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驚藥

XIAO JING Y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7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5%
肝經 17%
心經 14%
脾經 14%
胃經 10%
腎經 8%
膀胱經 5%
心包經 1%
膽經 1%
肺經
肝經
心經
脾經
胃經
腎經
膀胱經
心包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7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小驚藥」


麻黃

  • 性辛溫,味甘、微苦,入肺、膀胱經。
  • 發汗解表,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散風寒。

甘草

  • 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
  • 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白芷

  • 性溫,味辛、微苦,歸肺、胃、大腸經。
  • 發汗解表,祛風除濕,利水消腫,固崩止帶,散風寒,活絡止痛,燥濕。

蟬蛻

  • 性寒,味甘、鹹,歸肺、肝經。
  • 散風熱,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止癢,退翳,透疹,去風止痙。

川芎

  • 性溫,味辛、微苦,歸肝、脾、心經。
  • 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濕,補血,強筋骨。

代赭石

  • 性平,味甘、澀,歸肝、心、腎經。
  • 通經止血,平肝息風,止咳化痰,清熱涼血,活血化瘀,止嘔,止咳平喘,鎮靜安神。

防風

  • 性溫,味辛、微苦,歸肺、脾、膀胱經。
  • 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

茯苓

  • 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
  • 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

茯神

  • 性甘、平,歸心、脾經。
  • 安神定驚,健脾益胃,利水滲濕。

白僵蠶

  • 性辛、寒,入肝、肺經。
  • 平肝息風,祛風除濕,止咳化痰,清熱解毒,清肺熱利咽,散結。

荊芥

  • 性微溫、味辛,入肺、脾經。
  • 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止癢,止血,活絡止痛,透疹,消食化積,斂瘡。

羌活

  • 性辛溫,味甘,入肺、膀胱經。
  • 發散風寒,祛風除濕,舒筋活絡。

山藥

  • 性平味甘,入脾、肺、腎經。
  • 補氣、澀精止遺、補腎、止咳化痰、強筋骨、健脾胃、滋陰、止瀉。

遠志

  • 性溫,味辛,歸心腎經。
  • 安神益智,利水消腫,止咳化痰,清熱解毒。

硃砂

  • 性平,味甘,歸心經。
  • 清熱瀉火,安神,清熱解毒,止咳化痰,解毒,潤肺,清熱利尿,補氣,清肝明目,化痰止血。

白附子

  • 性溫,味辛,歸心、肺、腎經。
  • 溫通經絡,化痰散結,定驚搐。

總結

  • 中藥方劑「小驚藥」組成成分有茯苓、茯神、山藥、防風、羌活、蟬蛻、遠志、白僵蠶、白芷、白附子、荊芥、川芎、代赭石、硃砂、金箔、麻黃、甘草。
  • 具有利水消腫、安神定驚、祛風除濕、止咳化痰、補氣益血等功效。
  • 適用於治療驚悸心悸、失眠多夢、健忘耳鳴、頭暈目眩、氣虛血虧等症狀。
  • 本方藥性平和,副作用小,但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及脾胃虛弱者應慎用。

傳統服藥法


茯苓、茯神、山藥、防風、羌活、蟬蛻、遠志(去心)、僵蠶(炒)、白芷、白附子、荊芥、川芎、赭石、鐵朵粉、朱砂、金箔、麻黃(去節)、甘草。
下痰疏風。
上為末,木瓜蒸過,和爛飯搗為丸,如粟米大。
每服1丸,薄荷、金銀環湯浸化,或鈎藤、木瓜,皂角湯送下。

方劑組成解釋


小驚藥中的茯苓、茯神、山藥具有健脾益氣、寧心安神的功效,可緩解驚風、抽搐、痙攣等症狀;防風、羌活、蟬蛻、遠志、白僵蠶、白芷、白附子、荊芥、川芎、代赭石具有祛風散寒、止痙止痛的功效,可緩解頭痛、眩暈、失眠、多夢、健忘、神志恍惚等症狀;硃砂、金箔具有鎮驚安神的功效,可緩解驚風、抽搐、痙攣等症狀;麻黃、甘草具有宣肺平喘、緩急止痛的功效,可緩解頭痛、眩暈、失眠、多夢、健忘、神志恍惚等症狀。

小驚藥具有鎮驚安神、解痙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驚風、抽搐、痙攣、頭痛、眩暈、失眠、多夢、健忘、神志恍惚等症。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小驚藥具有鎮驚安神、解痙止痛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小驚藥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多痰

相同名稱方劑


小驚藥, 出處:《普濟方》卷三七四引《傅氏活嬰方》。 組成: 小驚藥(《普濟方》卷三七四引《傅氏活嬰方》。)出處:《普濟方》卷三七四引《傅氏活嬰方》。組成:茯苓、茯神、山藥、防風、羌活、蟬蛻、遠志(去心)、僵蠶(炒)、白芷、白附子、荊芥、川芎、赭石、鐵朵粉、朱砂、金箔、麻黃(去節)、甘草。主治:下痰疏風。 。 主治:下痰疏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