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清膈湯中加入桔梗,主要源於其宣肺利咽、排膿解毒之效。
桔梗味辛、苦,性平,入肺經,其宣肺利咽之功,可疏散肺氣,利咽開音,有助於改善因肺氣鬱結而引起的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而其排膿解毒之性,則可引膿外出,消腫止痛,對於因肺熱壅盛或痰濁積聚而引發的肺癰、喉痺等症,亦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故清膈湯中加入桔梗,可有效宣肺利咽、排膿解毒,達到治療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之目的。
清膈湯中加入荊芥,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 疏散風熱,清利頭目:荊芥性辛溫,入肺經,善於疏散風邪,清利頭目。對於風熱上擾,引起的頭痛、頭暈、目赤腫痛等症,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療效:清膈湯以清熱解毒、疏風止痛為主要功效。荊芥與其他藥材如薄荷、柴胡等配合,能夠協同作用,更有效地達到清熱解表、疏風散寒的功效,使藥效更顯著。
清膈湯中加入薄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疏散風熱:薄荷性涼,味辛,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之功。清膈湯主要用於治療風熱犯肺,症見發熱、咳嗽、痰黃粘稠、咽痛等。薄荷可有效疏散肺熱,使痰液易於咳出。
二、清利頭目:薄荷具有清利頭目之功,可以緩解風熱引起的鼻塞、頭痛等症狀。清膈湯中加入薄荷,可以更有效地緩解風熱引起的頭目不清症狀。
清膈湯中加入紫蘇葉,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 解表散寒,宣肺止咳:紫蘇葉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解表散寒、宣肺止咳之功,可有效治療風寒襲肺所致的咳嗽、氣喘、胸悶等症狀。清膈湯主治外感風寒,肺氣不利,故加入紫蘇葉以解表散寒,宣肺止咳,改善呼吸道症狀。
- 行氣化痰,寬胸利膈:紫蘇葉能行氣化痰,寬胸利膈,對於痰多、胸悶、呼吸不暢等症狀也有較好的療效。清膈湯中,加入紫蘇葉可以幫助痰液排出,改善胸膈之氣,有利於肺氣宣降。
清膈湯中包含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清膈湯以清熱解毒爲主,但其中亦有辛溫燥烈之品,如黃芩、梔子等。甘草性甘平,味甘而緩,能調和諸藥,使藥性趨於平和,避免燥烈傷陰。
2. 緩和藥效:甘草具有解毒、抗炎、止痛等作用,可減輕其他藥物的毒副作用,提高藥效安全性。同時,甘草還能增強藥效,使清熱解毒作用更顯著。
清膈湯中包含天花粉,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生津:天花粉味甘性寒,具有清熱生津、潤燥止渴的功效,可有效緩解因熱毒內盛導致的口渴、咽乾、便祕等症狀,與清膈湯清熱解毒、利咽開音的功效相輔相成。
- 利尿通淋:天花粉能利尿通淋,可以幫助排出體內熱毒,解除因熱毒引起的尿赤、尿痛、小便不利等症狀。此功效亦與清膈湯的利咽開音功效相呼應,促進藥物有效地作用於咽喉部位。
清膈湯中包含牛蒡子,乃因其具有以下功效:
- 清熱解毒: 牛蒡子味苦性寒,擅長清肺熱、解毒,可針對因熱毒壅肺而導致的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狀。清膈湯主要針對風熱犯肺、肺氣壅滯的病症,牛蒡子可有效清熱解毒,緩解肺熱,促進痰液排出。
- 宣肺利咽: 牛蒡子具有一定的宣肺作用,可疏散肺氣,利咽喉,對於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療效。清膈湯中加入牛蒡子,可協同其他藥材,更好地宣肺利咽,改善呼吸道症狀。
清膈湯中加入葛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表: 葛根性涼,味甘,具有清熱解表、生津止渴的功效。清膈湯主治外感風熱,症見發熱、頭痛、咽痛、口渴等,葛根可清熱解表,緩解熱症。
- 疏風解肌: 葛根可疏散風寒,解肌發表,促進血液循環,緩解肌肉痠痛。清膈湯中加入葛根,有助於緩解風熱引起的肌肉痠痛、關節疼痛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清膈湯」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範圍廣泛,主要針對以下三類病症:
外感時邪與瘡疹初期:
- 用於「四時不正之氣」(泛指季節性外感病邪)及「傷寒未分證候」(外感寒邪初期,症狀未明時)。
- 對「瘡疹欲出未出」(如麻疹、風疹等發疹性疾病初起階段)有透發之效,助邪外達。
瘧疾寒熱與虛損證:
- 主治「脾寒瘧疾」,症見寒熱往來、狀如骨蒸(類似結核病的虛熱表現),且病程遷延後出現「耳黯唇青、面色黧黑」等氣血瘀滯之象,反映邪伏少陽、陰陽失調。
內傷兼濕熱鬱滯:
- 針對「口苦舌乾、四肢倦怠、飲食無味」等症狀,推測病機為濕熱內蘊或脾虛氣滯,兼有風熱上擾。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本方以「祛風熱、化痰利咽、清頭目」為核心,從藥物配伍可歸納以下作用方向:
辛涼透表,疏風清熱:
- 荊芥穗(4兩):辛溫偏涼,解表祛風,兼透疹止癢,為風藥中輕清之品。
- 紫蘇葉(2兩)、雞蘇葉(3兩):發散風熱(雞蘇葉即薄荷葉),助荊芥宣透表邪,緩解頭目不利。
清熱化痰,利咽寬膈:
- 瓜蔞根(天花粉,2兩):清熱生津,潤燥化痰,針對熱傷津液或痰熱內結。
- 桔梗(2兩):開宣肺氣,化痰利咽,載藥上行,與瓜蔞根協調化解膈上痰熱。
解毒利咽,調和藥性:
- 黍粘子(牛蒡子,6兩):辛涼疏散風熱,解毒利咽,為治瘡疹、咽喉腫痛要藥。
- 甘草(2兩,炒赤):清熱解毒,緩和諸藥,炒赤後兼入血分,助消皰疹熱毒。
三、配伍特點與治療機轉
表裡兼顧:
- 外以荊芥、紫蘇、薄荷疏風解表,內以牛蒡子、天花粉清熱解毒,適用於外感風熱未罷、內有痰熱鬱結之證。
輕清上焦:
- 藥物多選氣味輕揚之品(如桔梗、薄荷),符合「治上焦如羽」原則,集中緩解頭目、咽喉、胸膈症狀。
透疹解毒:
- 牛蒡子、荊芥穗均能透發瘡疹,搭配天花粉生津防傷陰,甘草調和解毒,適合疹出不暢兼熱毒者。
四、推測適應證延伸
雖然原主治提及「脾寒瘧疾」,但全方偏重辛涼清解,更可能用於:
- 風熱挾痰證:如急性咽炎、扁桃體炎伴痰黏、頭痛。
- 疹病初起:麻疹、風疹等屬風熱束表者。
- 少陽樞機不利:長期寒熱往來、口苦倦怠,屬少陽鬱熱夾痰者。
總結
「清膈湯」通過輕清宣透、化痰利咽的組方邏輯,針對外感風熱與內鬱痰濕交雜的病機,尤其擅長調理上焦氣機不暢所致之頭目咽喉病症,且兼顧透疹解毒之效。其用藥比例(牛蒡子重用)顯示以疏風熱、利咽喉為首要,配合甘草、天花粉潤燥防傷陰,體現攻邪不伐正的思路。
傳統服藥法
甘草2兩(銼,炒赤色),瓜蔞根2兩,桔梗2兩(炒黃色),紫蘇葉2兩,雞蘇葉(去土)3兩,荊芥穗4兩,黍粘子6兩(揀淨。炒,杵)。
祛風熱,化痰,利咽膈,清頭目,消皰疹。
上為細末。
每服1大錢,食後或臨睡白湯點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生指導下服用,不可擅自用藥。
- 本方有發汗解表的作用,服用後可能會出現出汗、口乾等症狀,若出現不適,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不良反應。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清膈湯, 出處:《玉案》卷三。 組成:黃連3錢,黃柏3錢,枳殼3錢,石膏3錢,玄參3錢,大黃3錢,甘草1錢。 主治:口瘡作痛,上焦實熱者。
清膈湯, 出處:《禦藥院方》卷一。 組成:甘草2兩(銼,炒赤色),瓜蔞根2兩,桔梗2兩(炒黃色),紫蘇葉2兩,雞蘇葉(去土)3兩,荊芥穗4兩,黍粘子6兩(揀淨。炒,杵)。 主治:祛風熱,化痰,利咽膈,清頭目,消皰疹。主治:中風。
清膈湯, 出處:《醫方類聚》卷八十九引《吳氏集驗方》。 組成:木香2錢,紫檀1錢半,白朮半兩,白豆蔻1錢半,陳紫蘇2錢(去梗),蒼朮4錢,石菖蒲1錢半,吳茱萸1錢半,陳皮1錢(去白),萆薢2錢。 主治:腳氣腫痛,飲食不進,時作嘔吐,大便不利。
清膈湯, 出處:《普濟方》卷一四七。 組成:苦桔梗、荊芥穗、薄荷葉、紫蘇葉、甘草節、瓜萎根、牛蒡子、乾葛各等分。 主治:四時不正之氣及傷寒未分證候,瘡疹欲出未出;脾寒瘧疾,寒熱往來,狀如骨蒸,久而耳黯唇青,面色黧黑,口苦舌乾,四肢倦怠,飲食無味。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