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防風勝濕湯」中包含「防風」,主要原因有二:
一、 祛風勝濕: 防風性味辛溫,入膀胱經,具有祛風解表、散寒止痛、勝濕止癢的功效,能有效驅散外邪,尤其是風濕之邪,是治療風濕病的常用藥物。
二、 疏通經絡: 防風能夠疏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濕氣的排出,配合其他藥材,能有效緩解風濕痹痛、肢體麻木等症狀,達到治療風濕病的目的。
防風勝濕湯中加入荊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寒,止痛解表: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寒、止痛解表的功效,可治療風寒濕邪所致的頭痛、肢體疼痛等症狀。此與方劑中防風、羌活等藥物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疏風解表、散寒止痛的作用。
- 散風止癢,解毒消腫:荊芥對於風疹、濕疹等皮膚病也有一定的療效,能夠散風止癢,解毒消腫。此與方劑中蒼朮、白芷等藥物相配合,共同發揮祛風除濕、止癢消腫的作用。
總之,荊芥的加入,既能疏散風寒,止痛解表,又能散風止癢,解毒消腫,與方劑整體功效相得益彰。
防風勝濕湯中加入葛根,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寒濕邪:葛根具有解肌發表、升陽止瀉的功效,能有效疏散風寒濕邪,解除表寒證,同時亦能改善因風寒濕邪入侵而導致的肢體疼痛、麻木等症狀。
- 通絡止痛:葛根還具有通絡止痛的功效,能舒筋活絡,緩解風寒濕邪所致的筋骨疼痛。對於因風寒濕邪入侵而導致的腰膝痠痛、肢體麻木等症狀,葛根能發揮良好的緩解作用。
因此,葛根在防風勝濕湯中扮演著疏散風寒濕邪、通絡止痛的重要角色,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風寒濕痺的功效。
防風勝濕湯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止痛:白芷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消腫的功效。其能與防風、羌活等藥物相輔相成,共奏祛除風寒濕邪、止痛的效果,有效改善患者因風寒濕邪引起的肢體疼痛、麻木等症狀。
- 通竅止鼻塞:白芷還具有通鼻竅、止鼻塞的功效,對於因風寒濕邪引起的鼻塞、流涕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這與防風勝濕湯用於治療風寒濕邪所致的鼻炎、鼻竇炎等疾病相契合。
防風勝濕湯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宣肺利咽,通絡散結:桔梗具有宣肺利咽、通絡散結的功效,可助於疏通氣道,利咽止咳,並可改善因濕邪阻滯所致的咽喉腫痛、胸悶氣短等症狀。
- 引藥下行,助藥達病所:桔梗入肺經,具有引藥下行的作用,可將藥力引導至下焦,有助於藥物更好地發揮祛風勝濕、化濕止痛的效果。
綜上所述,桔梗的加入不僅可以增強藥物宣肺利咽、通絡散結的功效,更能引藥下行,助藥達病所,使防風勝濕湯的療效更加顯著。
防風勝濕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防風勝濕湯以祛風勝濕為主,藥性偏於辛溫燥烈。甘草性甘平,味甘潤,能調和藥性,緩解辛溫燥烈之弊,避免藥性過於霸道,傷及脾胃。
-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益氣補脾、和中緩急的功效,能增強藥物的療效。同時,甘草還能解毒,防止藥物毒性對人體造成傷害。
主治功效
防風勝濕湯
中藥方劑「 防風勝濕湯 」,是由防風、荊芥、葛根、白芷、桔梗、甘草等中藥材組成,主要用於治療因風、寒、濕邪侵襲肌膚,導致肺氣不宣,出現咳嗽、喘息、胸悶、頭暈目眩等症狀。
防風
性溫,微苦,歸肺、脾、膀胱經,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
荊芥
性微溫、味辛,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止癢、止血、活絡止痛、透疹、消食化積、斂瘡等功效。
葛根
具有多種功效,包括散風熱、發汗解表、止血、生津止渴、解酒毒、透疹、止瀉和清熱解毒。
白芷
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利水消腫、固崩止帶、散風寒、活絡止痛、燥濕、排膿、止咳化痰等功效。
桔梗
性微寒,味甘辛,歸肺、胃經,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破血消癥、止血、清熱解毒之功效。
甘草
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總結
中藥方劑「 防風勝濕湯 」是治療風濕咳嗽的常見方劑,具有散風、解表、祛濕、止咳等功效。
傳統服藥法
防風、荊芥、葛根、白芷、桔梗、甘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防風勝濕湯有一定的副作用,如過敏、腹瀉等。因此,在服用防風勝濕湯前,一定要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防風勝濕湯, 出處:《症因脈治》卷二。 組成:防風、荊芥、葛根、白芷、桔梗、甘草。 主治:風濕咳嗽。
防風勝濕湯, 出處:《症因脈治》卷四。 組成:防風、荊芥、蒼朮、白芷、羌活、川芎。 主治:濕氣霍亂應汗者。
防風勝濕湯, 出處:《治疹全書》卷中。 組成:防風、川芎、蘇葉、前胡、澤瀉、陳皮、厚朴、杏仁、腹皮、茯苓。 主治:祛風勝濕利水。主治:小兒疹出時飲冷形寒,或入水洗浴,或飲水食瓜,脾傷於濕,不能運通水道,致令水邪留滯,疹毒內攻,疹出一時即沒,食少腹脹,喘促目閉,四肢軟弱,小水不利,其臍凸出寸許,按之虛軟有聲,舉之隨手而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