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膿內補散

PAI NONG NEI BU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極熱 (5.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9%
肺經 18%
心經 18%
腎經 10%
肝經 9%
胃經 9%
膀胱經 3%
大腸經 3%
三焦經 1%
膽經 1%
心包經 1%
小腸經 1%
脾經
肺經
心經
腎經
肝經
胃經
膀胱經
大腸經
三焦經
膽經
心包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排膿內補散方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寒,引導膿液外排: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祛風散寒、解表止痛的功效。膿液形成往往與風寒入侵、氣血凝滯有關。防風可疏散風寒,促進氣血運行,利於膿液排出體外。
  2. 溫陽補氣,促進組織修復: 排膿內補散方旨在排膿的同時,兼顧補氣養血,促進組織修復。防風具有一定的溫陽補氣作用,可改善患者虛弱狀態,提高機體抗病能力,促進創傷癒合。

總而言之,防風在排膿內補散方中,既能疏散風寒,引導膿液外排,又能溫陽補氣,促進組織修復,起到雙重作用,有助於患者快速康復。

排膿內補散方中加入遠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引導膿液排出: 遠志性味苦辛,入心、肺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膿液積聚的病症,遠志能促進血液循環,使瘀血消散,引導膿液排出體外,達到清熱解毒、排膿止痛的效果。
  2. 安神定志,緩解疼痛: 膿液積聚常伴有疼痛、煩躁、失眠等症狀。遠志具有安神定志、鎮靜止痛的作用,能夠緩解患者的焦慮不安,改善睡眠質量,減輕疼痛症狀,有利於疾病的康復。

排膿內補散方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補血活血,促進膿液排出: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膿液形成多因氣血瘀滯,當歸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膿液的排出。
  2. 補益氣血,增強機體抵抗力: 排膿內補散方以排膿為主,但同時也需顧及機體的恢復。當歸可補血益氣,滋養五臟,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利於傷口癒合和身體康復。

因此,排膿內補散方中加入當歸,既能促進膿液排出,又能補益氣血,有利於疾病的治療和康復。

排膿內補散方中加入黃耆,主要是為了其補氣升陽、託毒外出、生肌斂瘡之功效。

黃耆味甘,性溫,歸脾、肺經,具有補中益氣、固表止汗、託毒生肌、利水消腫等作用。排膿內補散方主要用於治療膿瘍瘡毒,而黃耆可以補氣升陽,提升機體免疫力,使機體有力量將膿毒排出。同時,黃耆亦能託毒外出,將膿毒引導至表面,促進膿液排出,並生肌斂瘡,加速傷口癒合。

排膿內補散方中包含白芷,主要是基於其以下兩個方面的藥理作用:

  1. 通鼻竅,排膿毒: 白芷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通鼻竅、散風寒、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膿毒內蘊、鼻竅不通的症狀,白芷可以起到疏通經絡、引導膿毒排出體外的作用,有助於膿腫的消散。
  2. 補氣益肺,扶正祛邪: 白芷亦可補氣益肺,增強機體免疫力,扶正祛邪,進一步促進機體抵抗疾病的能力,有利於膿腫的癒合。

因此,白芷在排膿內補散方中起著通鼻竅、排膿毒、補氣益肺的作用,為治療膿毒內蘊、鼻竅不通等症狀提供了良好的藥物基礎。

排膿內補散方劑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一、緩和藥性:方劑中多用辛溫燥烈之品,以排膿解毒,但過於燥烈易傷正氣。甘草性甘平,入脾胃經,能調和諸藥,緩解辛溫藥物的燥烈之性,保護脾胃,避免傷及正氣。

二、益氣健脾:甘草能補脾益氣,增強人體抵抗力,有助於機體抵抗感染,促進傷口癒合,進一步達到排膿解毒、內補氣血之目的。

綜上所述,甘草在排膿內補散方劑中起著重要的調和藥性、益氣健脾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物。

排膿內補散方劑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其宣肺利咽、排膿解毒的功效。

桔梗味苦辛,性平,入肺經,具有宣肺開音、利咽消腫之效。對於膿瘍形成後的痰濁、膿液,桔梗能促進其排出,並緩解因膿液積聚造成的咽喉腫痛、呼吸不暢等症狀。同時,桔梗還能清熱解毒,有助於清除體內病邪,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在排膿內補散方劑中加入桔梗,可利於排膿,並兼具解毒消腫之功,有助於促進機體的康復。

排膿內補散是一種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通草,這一成分的選擇具有重要的臨牀意義。通草,性寒味甘,具有通暢經絡、利尿排膿的功能。在排膿的過程中,通草的作用可促進膿液的排出,減輕局部壓力,從而改善病人的不適感。此外,通草能促使體內的邪氣、痰濁及濕熱迅速排除,有助於清理體內的毒素,促進康復。

通草在此方劑中的角色不僅僅是排膿,更在於其補腎、益氣的特性,能增強正氣,防止因虛損而導致的病情惡化。此方劑充分體現了中醫“通而不痛”的治療理念,通過通行經絡來促進身體自我修復功能。同時,通草的選用也強調了中醫治療的辯證施治,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和體質,靈活調整方劑成分,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排膿內補散方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化痰,排膿解毒:厚朴性溫,味苦辛,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行氣止痛、消腫排膿之效。對於膿液粘稠、難以排出者,厚朴可助其化解痰濁,促進膿液排出,減輕局部腫脹。
  2. 補氣健脾,扶正祛邪:厚朴同時具有健脾益氣的作用,可改善脾胃運化功能,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對於因正氣不足導致的膿液難以排出者,厚朴可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增強機體對疾病的抵抗力,促進機體康復。

「排膿內補散」方劑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扶正祛邪:人參味甘性溫,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固脫生肌的功效。方劑中排膿散瘀,勢必傷及正氣,而人參可補益正氣,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助於抵禦邪氣入侵,加速傷口癒合。
  2. 溫陽助氣:人參能溫補脾胃陽氣,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化解瘀血,排出膿液,並加快傷口癒合速度。

因此,人參的加入,既能補氣扶正,又能溫陽助氣,有利於促進膿液排出,同時又能保護正氣,加速傷口癒合,達到排膿內補的功效。

排膿內補散方中包含桂枝,主要是因為其 溫經通絡、散寒止痛 的功效,與方劑整體作用相輔相成。

桂枝性溫,能溫經通絡,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排膿;同時,其散寒止痛的特性,能緩解因寒邪入侵或氣血瘀滯導致的疼痛不適

此外,桂枝能 調和營衛,促進機體免疫功能,有助於傷口癒合,避免膿毒侵襲。因此,在排膿內補散方中加入桂枝,可有效 促進排膿、止痛止癢,並提升整體療效

「排膿內補散」方劑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助排膿毒:附子性溫,味辛甘,入心、腎、脾經,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補火助陽之功效。膿毒多由寒邪入侵、氣血凝滯所致,附子溫陽散寒,可促進氣血流通,加速膿液排出。
  2. 補益脾腎,扶正祛邪:附子同時具有補益脾腎之效。膿毒傷及脾腎,導致正氣不足,附子溫陽補氣,有助於提升機體抵抗力,扶正祛邪,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在「排膿內補散」方劑中加入附子,既能溫陽散寒、助排膿毒,又能補益脾腎、扶正祛邪,達到溫陽散寒、排膿生肌的療效。

排膿內補散方劑中加入赤小豆,主要是基於其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

赤小豆性平味甘,入心、脾經,具有利水消腫、清熱解毒之效。其利水消腫作用可促進體內水液代謝,排出積聚的膿液,減少局部腫脹。同時,赤小豆的清熱解毒功效可清熱解毒,抑制細菌繁殖,加速傷口癒合。

因此,在排膿內補散方劑中加入赤小豆,可起到促進膿液排出、消腫止痛、清熱解毒、促進傷口癒合等多重作用,有助於改善患者的整體病症。

「排膿內補散」方劑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活血化瘀,引導膿液排出: 川芎性溫,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膿液的形成多與血瘀、氣滯有關,川芎能疏通血脈,促進血液循環,將瘀血帶走,使膿液更容易排出。
  2. 補益氣血,促進創口癒合: 川芎亦能補益氣血,改善機體的免疫功能,增強抵抗力。膿液排出後,需要充足的氣血來修復受損組織,促進創口癒合,而川芎的補益作用能為傷口癒合提供必要的能量。

排膿內補散方中包含茯苓,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利水滲濕,健脾益氣: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益氣之功效。排膿內補散方為治療癰疽瘡瘍、膿毒內陷的方劑,茯苓能幫助利水消腫,促進膿液排出,同時益氣健脾,提高機體抗病能力,有助於瘡瘍的癒合。
  2. 配合其他藥物,協同作用: 方中其他藥物如黃芪、當歸等,具有補氣養血、生肌止痛之效。茯苓與之配伍,既能利水消腫,又能補氣益脾,共同促進瘡瘍的癒合,並減少毒素的內陷,使患者恢復健康。

主治功效


排膿內補散主治功效分析

古籍記載與分析

排膿內補散,源自日本·丹波康賴所著的《醫心方》,由十五味中藥組成。古籍中關於排膿內補散的記載主要見於《醫心方》、《仁齋直指方論》、《集驗方》和《集驗背疽方》等醫書。

1. 《醫心方》與《集驗方》

《醫心方》中記載了排膿內補散的服用方法:“凡十五物,冶下篩,溫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並註明與《千金方》相同,且有關於發背的條文。《集驗方》也記載了此方,主治“癰瘡,膿血不止,瘡中空虛疼痛”。

洪遵在《洪氏集驗方》中詳細記錄了排膿內補散的臨牀應用及療效,並對各味藥物的藥性進行了闡述。他指出此方具有“發散風毒,流行氣血,排膿止痛,生肌長肉”的功效,並通過多個醫案證明其療效顯著,如治療背瘍、腸癰、胸部腫塊、乳癰、股間腫塊等。

2. 《仁齋直指方論》

楊士瀛在《仁齋直指方論》中多次提及排膿內補散,認為其具有“活血排膿,扶養內氣”的作用,並強調其在治療癰疽中的重要地位。他還指出排膿內補散可與加味不換金正氣散合用,以加強療效,特別是在癰疽潰爛、氣虛、挾風邪等情況下。此外,楊士瀛還將排膿內補散應用於治療便毒、癰疽後期以及因腎虛勞損所發的癰疽。

3. 《集驗背疽方》

李迅在《集驗背疽方》中也提到了排膿內補散,認為它是治療癰疽的關鍵方劑,並指出其可以與“化毒排膿內補十宣散”和“加料十全湯”配合使用,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治療原理分析

綜合以上古文內容,排膿內補散的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扶正祛邪,補益氣血:**方中人參、黃耆大補元氣,當歸、川芎活血養血,茯苓健脾利濕,諸藥合用,可補益氣血,增強機體抗病能力,從而達到“扶正”的目的。同時,防風、白芷、桂枝等藥具有發散風寒、解毒消腫的功效,可祛除外邪,達到“祛邪”的目的。

  2. **活血排膿,消腫止痛:**方中當歸、川芎、赤小豆等藥具有活血化瘀、利水消腫的功效,可促進血液循環,加速膿液排出。同時,方中多味藥物具有止痛作用,如防風、白芷、桂枝、附子等,可緩解癰疽引起的疼痛。

  3. **託裡透膿,生肌斂瘡:**排膿內補散中的黃耆、人參等藥具有託裡透膿的作用,可促進膿液排出,防止毒邪內陷。同時,方中當歸、人參等藥可生肌長肉,促進傷口癒合。

  4. **調和諸藥,溫經通絡:**方中甘草調和諸藥,桂枝溫陽散寒,通草利水通淋,厚朴行氣消積,諸藥合用,可使藥效更加協調,並有助於藥物在體內的吸收和利用。

總結

排膿內補散是一個以補益氣血為主,兼具活血排膿、消腫止痛、託裡透膿、生肌斂瘡等多重功效的方劑。其治療癰疽的原理在於扶正祛邪、活血排膿、託裡透膿、生肌斂瘡。通過補益氣血,增強機體抗病能力,同時祛除外邪,促進膿液排出,緩解疼痛,並最終促進傷口癒合。

從古籍記載來看,排膿內補散在古代被廣泛應用於治療各種癰疽瘡瘍,且療效顯著,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和應用的經典方劑。

傳統服藥法


防風1兩,遠志1兩,當歸2兩,黃耆1兩,白芷1兩,甘草1兩,桔梗1兩,通草1兩,厚朴2兩,人參1兩,桂心1兩,附子1兩,赤小豆5合(熬),芎藭3兩,茯苓1兩。
上為末。
未食溫酒服方寸匕,日3夜1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癤和癰

相同名稱方劑


排膿內補散, 出處:《直指》卷二十三引《究原方》。 組成:人參、當歸、川芎、厚朴(薑制)、防風、北梗(焙)、白芷、辣桂、黃耆(炙)、甘草(炙)、白茯苓各等分。 主治:活血排膿,扶養內氣,救裏內塞。主治:癰疽大潰開爛者;腸癰冷證。

排膿內補散, 出處:《醫心方》卷十五引《集驗方》。 組成:防風1兩,遠志1兩,當歸2兩,黃耆1兩,白芷1兩,甘草1兩,桔梗1兩,通草1兩,厚朴2兩,人參1兩,桂心1兩,附子1兩,赤小豆5合(熬),芎藭3兩,茯苓1兩。 主治:癰瘡,膿血不止,瘡中空虛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