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感冒清熱衝劑中包含荊芥,主要基於其疏散風熱、解表發汗的功效。
荊芥味辛,性微溫,歸肺、肝經。其揮發油成分能促進汗腺分泌,發散風寒,並具有抗病毒作用,可有效緩解感冒初期的風熱症狀,如發熱、頭痛、鼻塞流涕、咳嗽等。
此外,荊芥還具有解毒消腫的功效,可配合其他藥材治療感冒引起的咽喉腫痛、咳嗽痰多等症狀。
感冒清熱衝劑中加入薄荷,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 清熱解表: 薄荷性涼,味辛,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解表止痛的功效,對於風熱感冒引起的發熱、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二、 開竅醒神: 薄荷芳香氣味,可通鼻竅,醒腦提神,對於風熱感冒導致的頭昏腦脹、神疲乏力等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薄荷在感冒清熱衝劑中,起到了清熱解表、開竅醒神的功效,有助於緩解感冒初期風熱症狀。
感冒清熱衝劑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散風寒,解表止痛:感冒初期,多伴隨風寒入侵,症狀如頭痛、鼻塞、流清涕等。防風性溫,能疏散風邪,解表止痛,有助於緩解初期感冒症狀。
- 兼顧解表與散寒:感冒清熱衝劑以清熱解表為主,但也要兼顧散寒,避免寒邪深入。防風既能疏散風寒,又能解表,與其他清熱藥物配合,達到解表散寒,清熱解毒的功效。
總而言之,防風在感冒清熱衝劑中起到疏散風寒、解表止痛的作用,並協調其他藥物,使藥效更加全面。
感冒清熱衝劑中加入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疏肝解鬱,和解表裏:柴胡具有疏肝解鬱、升陽舉陷之效,能解除因風邪入侵而導致的肝氣鬱結,進而疏通經絡,使風邪得以宣洩。同時,柴胡亦能解表散寒,和解表裏,使寒邪與風邪一同排出體外。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柴胡在方劑中常與其他清熱解表藥物,如葛根、黃芩等配合使用,共同發揮清熱解表、疏風解鬱之功效,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感冒清熱衝劑中加入紫蘇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解表散寒,宣肺止咳: 紫蘇葉性溫,味辛,具有解表散寒、宣肺止咳之效。對於風寒感冒引起的咳嗽、鼻塞、頭痛等症狀,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 行氣解鬱,利肺化痰: 紫蘇葉還具有行氣解鬱、利肺化痰的功效。對於痰多、胸悶、呼吸不暢等症狀,能促進痰液排出,使呼吸順暢。
因此,紫蘇葉作為感冒清熱衝劑的組成部分,能有效緩解感冒初期常見的風寒表證及痰濕阻肺等症狀。
感冒清熱衝劑中加入葛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解表散寒,宣肺止咳:葛根性涼,味甘,入肺經,具有解表散寒、宣肺止咳的功效。對於風寒感冒導致的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狀,葛根能有效緩解。
- 清熱解毒,生津止渴:葛根還能清熱解毒,生津止渴,對於感冒引起的咽喉腫痛、口乾舌燥等症狀,葛根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綜上,葛根在感冒清熱衝劑中能夠有效緩解感冒症狀,起到解表散寒、宣肺止咳、清熱解毒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之一。
感冒清熱衝劑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宣肺利咽: 桔梗味辛、性平,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止咳的功效。感冒初期,常伴有咽喉腫痛、咳嗽痰多,桔梗可以疏散風熱,促進肺氣宣降,幫助痰液排出,緩解咽喉不適。
- 升散氣機: 桔梗性升,能向上升散氣機,對於風邪下陷,導致氣機鬱滯、痰液停滯的情況,能起到疏通氣道、化解痰液的作用,有助於緩解感冒症狀。
感冒清熱衝劑中加入杏仁,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 宣肺止咳: 杏仁味苦性溫,入肺經,能宣散肺氣,潤肺止咳,適用於風寒感冒引起的咳嗽、痰多等症狀。
- 清熱解毒: 杏仁亦具清熱解毒之效,能清除體內熱毒,緩解感冒發熱、咽喉腫痛等症狀。
因此,杏仁在感冒清熱衝劑中,既可宣肺止咳,又可清熱解毒,有助於緩解感冒症狀,恢復健康。
感冒清熱衝劑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其 散風解表、通竅止痛 的功效。
白芷性溫,味辛,歸肺、胃經,能 疏散風邪,對於風寒感冒引起的鼻塞、流涕、頭痛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緩解作用。同時,白芷亦可 通鼻竅,對於因風寒阻滯鼻竅而致的鼻塞不通,具有較好的改善效果。此外,白芷亦可 止痛,對於風寒感冒引起的頭疼、身痛,亦具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感冒清熱衝劑中加入白芷,可以有效地 緩解感冒症狀,增強療效。
感冒清熱衝劑中加入蘆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 蘆根性寒,味甘,具有清熱瀉火、生津止渴的功效。感冒初期,常伴有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蘆根能有效清熱解毒,緩解患者的熱症。
- 利尿通淋: 蘆根還具有利尿通淋的功效,能幫助體內毒素的排出,加速感冒的康復。
因此,蘆根在感冒清熱衝劑中,能起到清熱瀉火、利尿通淋的作用,有助於緩解感冒症狀,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感冒清熱衝劑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為「風寒感冒,頭痛發熱,惡寒身痛,鼻流清涕,咳嗽咽乾」,此方針對風寒外襲初期兼鬱熱的病機,具以下特點:
- 散寒解表為主:症狀表現為惡寒、頭痛、身痛、鼻流清涕,屬風寒束表,衛陽被遏之證。
- 兼顧清裡熱:咽乾、發熱反映部分寒邪已化熱或素有內熱,需輕清疏解。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君藥——疏風散寒,開泄表邪
- 荊芥穗、防風:辛溫發散,為風寒感冒要藥。荊芥穗偏於散頭面風邪,防風祛周身之風,合用解表力強。
- 紫蘇葉:辛溫發表散寒,兼行氣寬中,緩解身痛胸悶。
2.臣藥——助解表、透邪外出
- 薄荷:辛涼助散風熱,清利頭目,緩解咽乾頭痛,兼制溫藥之燥。
- 葛根、柴胡:升發陽氣,解肌退熱。葛根生津舒筋,緩項背強痛;柴胡疏少陽之邪,防邪傳裡。
3.佐藥——宣肺化痰,清解裡熱
- 桔梗、苦杏仁:宣降肺氣,止咳化痰。桔梗載藥上行,利咽;杏仁降氣平喘。
- 白芷:辛溫散風寒,通鼻竅,止頭痛鼻塞。
- 苦地丁、蘆根:清熱解毒(苦地丁)、生津止渴(蘆根),針對咽乾、潛在裡熱。
4.使藥——調和藥性
- 蔗糖:甘緩和中,矯味兼輔助輸布藥力。
治療原理綜述
此方以「辛溫解表為主,辛涼清解為輔」,遵循「疏風散寒佐以清熱」原則:
- 表裡分消:荊芥、防風等發散表寒;薄荷、苦地丁等清泄裡熱,防寒邪化火。
- 肺衛同治:解表藥配合宣肺之品(桔梗、杏仁),調暢氣機,針對咳嗽鼻塞。
- 顧護津液:葛根、蘆根生津,防辛溫傷陰,契合「解表不傷正」思想。
全方側重風寒初起,寒熱夾雜之證,通過多向調節促使邪從表解,內熱得清。
傳統服藥法
荊芥穗200克,薄荷60克,防風100克,柴胡100克,紫蘇葉60克,葛根100克,桔梗60克,苦杏仁80克,白芷60克,苦地丁200克,蘆根160克。
疏風散寒,解表清熱。
上取荊芥穗、薄荷、紫蘇葉提取揮發油,蒸餾後的水溶液另器收集;藥渣與其餘八味加水煎煮2次,每次1.5小時,合併煎液,濾過,濾液與上次水溶液合併,濃縮至相對密度1.35~1.38(50~60℃)的清膏;取清膏1份,蔗糖3份,糊精1份及適量的乙醇製成顆粒,乾燥,加入上述荊芥穗等揮發油混勻即得,每袋12克。
每次1克,開水沖服,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感冒清熱衝劑性味辛涼,有發汗解表的作用,體質虛弱、脾胃虛寒、孕婦、小孩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感冒清熱衝劑, 出處:《中國藥典》一部。 組成:荊芥穗200g,薄荷60g,防風100g,柴胡100g,紫蘇葉60g,葛根100g,桔梗60g,苦杏仁80g,白芷60g,苦地丁200g,蘆根160g。 主治:疏風散寒,解表清熱。主治:風寒感冒,頭痛發熱,惡寒身痛,鼻流清涕,咳嗽咽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