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驚藥
XIAO JING Y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三七四引《傅氏活嬰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小驚藥方劑中包含茯苓,主要原因有二:
一、 寧心安神:茯苓性平和,味甘淡,入心、脾經,具有寧心安神之功效。小驚藥用於治療驚悸、失眠等症狀,茯苓可以緩解心神不安,使心氣平和,從而達到安神定志的作用。
二、 健脾益氣:茯苓亦能健脾益氣,利水滲濕。驚悸、失眠等症狀常與脾氣虛弱、心神不寧有關。茯苓能補益脾氣,使脾胃運化正常,氣血充足,從而改善心神失調的狀態。
小驚藥方劑中包含茯神,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安神定驚: 茯神性味甘平,入心、脾經,具有寧心安神、益智健脾之效。對於因心脾虛弱、神志不安而導致的驚悸、失眠、健忘等症狀,茯神能有效地鎮定心神,緩解精神緊張,幫助患者安然入睡,改善睡眠質量。
二、健脾益氣: 茯神亦能益脾胃之氣,改善脾胃功能,增強機體抵抗力。當心脾虛弱導致的驚恐不安時,茯神能幫助脾胃運化,供給心神充足的營養,從而更好地穩定心神,緩解驚恐不安的症狀。
因此,茯神作為小驚藥的組成成分,能夠有效地安神定驚、健脾益氣,幫助患者改善心神不安的症狀。
小驚藥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因驚嚇所引起的症狀。方劑中的山藥(薯蕷)在組成中具有其獨特的藥理作用。山藥性平味甘,具有補脾養胃、潤肺止咳的功效,能增強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從而改善因驚嚇造成的食慾不振和消化問題。
此外,山藥富含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能夠提升身體的免疫力,對於因驚悸或緊張造成的身體虛弱有良好的調理作用。在驚嚇後,身心容易處於一種不平衡的狀態,而山藥的補益特性有助於調和全身的氣血,促進身體的恢復。此外,山藥在中醫理論中也被視為能夠安神的藥物,能幫助舒緩情緒,從而達到緩解驚恐不安的效果。因此,山藥的添加對於小驚藥的整體療效具有重要作用。
「小驚藥」方劑中加入「防風」,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祛風止痙: 防風味辛、性微溫,入膀胱經,具有祛風解表、止痙止痛的功效。小驚藥主治驚風、抽搐、神志不清等症,而防風可以驅散風邪,緩解痙攣,達到止驚安神的作用。
- 疏散風邪: 驚風多由風邪入體所致,防風可以疏散外感風寒,同時還能清熱解毒,與其他藥物相配合,共同達到止驚散邪的效果。
總之,防風在小驚藥中發揮著祛風止痙、疏散風邪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
「小驚藥」方劑中包含羌活,主要是利用其解表散寒、祛風濕的功效。羌活性溫,味辛,歸膀胱、肝經,具有疏散風寒、止痛的作用,能有效緩解因風寒侵襲所致的頭痛、肢體疼痛、發熱等症狀。
此外,羌活還有祛風濕的功效,能通絡止痛,對於風濕痹痛、關節疼痛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因此,在「小驚藥」方劑中加入羌活,可以有效疏風散寒、止痛,達到治療目的。
小驚藥中加入蟬蛻,主要是利用其清熱定驚的功效。蟬蛻,又名蟬殼,其性寒,味甘,歸肝、肺經。具有疏散風熱、透疹止癢、清熱解毒、定驚止痙等作用。
在小驚藥的組成中,蟬蛻可以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清熱解毒,平息肝風,以達到治療驚癇、發熱、神志不清等症狀的目的。同時,蟬蛻還具有疏風透疹的作用,有助於治療麻疹、風疹等疾病。
「小驚藥」方中包含「遠志」,主要原因如下:
- 安神定志:遠志性味苦甘,入心、肺經,具有安神定志、益智開竅之效。對於因心神不安、驚悸失眠所致的症狀,遠志能起到鎮靜安神,緩解心悸的作用。
- 疏肝解鬱:遠志亦能疏肝解鬱,對於因肝氣鬱結導致的胸悶、脅痛、情緒不穩定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小驚藥」常用於治療心神不安、驚悸失眠、健忘、神志恍惚等症,而遠志的藥性正好符合方劑的治療目的,因此被列入方劑之中。
小驚藥中包含白僵蠶,乃因其性寒、味辛,入肝經,具有祛風止痙、化痰散結之效。白僵蠶為僵蠶蛾幼蟲,經白僵菌感染而死,蟲體乾燥後入藥,其藥性專擅解痙止搐,對於因風痰阻滯、肝風內動所致的驚癇、抽搐、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症狀,均有良好的療效。故小驚藥中配伍白僵蠶,旨在清熱解毒、化痰定驚,以達到治療驚癇之目的。
「小驚藥」方劑中包含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寒,通竅止痛: 白芷味辛溫,具有散風寒、通鼻竅、止痛的功效。對於風寒襲肺、鼻塞流涕、頭痛頭昏等症狀,白芷能有效疏散風寒,通利鼻竅,改善頭部疼痛。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小驚藥方中多包含川芎、羌活等藥物,白芷與之搭配,能協同作用,加強疏風散寒、通竅止痛的療效,更好地治療風寒感冒所致的頭部疼痛、鼻塞等症狀。
總之,白芷在小驚藥方中發揮着疏風散寒、通竅止痛的功效,配合其他藥物,能更好地治療風寒感冒所致的頭部疼痛、鼻塞等症狀。
小驚藥方劑中含有白附子,其原因主要有二:
- 祛風止痙:白附子性溫,味辛,具有祛風濕、止痙攣的功效。對於因風寒外襲、痰濁內阻導致的驚厥、抽搐、口眼歪斜等症狀,白附子能起到很好的治療作用。
- 溫陽散寒:白附子屬於溫陽藥,能溫補脾腎陽氣,對於因陽虛寒凝所致的驚悸、失眠、畏寒肢冷等症狀,也能起到溫陽散寒的作用。
因此,白附子在小驚藥中可以發揮祛風止痙和溫陽散寒的功效,協同其他藥物治療驚癇之症。
小驚藥中包含荊芥,主要是因為其解表散風之效。荊芥性辛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解表止痛的功效,對於外感風寒所致的發熱、頭痛、鼻塞、咳嗽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此外,荊芥還具有一定的解毒消腫作用,可用於治療瘡瘍腫毒、蛇蟲咬傷等症。在小驚藥中,荊芥與其他藥材配合,可起到解表散風、清熱解毒的功效,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小兒驚風等病症。
小驚藥中包含川芎,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疏散風寒,活血止痛: 川芎性溫,味辛,歸肝、膽、膀胱經,具有疏散風寒、活血止痛的功效。對於因風寒外襲、氣血瘀阻所致的頭風、頭痛、眩暈等症狀,川芎能起到疏散風寒、活血止痛的治療作用。
- 升清降濁: 川芎入血分,能升清降濁,使氣血流通,改善頭部血液循環,緩解頭部脹痛、昏眩等症狀。
因此,小驚藥中加入川芎,可有效緩解因風寒外襲或氣血瘀阻所致的頭風、頭痛、眩暈等症狀。
小驚藥方劑中包含代赭石,主要原因有二:
- 鎮驚安神:代赭石性寒,味甘鹹,入肝、脾經,具有鎮驚安神、平肝熄風的功效。對於因肝陽上亢、心神不寧、驚悸失眠等症狀,代赭石可起到鎮定安神的作用,緩解患者的驚恐不安。
- 降逆止嘔:代赭石還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對於因脾胃不和、氣逆上衝導致的嘔吐,代赭石可起到平息逆氣、止嘔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改善患者的嘔吐症狀。
因此,小驚藥方劑中加入代赭石,旨在通過其鎮驚安神、降逆止嘔的功效,治療因肝陽上亢、心神不寧、脾胃不和等導致的驚悸失眠、嘔吐等症狀。
小驚藥是一種專門用於治療小兒驚厥或驚嚇的中藥方劑,其中含有硃砂(又稱硃砂)作為主要成分之一。硃砂的主要成分是硫化汞,具有鎮靜安神的作用。對於驚厥的患者,尤其是小兒,往往因為情緒波動或外界驚嚇而導致神經系統過度興奮,這時候需要通過一些藥物幫助平復情緒,鎮定心神。
硃砂能有效地增強腦部的血液循環,並且可以降低神經系統的興奮性,使得患者逐漸恢復平靜。此外,硃砂也被認為具有清心鎮靜的效果,這使得它在應用於中醫理論的背景下,更加符合小驚藥的用途。雖然硃砂在使用時需謹慎,避免過量引起不良反應,但在合適的劑量下,它對於小兒驚厥的治療具有重要價值。綜合以上原因,硃砂成為小驚藥中不可或缺的成分。
「小驚藥」方劑中加入金箔,是源於古代醫學對金屬的特殊理解。金箔具備「鎮心安神」的功效,被認為能平息心神不安,緩解驚悸、失眠等症狀。
金箔的加入,除了藥效上的考量,也體現了古代醫學的「以形補形」理念。金箔色澤金黃,象徵著太陽、陽氣,能補益心陽,提振精神,進而達到安神定志的效果。
因此,小驚藥中加入金箔,是古代醫學家綜合藥效與象徵意義的智慧體現,雖不乏神祕色彩,但在當時的醫療體系中,確實有一定的邏輯和理論基礎。
小驚藥方中加入麻黃,主要基於其辛溫發散之性,用以治療風寒表證所致的「小驚」,即輕微的驚悸、不安、發熱、惡寒等症狀。
麻黃性溫,善於發散風寒,其揮發油能擴張支氣管,促進血液循環,並可減輕鼻塞、流涕等症狀。同時,麻黃亦可通過解表作用,疏散外邪,使患者體內寒邪散去,恢復正常。因此,麻黃在小驚藥方中扮演著驅散風寒、止驚安神的重要角色。
小驚藥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調和藥性:小驚藥多用於治療驚風、抽搐等症狀,藥性多偏寒涼或辛溫。甘草性平味甘,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補脾益氣的作用。加入甘草可以中和藥性,使藥物更加平和,減少副作用。
2. 緩解痙攣:甘草含有的甘草酸具有解痙作用,可以緩解肌肉痙攣,配合其他藥物更有效地治療驚風、抽搐等症狀。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小驚藥」
麻黃
- 性辛溫,味甘、微苦,入肺、膀胱經。
- 發汗解表,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散風寒。
甘草
- 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
- 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白芷
- 性溫,味辛、微苦,歸肺、胃、大腸經。
- 發汗解表,祛風除濕,利水消腫,固崩止帶,散風寒,活絡止痛,燥濕。
蟬蛻
- 性寒,味甘、鹹,歸肺、肝經。
- 散風熱,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止癢,退翳,透疹,去風止痙。
川芎
- 性溫,味辛、微苦,歸肝、脾、心經。
- 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濕,補血,強筋骨。
代赭石
- 性平,味甘、澀,歸肝、心、腎經。
- 通經止血,平肝息風,止咳化痰,清熱涼血,活血化瘀,止嘔,止咳平喘,鎮靜安神。
防風
- 性溫,味辛、微苦,歸肺、脾、膀胱經。
- 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
茯苓
- 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
- 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
茯神
- 性甘、平,歸心、脾經。
- 安神定驚,健脾益胃,利水滲濕。
白僵蠶
- 性辛、寒,入肝、肺經。
- 平肝息風,祛風除濕,止咳化痰,清熱解毒,清肺熱利咽,散結。
荊芥
- 性微溫、味辛,入肺、脾經。
- 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止癢,止血,活絡止痛,透疹,消食化積,斂瘡。
羌活
- 性辛溫,味甘,入肺、膀胱經。
- 發散風寒,祛風除濕,舒筋活絡。
山藥
- 性平味甘,入脾、肺、腎經。
- 補氣、澀精止遺、補腎、止咳化痰、強筋骨、健脾胃、滋陰、止瀉。
遠志
- 性溫,味辛,歸心腎經。
- 安神益智,利水消腫,止咳化痰,清熱解毒。
硃砂
- 性平,味甘,歸心經。
- 清熱瀉火,安神,清熱解毒,止咳化痰,解毒,潤肺,清熱利尿,補氣,清肝明目,化痰止血。
白附子
- 性溫,味辛,歸心、肺、腎經。
- 溫通經絡,化痰散結,定驚搐。
總結
- 中藥方劑「小驚藥」組成成分有茯苓、茯神、山藥、防風、羌活、蟬蛻、遠志、白僵蠶、白芷、白附子、荊芥、川芎、代赭石、硃砂、金箔、麻黃、甘草。
- 具有利水消腫、安神定驚、祛風除濕、止咳化痰、補氣益血等功效。
- 適用於治療驚悸心悸、失眠多夢、健忘耳鳴、頭暈目眩、氣虛血虧等症狀。
- 本方藥性平和,副作用小,但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及脾胃虛弱者應慎用。
傳統服藥法
茯苓、茯神、山藥、防風、羌活、蟬蛻、遠志(去心)、僵蠶(炒)、白芷、白附子、荊芥、川芎、赭石、鐵朵粉、朱砂、金箔、麻黃(去節)、甘草。
下痰疏風。
上為末,木瓜蒸過,和爛飯搗為丸,如粟米大。
每服1丸,薄荷、金銀環湯浸化,或鈎藤、木瓜,皂角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小驚藥具有鎮驚安神、解痙止痛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小驚藥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小驚藥, 出處:《普濟方》卷三七四引《傅氏活嬰方》。 組成: 小驚藥(《普濟方》卷三七四引《傅氏活嬰方》。)出處:《普濟方》卷三七四引《傅氏活嬰方》。組成:茯苓、茯神、山藥、防風、羌活、蟬蛻、遠志(去心)、僵蠶(炒)、白芷、白附子、荊芥、川芎、赭石、鐵朵粉、朱砂、金箔、麻黃(去節)、甘草。主治:下痰疏風。 。 主治:下痰疏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