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膈散

清膈散

QING GE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中性 (0.9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7%
腎經 17%
大腸經 16%
肝經 11%
脾經 10%
膀胱經 5%
胃經 5%
心經 4%
肺經
腎經
大腸經
肝經
脾經
膀胱經
胃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清膈散中包含麻黃,主要原因在於麻黃的宣肺解表之功。

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宣肺止咳的功效。清膈散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寒,症見發熱惡寒、鼻塞流涕、咳嗽痰白等。麻黃可發散風寒,宣通肺氣,使外邪得以透達而出,從而達到解表止咳的效果。

此外,麻黃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痰液排出,進一步緩解咳嗽症狀。因此,麻黃在清膈散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助於其整體療效的發揮。

清膈散方劑中加入阿膠,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滋陰潤燥:清膈散主治燥熱傷肺,肺陰不足之證。阿膠性味甘平,入肺、肝、腎經,具有滋陰潤燥、補血止血之功效,可滋養肺陰,緩解肺燥咳嗽,改善咽乾口渴等症狀。

二、固本培元:阿膠能補益氣血,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助於患者恢復健康。清膈散中加入阿膠,不僅可以緩解症狀,還能增強治療效果,使患者更快恢復。

清膈散為一方傳統中藥方劑,其主要功能在於清熱解毒、化痰止咳。該方由多種草藥配伍而成,其中包含罌粟殼這一味藥材。罌粟殼具有收斂固澀、止瀉止咳之效,用於治療久咳不癒、肺虛咳嗽等症狀。在清膈散中加入罌粟殼,主要是利用其良好的鎮咳作用,以輔助其他草藥共同發揮療效。

然而,罌粟殼含有微量的嗎啡和可待因等成分,因此在使用時需謹慎控制劑量,以免產生副作用或依賴性。根據現代藥理學研究顯示,罌粟殼確實能有效緩解咳嗽,但長期或過量使用可能引發不良反應。因此,在臨床應用清膈散時,醫師會根據患者具體病情及身體狀況來調整配方比例,確保治療效果的同時,避免罌粟殼可能帶來的風險。此外,由於罌粟殼的特殊性質,其使用也受到各國法律的嚴格管制。

清膈散中加入烏梅,主要有兩大原因:

  1. 收斂止瀉: 烏梅性酸斂,入肺、脾、大腸經,具有收斂止瀉的功效。對於清膈散治療的燥熱傷肺、津傷便祕等症,烏梅能有效收斂肺氣,止瀉固腸,緩解症狀。
  2. 生津止渴: 烏梅甘酸入肺,能生津止渴,潤燥化痰。清膈散治療的肺熱燥咳,往往伴有口渴咽乾,烏梅的生津止渴功效能有效緩解此類症狀,並輔助清熱潤肺。

清膈散中加入杏仁,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宣肺止咳:杏仁性味苦甘,入肺經,具有宣肺止咳、降氣平喘之效。清膈散旨在治療外感風熱,症見咳嗽痰黏,咽喉腫痛等。杏仁的宣肺作用,有助於疏散風熱,促進痰液排出,緩解咳嗽。
  2. 潤肺止咳:杏仁含有豐富的脂肪油和苦杏仁苷,具有潤肺止咳的作用。對於外感風熱導致的肺燥咳嗽,杏仁的潤肺作用可以滋潤肺部,緩解乾燥,進一步改善咳嗽症狀。

總而言之,杏仁在清膈散中,既可以宣肺止咳,又可以潤肺止咳,有助於治療外感風熱所致的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清膈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痰嗽」,意指痰阻氣道、肺失宣降所致的咳嗽,或伴有痰多黏稠、胸膈不舒等症狀。此證可能因外感風熱、內熱煎灼津液成痰,或脾虛濕聚而成痰,上犯於肺所致。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1. 藥物組成

  • 蟬退(蟬蜕)

    • 性味:甘寒,質輕。
    • 功效:疏散風熱、宣肺利咽、透疹止癢。其輕清之性可宣通肺氣,解表透邪,緩解因風熱或痰熱鬱肺引起的咳嗽。
    • 特點:能「去風痰」(《本草綱目》),適用於風熱或痰熱咳嗽。
  • 滑石

    • 性味:甘淡寒。
    • 功效:清熱解暑、利尿通淋。其滑利之性可清泄肺熱,導濕熱從小便而出,間接緩解痰熱膠結之勢。
    • 特點:能「分化濕熱」(《本草備要》),使痰濕從下焦滲利。

2. 配伍邏輯

  • 表里分消
    • 蟬蜕主外,疏風宣肺,開宣上焦氣機;滑石主內,清熱滲濕,通利下焦水道。二者相配,表里同治,使風熱得散、痰濕得化。
  • 輕清滑利
    • 兩藥皆質輕,符合「治上焦如羽」的原則,適合痰嗽屬上焦病證。滑石之滑潤可助痰液排出,蟬蜕之宣散可解肺氣鬱閉。
  • 蜂蜜調服
    • 蜂蜜甘緩潤燥,能緩和藥物寒性,保護肺胃,兼潤肺止咳,輔助化解痰黏難咯之狀。

3. 治療原理

此方針對「痰熱壅肺」或「風熱挾痰」之證,通過:

  1. 宣肺透邪(蟬蜕)→ 解除肺氣鬱閉。
  2. 清熱滲濕(滑石)→ 分化痰濕之源。
  3. 潤燥化痰(蜂蜜)→ 緩解痰黏膠結。

痰濕得化、熱邪得清,則咳嗽自平。全方藥簡力專,體現中醫「輕可去實」的治則。

三、總結

清膈散以輕清之品配伍,適用於痰嗽偏熱或挾風者,尤其適合痰黏胸膈、咳痰不暢之證。其組方邏輯強調「宣上利下」,兼顧表里,體現了傳統中醫「通調氣機」的治療思維。

傳統服藥法


蟬退50個(去盡土用),滑石1兩。
上為末。
以水半盞,調藥1盞,去水,用蜜1匙調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有虛寒咳嗽者慎用。

相關疾病


氣喘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咳嗽腹瀉口乾口渴多痰心情煩燥怕冷嘴中感到甜甜的腹部腫大吞咽障礙鼻子乾燥

相同名稱方劑


清膈散, 出處:《得效》卷五。 組成:南星1兩,鉛白霜少許,桑白皮1兩半,白附子5錢。 主治:喘嗽,吐唾不利,膈熱,口中苦氣。

清膈散, 出處:《傳信適用方》卷一。 組成:麻黃1兩(去節),阿膠1兩(炒),罂粟殼1兩(蜜炙),烏梅肉1兩,杏仁半兩(去皮尖)。 主治:發散肺寒主治:痰嗽。

清膈散, 出處:《回春》卷五。 組成:柴胡2錢,黃芩1錢半,黃連1錢,枳實1錢,梔子1錢(酒炒),竹茹1錢,赤芍1錢,甘草3分。 主治:心胃刺痛,憎寒壯熱,口乾煩躁,不卧,時痛時止。

清膈散,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五。 組成:麥門冬(去心)1兩(去根),沙參1兩(去根),人參(去蘆)1兩(去根),金钗石斛1兩(去根),草龍膽半兩,柴胡半兩(去根),陳皮半兩(去白),黃連半兩(去須),木通半兩。 主治:脾家疸熱,令人口甘。

清膈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一。 組成:桑白皮5錢(炒,研用),紫蘇2錢半,黃芩2錢半,當歸2錢半,前胡2錢半,連翹2錢半,防風2錢半,桔梗2錢半,天門冬2錢半(去心),赤茯苓2錢半,甘草(炙)2錢半(1方有生乾地黃)。 主治:肺疳(即氣疳)。由乳哺不調,壅熱傷肺,風濕之氣乘虛客於皮毛,入於血脈,鼻下兩旁瘡濕癢爛,是名(匿蟲)。其瘡汁所流,卻又成瘡,外證咳嗽喘逆,壯熱惡寒,皮膚粟生,鼻乾流涕,咽喉不利,頤爛唾紅,氣脹毛焦,泄痢頻並,多啼,揉鼻咬甲,寒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