣、燥濕化痰之功。人參味甘、微苦,性平,入肺、脾、心經,有大補元氣、健脾益肺之功。茯神味甘、淡,性平,入心、脾、腎經,有寧心安神、健脾益氣之功。橘皮味辛、苦、甘,性溫,入肺、脾經,有理氣燥濕、化痰止嘔之功。半夏味辛、苦,性溫,入肺、胃經,有降逆止嘔、燥濕化痰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神經性厭食症
慢性腎衰竭
細菌性食物中毒
嘔吐

相同名稱方劑

枇杷葉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五。 組成:枇杷葉(拭去毛,微炒)半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透)半兩,前胡(去蘆頭)半兩,白朮半兩,人參半兩,茯神(去木)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半夏(湯洗7遍去滑,炒)半兩。 主治:止逆進食。主治:脾胃氣虛弱,嘔吐不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消痞湯

相似度 75%

人參厚朴湯

相似度 70%

參橘湯

相似度 70%

薑橘白朮湯

相似度 66%

白朮藿香湯

相似度 66%

五解散

相似度 66%

平胃前胡湯

相似度 66%

人參七味丸

相似度 62%

白扁豆散

相似度 62%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新增討論留言

搜尋

中藥分類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